•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男男性伴同患猴痘合并HIV阳性及梅毒二例
孙亚琦, 孙远航, 王猛, 李紫阁, 王淑芬, 暴芳芳,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09-6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09
摘要623)      PDF (1201KB)(887)    收藏
本文报道两例猴痘,系男男性伴关系,均伴HIV感染。两例患者均出现典型皮损、高热、发病前均有男男无保护性行为史,猴痘病毒qPCR(+)。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阿达木单抗与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甲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杜白音子, 王惠平, 罗素菊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26-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26
摘要231)      PDF (1555KB)(139)    收藏
目的:比较司库奇尤单抗和阿达木单抗治疗甲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性病科确诊为甲银屑病并接受司库奇尤单抗或阿达木单抗治疗的患者,用药第0、4、12、24、36周后分别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甲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NAPSI)改善情况。结果:共收集36例患者,其中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组17例,阿达木单抗治疗组19例。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组第 4、12、24、36周时 NAPSI 评分下降值和下降率分别为:7.60±4.34、13.20±4.09、17.60±3.79、21.20±4.87和(13.87±8.80)%、(24.13±9.44)%、(32.11±8.87)%、(38.41±9.64)%;阿达木单抗治疗组第4、12、24、36周时 NAPSI 评分下降值和下降率分别为:12.17±5.49、25.67±9.69、38.67±15.54、34.67±18.49和(20.19±7.20)%、(45.34±11.96)%、(62.64±18.59)%、(71.83±19.64)%。结论:司库奇尤单抗与阿达木单抗治疗甲银屑病第4周时,二者疗效相当;在治疗第12周时,阿达木单抗的疗效开始优于司库奇尤单抗;在治疗第24周时,阿达木单抗则明显更具治疗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白癜风系统及外用靶向免疫治疗进展
单娇, 孙勇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36-94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36
摘要190)      PDF (396KB)(264)    收藏
白癜风是色素细胞损伤致皮肤黏膜以白斑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易诊断难治疗。其治疗方法多为超适应症用药,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近年来,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及外用靶向免疫药物,包括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等对白癜风治疗有效,为白癜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对近年来白癜风系统及外用靶向免疫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为白癜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
孙琳, 董正邦, 王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06-90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06
摘要189)      PDF (1668KB)(76)    收藏
本文报道一例难治性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起初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改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皮疹反复伴剧烈瘙痒,后口服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治疗,瘙痒快速缓解,随访皮疹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度普利尤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四例
邵丽芳, 田蓉, 孔维鑫, 荆琪, 袁小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890-89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890
摘要188)      PDF (1321KB)(102)    收藏
本文总结了4例应用度普利尤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治经过,以期为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提供借鉴。4例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3例瘙痒明显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糖皮质激素联合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分别于第2、3、1 d病情得到控制,第6、9、3 d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至正常,第4、10、4 d后糖皮质激素开始减量。4例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1例合并肿瘤,无明显瘙痒感,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用药10天后病情控制,14 d后糖皮质激素减量。度普利尤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梅尔克松-罗森塔尔综合征三例
崔晓晨, 王广进, 颜潇潇, 杨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887-88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887
摘要187)      PDF (1857KB)(63)    收藏
梅尔克松-罗森塔尔综合征(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MR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神经、皮肤、黏膜的综合征,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周围性面瘫和裂纹舌三联征为特征。典型的完整三联征仅出现在8%~25%的病例中,多数为不完全型,易误诊。本文报道3例临床表现典型的MR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猴痘合并艾滋病及梅毒一例
杨国祥, 张倩落, 李刚刚, 张媛, 罗培培, 邓涵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457-4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457
摘要186)      PDF (813KB)(153)    收藏
