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男男性伴同患猴痘合并HIV阳性及梅毒二例
孙亚琦, 孙远航, 王猛, 李紫阁, 王淑芬, 暴芳芳,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09-6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09
摘要744)      PDF (1201KB)(985)    收藏
本文报道两例猴痘,系男男性伴关系,均伴HIV感染。两例患者均出现典型皮损、高热、发病前均有男男无保护性行为史,猴痘病毒qPCR(+)。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治疗进展
白璐, 张丽君, 朱才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44-74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44
摘要368)      PDF (420KB)(504)    收藏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引起的瘙痒难以忍受,目前对治疗的总体反应不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现系统使用度普利尤单抗、乌帕替尼、巴瑞替尼、阿布昔替尼,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加巴喷丁、二甲基亚砜溶液及火针疗法、点阵二氧化碳激光等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对PCA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1990-2019年全球荨麻疹疾病负担分析
邢培业, 孔瑶瑶, 槐鹏程,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18-62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18
摘要271)      PDF (1849KB)(152)    收藏
目的:评价全球荨麻疹疾病负担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根据年份、性别、年龄、社会人口学指数(SDI)和国家,分析1990-2019年全球荨麻疹年龄标准化的发病率(ASIR)、患病率(ASPR)及年龄标准化DALY率(ASDR)的变化,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国家人均GDP与荨麻疹疾病负担的关系。结果:女性荨麻疹的ASIR、ASPR和ASDR显著高于男性,小于5岁年龄组儿童荨麻疹ASIR、ASPR和ASDR最高,大于95岁年龄组最低。SDI较低地区的荨麻疹疾病负担高于指数高的地区。2019年荨麻疹疾病负担最高的三个国家是尼泊尔、波兰、巴基斯坦。国家人均GDP与ASIR、ASPR和ASDR呈负相关。结论: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和国家,以及妇女、儿童的荨麻疹疾病负担相对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治疗掌跖脓疱病研究进展
杨雁南, 王俊慧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69-67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69
摘要270)      PDF (388KB)(256)    收藏
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 pustulosis, PPP)是一种局限于掌跖部位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作为新兴药物,目前已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及病例系列研究,本文就PPP相关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临床治疗和相关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白癜风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李昱, 叶容嘉, 张家安, 鞠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92-59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92
摘要257)      PDF (419KB)(237)    收藏
白癜风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多,且尚未完全明确,白癜风实验模型的应用对于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开发新型药物、治疗手段等具有重要意义。白癜风实验模型包括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包括自发性白癜风模型和诱导性白癜风模型,细胞模型分为细胞系模型和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本文综述了近五年白癜风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阿布昔替尼与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
迪丽努尔·塔西买买提, 帕丽达·阿布利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33-5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33
摘要252)      PDF (871KB)(125)    收藏
目的:评价阿布昔替尼和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的104例中重度AD患者临床资料。51例(A组)口服阿布昔替尼200 mg每天,53例(D组)患者皮下注射度普利尤单抗300 mg每2周(基线负荷剂量为600 mg),治疗周期均为24周。分析治疗后0周、4周、8周、12周、16周、24周的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瘙痒数字评定量表(P-NRS)。分析治疗后0周、8周、16周、24周的血清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析与治疗直接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D组患者EASI、P-NRS、DLQI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组患者比较,A组EASI、P-NRS、DLQI水平下降更明显。随着疗程延长,两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患者结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恶心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布昔替尼和度普利尤单抗在治疗后24周均可明显缓解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瘙痒症状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阿布昔替尼在缓解瘙痒症状方面效果更佳。阿布昔替尼和度普利尤单抗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分别需要警惕胃肠道症状和结膜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托法替布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于芳洲,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78-68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78
摘要251)      PDF (400KB)(110)    收藏
托法替布是一种常用的JAK抑制剂,目前我国批准其用于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皮肤病尚处于超说明书使用范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药对银屑病、斑秃、白癜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等多种皮肤病具有治疗作用。本文对托法替布在皮肤病中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结节性痒疹流行病学及发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李江徽, 闫小宁, 傅嘉莹, 胡镐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1): 830-83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1830