既往报道猴痘病情严重的患者中82%为HIV感染者,亦有免疫功能低下的HIV感染者感染猴痘病毒后死亡的报道。本文报道一例猴痘合并艾滋病、梅毒及局部细菌感染患者。患者ART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HIV病毒载量高,免疫功能低下,在感染猴痘病毒后出现了皮疹、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典型特征,住院时间较本地区猴痘平均住院时间长,因此免疫功能低下的感染者病情较重,住院时间长,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JAK1抑制剂治疗结节性痒疹一例
赵妍雯, 宋亚丽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16-91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16
摘要180)      PDF (1926KB)(91)    收藏
患者,女,26岁。四肢反复丘疹、结节伴瘙痒3年。曾口服环孢素、甲泼尼龙治疗,病情仍反复发作,加用JAK抑制剂乌帕替尼治疗后瘙痒迅速缓解,皮疹逐渐消退,随访4个月病情无反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雄激素性脱发综合疗法疗效评价
刘婧, 陈军, 陈丽华, 肖燕标, 谭晓慧, 张国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34-3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34
摘要179)      PDF (1563KB)(151)    收藏
目的:评价综合疗法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1 mg非那雄胺片,每日一次;口服4 mg甲泼尼龙片,每日一次;口服100 mg盐酸多西环素片,每日一次;外用米诺地尔酊剂,每日两次。外用二硫化硒洗剂,每周两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月进行1次皮内注射,将得宝松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选择9号针头,于脱发区进行多点皮内注射。1个月为1疗程,共计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到76.67%,优于对照组50.00%,两组患者头皮瘙痒、油腻、脱发、鳞屑评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综合治疗雄激素性脱发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Swee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宋智敏, 温禾, 钟华,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46-4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46
摘要179)      PDF (358KB)(104)    收藏
Sweet综合征(Sweet syndrome,S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嗜中性皮肤病,与感染、药物、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发病机制涉及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免疫失衡及遗传因素等。传统一线治疗首选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近年来随着SS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也有成功治疗SS的报道。本文就S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玫瑰痤疮治疗研究新进展
孟潇琦, 刘亭微,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50-45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50
摘要163)      PDF (467KB)(260)    收藏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随着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出现并使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近五年内玫瑰痤疮治疗新方法,包括抗微生物类药物、抗疟药、ROS抑制剂、JAK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射频治疗、 577 nm近黄光激光、ALA-PDT、超声治疗等光电疗法,肉毒素及血小板注射治疗及膳食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猴痘合并HIV感染一例
邢培业, 槐鹏程, 李紫阁, 林颖杰, 刘殿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07-30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07
摘要160)      PDF (508KB)(317)    收藏
患者,男,21岁。10天前有男男高危性接触史。4天前出现发热,3天前肛周出现脓疱、溃疡,伴瘙痒。皮肤科查体:肛周见多发溃疡面。HIV感染2年。实验室检查:溃疡面组织液检查MPXV-qPCR(+)。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16周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周昱希, 李佶姝, 王金秋, 李晓红, 冯尘尘, 周兴丽, 李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21-25.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21
摘要150)      PDF (981KB)(63)    收藏
目的:评价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BP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新冠感染情况,选择大疱性类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评分(BPDAI)和瘙痒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价BP患者的皮损严重程度和瘙痒情况,Karnofsky 评分评价患者功能状态,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 版评估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随访16周后,8例(50%)达到疾病控制,6例(37.5%)达到疾病完全缓解,2例(12.5%)因疗效不佳或严重不良反应停用。 BPDAI评分(8.37±9.45)和NRS评分(3.2±1.05)较治疗前(38.38±21.90;8.8±0.65)均明显下降,Karnofsky评分由基线(44.67±23.01)升高至(79.33±19.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6例患者中3例(18.7%)感染新冠,对症或局部治疗后好转;其余病情稳定。1例(6.25%)出现呼吸衰竭、粒细胞下降,1例(6.25%)出现全身大汗,2例(12.5%)出现局部不良反应,未报道其他不良事件。结论:新冠感染疫情对于本次纳入的BP患者疾病管理未造成明显影响,度普利尤单抗治疗BP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银屑病复发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王文秋, 王睿, 李承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845-8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845
摘要150)      PDF (431KB)(136)    收藏
银屑病的复发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皮肤组织驻留记忆性T细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s,TRM)在银屑病的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s)、γδ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疾病复发。本文将对TRM参与银屑病复发的最新免疫学研究进展,及近年来其他细胞在复发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为银屑病的复发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皮肤鳞状细胞癌治疗研究进展
覃鑫瑞, 张顺, 薛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29-93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29
摘要147)      PDF (470KB)(167)    收藏
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皮肤肿瘤。手术目前依然是cSCC首选治疗方法,但考虑到解剖位置、病变数量和手术切除后复发速度,手术并不适合所有cSCC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其他治疗方法,如光动力、冷冻、放射治疗、局部外用药物及靶向药物等,实现个体化治疗。本文就皮肤鳞状细胞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JAK抑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衍元元, 赵艳霞, 成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519-52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519
摘要143)      PDF (408KB)(81)    收藏
近年来,较多研究表明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在白癜风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基于此通路的Janus激酶(JAK)抑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显示出强大的治疗前景。文章对近几年JAK抑制剂在白癜风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以网状青斑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范尊卿, 王学庆, 王海霞, 刘永霞,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13-916.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13
摘要138)      PDF (1862KB)(44)    收藏
皮肤血管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常见病变,表现为网状青斑的病例较少见。本文报道一例以网状青斑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该患者4年前下肢出现网状青斑,未予重视,导致病情延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托法替布治疗甲扁平苔藓一例
袁瑞清, 陈声利, 刘红, 施仲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74-27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74
摘要136)      PDF (2175KB)(68)    收藏
甲扁平苔藓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传统治疗因剧烈疼痛等不良反应和疗效不佳而使用受限。托法替布是一种口服小分子JAK抑制剂,抑制所有JAKs但优先抑制JAK1和JAK3。本文报道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甲扁平苔藓有效一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猴痘一例
王利丽, 于应娣, 辛田中, 王璐瑜, 左付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779-78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779
摘要134)      PDF (644KB)(150)    收藏
患者,男,29岁。10天前,患者阴阜出现4个红斑,后逐渐增大,伴疼痛。皮肤科查体:阴阜、冠状沟散发脓疱、溃疡,部分脓疱破溃结痂,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海阳市疾控中心检查示阴阜、阴茎溃疡处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发病前有不洁性生活史,否认男男性接触史。诊断:猴痘。目前患者转定点医院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14例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诊疗分析
夏云, 胡枫, 姜倩, 蒋芮理, 陈柳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813-81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813
摘要134)      PDF (2160KB)(61)    收藏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14例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HMF)临床、影像、病理、治疗及随访资料。14例患儿中男5例,女9例。诊断年龄4~13岁,发病年龄3~12岁,病程9个月~7年。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边界欠清晰的色素减退斑,局部融合。皮肤镜下见色素减退呈波点状、斑马样和网格状模式,血管呈点状、精子样、短细线状和星状血管结构模式。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色素减退斑均表现为基底层色素轻度减退,未见明显色素缺失,真表皮交界处及真皮浅层可见较多高折光异形细胞。皮损组织病理示棘层下部和基底层可见异形淋巴细胞浸润,核深染,部分扭曲呈脑回状,部分聚集呈Pautrier微脓疡。免疫组化:CD3均阳性,CD20均阴性,4例仅CD8阳性,10例CD8、CD4均阳性。12例患儿采用NB-UVB照射治疗,8例完全消退,4例部分消退,3例复发再次照射后完全消退。2例分别给予糠酸莫米松和他克莫司治疗,6个月和8个月后消退面积>80%。本研究显示皮肤影像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NB-UVB治疗HMF安全有效,HMF预后一般良好,但仍需警惕治愈后有疾病复发及进展可能,需进行长期随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猴痘一例
孟玲玉, 初艳慧, 乔富宇, 魏孝侃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383-3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383
摘要132)      PDF (579KB)(145)    收藏
患者,男,29岁。阴茎疱疹伴疼痛4天。查体见生殖器及肛周疱疹,伴有瘙痒、疼痛,腹股沟处有肿大的淋巴结。辅助检查显示患者咽拭子、疱疹涂抹及血液样本猴痘病毒核酸均为阳性。患者发病3周前有男男高危性行为史。诊断:猴痘。患者转定点传染病医院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芦可替尼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引起多发性皮肤结核一例
郭丹丹, 钱佳燕, 黄子慧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822-82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822
摘要130)      PDF (3836KB)(105)    收藏