摘要228)      PDF (423KB)(210)    收藏
结节性痒疹作为一种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有研究报道结节性痒疹发病的内源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精神因素及其他皮肤病,外源性危险因素包括感染、药物等,本文就结节性痒疹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JAK抑制剂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
黄格日勒, 张文静, 杨宏昕, 郭浩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690-69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690
摘要227)      PDF (4750KB)(202)    收藏
目的:评价JAK抑制剂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和乌帕替尼在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2024年3月之前有关上述三种药物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在Stata14.0和R4.3.2软件中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及95%可信区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随机对照试验,特应性皮炎患者8807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药物可以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其中累积排序概率显示乌帕替尼30 mg疗效最佳,其次是乌帕替尼15 mg和阿布昔替尼200 mg。患者达到EASI-75、vIGA-AD 0/1等疗效评估指标的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患者,阿布昔替尼和乌帕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巴瑞替尼。结论: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和乌帕替尼治疗特应性皮炎均安全有效。应用乌帕替尼30 mg剂量虽然具有较高的短期疗效,但需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儿童白癜风治疗进展
张立, 刘苏青, 章建, 史政洲, 朱以健, 项蕾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2): 893-89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2893
摘要207)      PDF (470KB)(287)    收藏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约25%的患儿10岁前发病。儿童白癜风早期治疗效果更佳,但用药需更加谨慎。本文就儿童白癜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阿普米司特治疗掌跖脓疱病一例
王娜, 杨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65-56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65
摘要187)      PDF (923KB)(105)    收藏
掌跖脓疱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掌跖脓疱病的传统治疗包括口服阿维A、环孢素及甲氨蝶呤等,常因不良反应而使用受限。除传统外用药物、物理疗法及系统药物外,最近还出现了一些诸如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等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例阿普米司特超适应症治疗掌跖脓疱病的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皮肤类器官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彭嘉怡, 王洪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49-75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49
摘要183)      PDF (375KB)(409)    收藏
皮肤类器官是由多能干细胞分化形成的与皮肤成分和功能相似的结构。研究表明皮肤类器官可应用于研究皮肤疾病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及皮肤损伤修复。本文就近年来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及其在皮肤疾病研究及再生医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低温等离子体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研究进展
王溯, 李承新, 王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1): 818-82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1818
摘要177)      PDF (451KB)(141)    收藏
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可产生多种生物医学效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低温等离子体对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在治疗感染性皮肤病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杀灭病原体的机制以及低温等离子体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先天性鱼鳞病的治疗进展
张潇亚, 许琳琳, 李廷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5): 384-388.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5384
摘要175)      PDF (438KB)(89)    收藏
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种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和鱼鳞状皮损为主要特征的角化障碍性疾病,大多为遗传所致,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近年来,文献报道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靶向药物、生物制剂、基因治疗、酶替代疗法、纳米递送疗法等,本文对该病的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替瑞奇珠单抗治疗32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吴桥芳, 包军, 孙悦鑫, 陶玥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6): 410-415.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6410
摘要174)      PDF (1728KB)(25)    收藏
目的:评价替瑞奇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2~11月在我院就诊的32例接受替瑞奇珠单抗治疗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于0周、4周给药,之后每12周给药,100 mg/次,皮下注射,于0、4、16周时记录PASI评分和DLQI评分,同时监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32例患者基线、4周、16周PASI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5.68±5.87)、(6.48±3.67)和(2.34±5.29),PASI改善率在16周时达(82.78%±38.39%),PASI 75/90/100应答率分别为90.63%、71.88%和9.38%。DLQI评分显著降低,16周时DLQI 0/1应答率为37.5%。既往有生物制剂治疗史的患者与无用药史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3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替瑞奇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马蜂蜇伤五例临床分析