本文报道一例脾脏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服用羟基脲及芦可替尼后诱发结核,抗结核治疗后好转,后出现腰腹部、手臂、大腿处多发性结核性皮肤溃疡,经局部处理(脓肿切开引流+清创+VSD负压吸引术/缝合术/局部换药)后痊愈。目前继续服用羟基脲及芦可替尼,未发生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二例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突变位点确定及产前诊断
白倩倩, 林志淼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2): 81-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2081
摘要126)      PDF (2263KB)(73)    收藏
目的:明确2例临床疑诊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为其产前诊断提供基础。方法:切取患者两块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瘤体组织,分离表真皮,提取真皮DNA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到可疑变异位点后行一代测序验证,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孕期在胎儿绒毛膜DNA中筛查该突变,明确胎儿是否遗传。结果:两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分布为主的多发咖啡斑、雀斑以及皮肤多发瘤体,临床疑诊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节段型。基因测序后明确二者分别携带NF1基因胚胎期镶嵌突变c.1007G>A(p.Trp336*)及c.1885G>A(p.Gly629Arg)。根据其为患者提供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未遗传该变异。结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可以通过检测瘤体DNA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从而为患者提供精准产前诊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先天性干扰素免疫缺陷致遗传性分枝杆菌易感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涂小娇, 刘亭亭,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22-92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22
摘要125)      PDF (432KB)(81)    收藏
遗传性分枝杆菌易感综合征(Mendelian susceptibility to mycobacterial disease, MSMD)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其特征是选择性易感弱毒性分枝杆菌,如卡介苗(BCG Vaccine)和环境分枝杆菌。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在细菌免疫防御机制中至关重要,先天性IFN-γ免疫缺陷是MSMD重要的发病机制。从1996年开始,先后发现了18个与MSMD相关的致病基因,绝大多数基因突变可以引起先天性IFN-γ免疫缺陷。本文将对遗传性分枝杆菌易感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及其引起分枝杆菌感染的机制进行系统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PRP在脱发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熙,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301-30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301
摘要125)      PDF (422KB)(265)    收藏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作为第一代自体血制取的生长因子,不断有研究者将PRP应用于脱发类疾病的治疗,成为治疗脱发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年来PRP在治疗脱发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天津市使用新型毒品的男男性行为者梅毒感染状况调查
时同鑫, 崔壮, 于泽洋, 王肖萌, 杨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878-88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878
摘要122)      PDF (414KB)(92)    收藏
目的:了解天津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新型毒品使用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本研究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通过线上与线下招募结合的方式,招募使用新型毒品的MSM。收集参与者基本人口学信息、性行为情况、新型毒品使用等信息。使用统计学检验比较使用新型毒品的MSM中梅毒感染者与非感染者的特征差异。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使用新型毒品的MSM共计416人,年龄20~70岁,平均(35.17±9.41)岁。梅毒感染者107例,感染率为25.72%。亚硝酸盐吸入剂(Rush Popper)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毒品,使用新型毒品的梅毒感染者与非感染者在年龄(P=0.003)、婚姻状况(P=0.024)、工作状态(P=0.001)、自身HIV感染状况认知(P=0.021)以及最近一次肛交安全套使用情况(P=0.020)等变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SM梅毒感染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最近一次肛交中不使用安全套是该人群感染梅毒的危险因素(OR=2.416)。结论:天津市使用新型毒品的MSM人群中梅毒的感染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基因与表型研究进展
孙喆, 吴哲, 姚志荣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840-84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840
摘要121)      PDF (416KB)(136)    收藏
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ARCI)和多种基因变异相关,这些基因的表达下降或功能缺失与ARCI患者表皮鳞屑增多、屏障功能受损和皮肤失水量增多相关。不同基因变异患者的临床表型不同,病情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本文就ARCI相关基因变异,结合其临床表型及病理,对ARCI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二甲双胍抗皮肤老化研究进展
赖惠君, 杨岚, 郭红卫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2): 150-1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2150
摘要121)      PDF (611KB)(59)    收藏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在皮肤抗衰老中表现出潜力,主要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细胞自噬功能延缓衰老,降低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总死亡率。本文就二甲双胍抗皮肤老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阿布昔替尼治疗司库奇尤单抗诱发的湿疹一例
满春花, 王宪真, 王祥同, 李阳阳, 王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56-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56
摘要117)      PDF (1730KB)(89)    收藏
本文报道1例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后发生湿疹样改变的患者,环孢素、甲氨蝶呤治疗无效,给予阿布昔替尼治疗2周皮损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6900例泌尿感染科患者HPV感染型别分布研究
王猛, 李文超, 孙远航, 张雍, 李紫阁, 程艳如, 于功奇, 王川, 田洪青, 暴芳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874-87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874
摘要115)      PDF (536KB)(87)    收藏
目的:了解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就诊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和亚型分布情况。 方法:对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我院泌尿感染科门诊的6900例患者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HPV分型检测,并采用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6900例样本中,男4803例,女2097例。年龄1~84岁。HPV阳性4377例,阳性率63.43%,HPV感染型别居于前六位分别为HPV6(23.52%),HPV11(14.65%),HPV16(8.49%),HPV52(8.43%), HPV42(7.30%), HPV51(6.28%)。HPV单一感染者有2154例,占比31.22%,多重感染者为2223例,占32.22%。<20、20~30、31~40、41~50、>50岁不同年龄段的HPV感染率分别为71.78%、64.84%、60.11%、61.51%、68.30%,男性HPV感染高峰出现在20岁以下及50岁以上,女性则出现在30岁以下及5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的男女HPV感染率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本研究中女性HPV高危型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女性HPV低危型的感染率低于男性;男女HPV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变化均成“U”型分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IL-6/IL-6R抑制剂在免疫炎症性皮肤疾病的应用
蒋卓育, 王宇嘉, 张悦, 江燕云, 王亮春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2): 145-1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2145
摘要115)      PDF (408KB)(63)    收藏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前炎症因子,与细胞表面受体或细胞外可溶性受体结合后,激活多种信号通路,通过调节免疫炎症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而参与多种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IL-6/IL-6受体(IL-6R)抑制剂在皮肤病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最早上市的托珠单抗(Tocilizumab, TCZ),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成人still病、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关节炎、特应性皮炎等疾病中有一定疗效。本文就IL-6/IL-6R抑制剂,尤其是TCZ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了解其应用现状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南京市猴痘感染状况分析
王雯菁, 吴旭平, 宋克玉, 孙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59-26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59
摘要113)      PDF (348KB)(83)    收藏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为猴痘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南京市2023年7~9月88例就诊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8例排查患者中有45例确诊为猴痘感染,其中男44例,女1例。36例(81.82%)男性近期有同性性行为。25例(55.56%)合并HIV感染,17例(37.78%)合并梅毒。39例(86.67%)患者有皮疹表现,主要分布于会阴部及肛周(29/39);27例(60.00%)有发热;12例(26.67%)有淋巴结肿大。33例(73.33%)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39例(86.67%)降钙素原升高,41例(91.11%)白介素6升高。就诊患者筛查样本以肛拭子的阳性率最高(63.49%),猴痘患者的样本以疱液拭子阳性率最高(79.71%)。结论:南京地区主要感染对象为男男性行为者,高危人群筛查时可优先采集肛拭子,确诊患者监测病情可优先采集血液标本或疱液拭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巴瑞替尼治疗新冠疫苗接种后弥漫性斑秃一例
李筱娴, 李建可, 王秀环, 刘鑫洲,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31-35.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31
摘要113)      PDF (3307KB)(72)    收藏
本文报道一例巴瑞替尼成功治疗新冠疫苗接种后发生弥漫性斑秃的患者,给予巴瑞替尼每日4 mg,治疗6个月后停药,新生白色短发,停药1个月后,白发转为黑发。停药后随访10个月,至今仍未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2660例疑似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NG、CT、UU检测结果分析
孙远航, 李文超, 王猛, 张雍, 李紫阁, 程艳如, 田洪青, 王红蕾, 暴芳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792-79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792
摘要112)      PDF (465KB)(77)    收藏