周沪程, 姜沛彧, 刘莉萍, 李遇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17-72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17
摘要171)      PDF (951KB)(133)    收藏
马蜂蛰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仅表现为伤处的肿痛,但也有部分患者发生多脏器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及时识别、早期救治马蜂蛰伤危急重症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回顾分析5例马蜂蛰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研究,对马蜂蛰伤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小结,并进一步探讨可能造成病情危重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七例猴痘临床特征分析
兰莹莹, 唐亚丽, 范琳琳, 曾婷, 邱卫华, 陈勇, 马晓婷, 孔伟, 曹艳云, 徐顺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29-53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29
摘要169)      PDF (1889KB)(240)    收藏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23年7~12月收治的7例猴痘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7例患者皮疹部位和咽拭子标本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例猴痘患者均为MSM人群,年龄26~41岁;发病前21天内均有男男性行为史;6例患者首发部位为阴阜或生殖器区域,1例患者首发部位为口周及肛周;6例出现发热;6例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病例发现方式均为主动就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环钻手术、药物注射联合PDL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评价
林萱, 毛华荣, 庞凯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1): 33-36.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1033
摘要169)      PDF (2043KB)(141)    收藏
目的:探讨环钻手术、药物注射联合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22 年1月至 2023 年 6月我院皮肤科治疗的瘢痕疙瘩10例,采用环钻手术、药物注射(曲安奈德5 mL、5-氟尿嘧啶0.6 mL、2%利多卡因1 mL)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治疗与随访,术后随访12个月,术区瘢痕平软,肤色与周边正常皮肤接近,疼痛、瘙痒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治愈率80%,有效率90%,90%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环钻手术配合药物注射加脉冲染料激光进行联合治疗是治疗瘢痕疙瘩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进展
周思婕, 周培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4): 298-302.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4298
摘要163)      PDF (406KB)(119)    收藏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发病机制复杂,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是其治疗首选。近年来,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病情。随着对CSU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靶点不断涌现,包括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IgE单克隆抗体、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8抗体等。此外,辅助治疗手段如自体血清治疗、光疗和粪便菌群移植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这些新药和治疗方法为CSU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就CSU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广西南宁地区33例猴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李倩, 何耀钦, 梁婷婷, 黄美祯, 冯凤泉, 刘骏, 黄利雪, 谢小雁, 李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04-70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04
摘要162)      PDF (1464KB)(215)    收藏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地区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确诊为猴痘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者均为男性,经PCR检测猴痘病毒均阳性,29例(87.88%)为男男性行为者。主要症状为丘疹、丘疱疹(100%)、发热(57.58%)、瘙痒(42.42%)。皮疹主要分布于肛门、会阴及生殖器(81.82%)、躯干和四肢(51.52%)、头面部(21.21%)。22例猴痘住院患者中HIV阳性14例,HIV组与非HIV组猴痘病毒CT值(疱疹液)、皮疹结痂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广西南宁地区猴痘的感染人群以男男性行为者为主,皮疹主要分布于肛门、会阴及生殖器。猴痘患者HIV阳性组与非HIV阳性组,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生物制剂治疗皮肤病过程中的矛盾性反应
徐凡力, 户茗珈, 敖穗婷,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1): 812-81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1812
摘要157)      PDF (428KB)(79)    收藏
生物制剂在治疗皮肤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其他疾病或导致原有疾病的恶化,这种现象在临床上被称为矛盾性反应。已经有大量的矛盾反应被报道,如矛盾性银屑病、炎症性肠病、化脓性汗腺炎等。本文综述了生物制剂在治疗皮肤病过程中引起的各类矛盾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卡瑞利珠单抗致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一例
李婵, 宋亚丽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6): 445-447.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6445
摘要157)      PDF (1320KB)(32)    收藏
本文报道卡瑞利珠单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一例。患者,男,56岁。因右肺腺癌并多部位转移,应用多西他赛、卡铂及卡瑞利珠单抗治疗5个周期后,头部、躯干皮肤出现数个增生性红色丘疹、结节,摩擦后易破溃、出血。诊断为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给予手术切除、液氮冷冻治疗。术后1年随访,患者头部切口愈合良好,躯干皮损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乌帕替尼治疗SAPHO综合征五例并文献复习
施晓军, 李樱子, 王露盈, 曹凤娇, 侯秀娟, 李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2): 862-865.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2862