目的:分析我院疑似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我院2660例疑似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资料,其中女758例,男1902例。比较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取材部位的NG、CT、UU感染率。结果:在2660例患者中,阳性率最高为UU 34.55%,其次为CT 11.92%,NG 11.54%。男性和女性患者中,NG、CT、UU阳性率分别为14.56%、4.96%和11.88%和12.01%、21.24%和67.94%。NG、UU男女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混合感染率为8.72%,其中NG+CT阳性率为1.80%,CT+UU阳性率为4.69%,NG+UU阳性率1.20%,NG+CT+UU阳性率为1.01%。≤20岁年龄段NG、CT、UU感染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罹患率逐渐降低。在1902例男性感染者中,1346例和166例分别为尿道感染和龟头感染,NG、CT、UU尿道和龟头感染率分别为13.37%和7.22%,10.69%和7.22%,18.13%和30.12%。其中NG、UU在尿道、龟头感染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758例女性患者中,738例和46例分别为宫颈感染和外阴感染,NG、CT、UU感染率分别为2.98%和4.35%,6.77%和26.08%,73.44%和86.96%,其中CT、UU在宫颈、外阴感染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中在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中UU感染率最高,男性易感染NG,女性易感染UU。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以丘疹结节为首发表现的早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
刘佳怡, 于越乾, 赵安琪, 刘永霞, 卢宪梅, 刘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09-91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09
摘要111)      PDF (3019KB)(92)    收藏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多发性丘疹和结节为首发表现且经皮肤活检、骨髓活检明确诊断的个案报道较少。本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就诊时全身泛发绿豆至指甲盖大小暗红色斑、丘疹、结节,双眼内侧睑缘绿豆大小红色肉芽肿样增生,并未出现明显血象指标异常,仅出现单核细胞比率升高,提示皮肤科医师应结合皮损临床表现重视血液系统肿瘤的早期不典型血象改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银屑病小鼠皮肤及肠道微生态菌群
张雨婷, 赵慧霞, 孟欣, 赵佳乐, 何晓园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15-2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15
摘要111)      PDF (4665KB)(79)    收藏
目的:基于16S rRNA分析银屑病小鼠与对照组皮肤及肠道微生态菌群的不同,探讨银屑病发病的关键菌群。方法:12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收集皮肤及粪便样本,采用16S rRNA测序方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皮肤菌群中相对丰度降低的有拟杆菌门、红蝽菌纲、毛螺菌目、理研菌科等,相对丰度升高的有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纲、葡萄球菌目等,实验组肠道中相对丰度降低的有拟杆菌门、α-变形菌纲、乳杆菌目等,相对丰度升高的有弯曲杆菌门、梭状芽孢杆菌纲、毛螺菌目等。LefSe分析表明,小鼠皮肤菌群中红蝽菌纲、拟杆菌纲、乳杆菌目、葡萄球菌目等起主要作用,肠道菌群中拟杆菌纲、梭状芽孢杆菌纲、肠杆菌目、毛螺菌目等起主要作用。MetagenomeSeq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皮肤和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在门、纲、目、科、属、种水平上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屑病小鼠免疫系统受累,皮肤及肠道屏障功能破坏,菌群丰度发生改变,进一步验证了肠-免疫-皮肤轴的相关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JAK1/2抑制剂治疗成人皮肌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林俊杰, 戚春燕, 李阳, 佘欣妍, 蔡丽婷, 王晓华, 陈永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05
摘要110)      PDF (889KB)(58)    收藏
目的:评价JAK抑制剂治疗成人皮肌炎(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DM患者。开始治疗前由皮肤科医生完成DM皮损范围和严重程度指数(CDASI)评分,同时留取患者皮疹照片并行血常规、生化指标、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肌炎特异性抗体检查,除外禁忌后予口服JAK1/2抑制剂2 mg/d治疗12周。治疗开始后于第4、8、12周随访,评估CDASI评分,复查相关指标,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纳入7例DM患者,6例患者完成12周的药物治疗和随访观察。CDASI评分开始治疗后均呈持续下降趋势,持续改善可维持至第12周。治疗12周后,部分有肌痛和/或肌无力的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部分患者肌酶指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JAK1/2抑制剂有望成为激素控制不佳、需使用激素或其他系统药物的成人DM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非典型猴痘一例
曾玲玲, 颜芳, 程健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1-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01
摘要109)      PDF (705KB)(120)    收藏
本文报道一例24岁非典型猴痘男性患者,3天前包皮及龟头出现环状丘疹,无发热、咽痛等系统症状,发病前有无保护男男性行为。皮肤科查体:包皮、龟头可见数个绿豆、黄豆大小的环状丘疹,中央凹陷可见结痂,躯干、四肢及头面无明显皮疹。猴痘病毒检测阳性。对症治疗后皮疹逐渐消退。本例猴痘患者仅出现生殖器皮损,与常规猴痘表现不相同,在临床中容易误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以假水疱样皮损为主要表现的基底细胞癌一例
田怡, 张广静, 艾东方, 冯世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04-90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04
摘要109)      PDF (955KB)(54)    收藏
本文报道一例以假水疱样外观为主要表现的基底细胞癌。患者右侧鼻旁沟处可见红色假水疱样皮损,边界较清,皮损中央可见糜烂,周边可见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质软。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结节囊肿型基底细胞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七例猴痘临床特征分析
兰莹莹, 唐亚丽, 范琳琳, 曾婷, 邱卫华, 陈勇, 马晓婷, 孔伟, 曹艳云, 徐顺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29-53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29
摘要108)      PDF (1889KB)(159)    收藏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23年7~12月收治的7例猴痘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7例患者皮疹部位和咽拭子标本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例猴痘患者均为MSM人群,年龄26~41岁;发病前21天内均有男男性行为史;6例患者首发部位为阴阜或生殖器区域,1例患者首发部位为口周及肛周;6例出现发热;6例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病例发现方式均为主动就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