摘要154)      PDF (1810KB)(89)    收藏
目的:评价乌帕替尼治疗SAPHO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例经乌帕替尼治疗的SAPHO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掌跖脓疱病伴关节炎,其中2例指甲脱落,经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巴瑞替尼治疗无效,改用乌帕替尼治疗后皮损及骨痛症状缓解,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乌帕替尼可作为治疗SAPHO综合征的一种选择,尤其对多种生物制剂治疗无效的SAPHO综合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乌帕替尼治疗20甲营养不良一例
吴恺悦, 刘鑫洲, 陈学超, 周桂芝,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1): 66-68.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1066
摘要147)      PDF (1686KB)(108)    收藏
20甲营养不良(twenty-nail dystrophy,TN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甲损害,累及所有指/趾甲,可能由遗传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而诱发。本病目前尚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传统治疗往往起效慢,不良反应明显。本文报道JAK-STAT抑制剂乌帕替尼治疗TND有效一例,患者口服乌帕替尼片15 mg/d,6个月后甲全部新生,减量至15 mg/2d;治疗8个月后,所有甲基本恢复正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托法替布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一例并文献复习
袁瑞清, 周桂芝, 刘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1): 51-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1051
摘要144)      PDF (1064KB)(139)    收藏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疾病,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传统疗法如抗组胺药、沙利度胺和局部糖皮质激素等疗效欠佳。有研究认为纠正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是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关键,托法替布是一种口服泛JAK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抓挠行为和IL-4和IL-31的表达,本文报道一例托法替布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神经递质受体介导特应性皮炎免疫紊乱机制的研究进展
徐若馨, 黎静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1): 73-78.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1073
摘要142)      PDF (824KB)(283)    收藏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病理生理学中神经-免疫的双向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到神经纤维与免疫细胞间的多种信号交流。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诱发免疫应答并影响疾病进展;反之,活化的免疫细胞可分泌介质调节神经纤维的功能,改变神经递质水平从而介导AD的发病。本文综述了几种经典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重点集中于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释放,探讨其在AD背景下介导免疫紊乱的机制,旨在为A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皮肤再生研究进展
章哲, 刘明月, 白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6): 466-470.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6466
摘要141)      PDF (401KB)(44)    收藏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因其多能分化性、免疫调节能力和丰富的外泌体分泌,在皮肤再生和伤口愈合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UCMSCs通过分泌外泌体参与伤口愈合的各个阶段,包括止血、炎症、增殖和重塑。UCMSCs已成功用于急性创伤、烧伤、慢性伤口及皮肤老化的治疗,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UCMSCs促进皮肤愈合机制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青蒿油对小鼠痤疮模型及皮肤微生态的干预作用研究
黄虎, 杨志波, 常怀龙, 陶侃, 秦紫嫣, 郭莉莉, 何彰华, 毛必瑶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24-62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24
摘要136)      PDF (4120KB)(107)    收藏
目的:评价青蒿油(artemisia naphta oil, AN)对痤疮丙酸杆菌(P. acnes)诱导的小鼠痤疮模型的疗效及皮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ase组、不同浓度AN干预组(0.5%、1.0%、1.5%、3.0%、5.0% AN组),每组6只。P. acnes注射耳朵皮内构建痤疮模型,小鼠右耳出现红肿后,Base组涂抹Base水对照干预,其余给予不同浓度的AN干预,每次涂抹1 mL,每天1次,17天后观察小鼠耳部厚度,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16S rRNA测序分析皮肤微生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IL-6、IL-1β和TNF-α含量和TLR2、TLR4、P65、p-P65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耳部出现红肿、表皮层增厚、真皮层炎症细胞浸润,耳部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其中葡萄球菌、粘质沙门氏菌菌群丰度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属、棒状杆菌属、Atopostipes菌群丰度显著下调;IL-6、IL-1β、TNF-α含量和TLR2、TLR4、p-P65/P65蛋白表达显著上升。Base组小鼠TLR2、TLR4、p-P65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不同浓度AN处理后的小鼠耳部红肿、病理损伤减轻,耳部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改善,葡萄球菌、粘质沙门氏菌显著下调,双歧杆菌属、棒状杆菌属、Atopostipes菌群丰度显著上调,且IL-6、IL-1β、TNF-α含量和TLR2、TLR4、p-P65/P65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AN可降低促炎因子分泌,减轻皮肤炎症反应,增加皮肤有益菌的丰度,抑制病原菌生长,恢复皮肤微生态平衡,有效改善痤疮炎症样皮损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皮肤表现
赵安琪, 于越乾, 刘佳怡, 刘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86-59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86
摘要134)      PDF (430KB)(95)    收藏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极少数情况下可累及皮肤。当前国内对于MM相关皮肤表现的报道多局限于皮肤转移,实际上MM相关皮肤表现多种多样。除皮肤继发浆细胞瘤外,还包括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的皮肤表现以及一些病因不明的罕见表现。本文回顾了MM引起的常见及罕见皮肤表现,以便临床医生能够通过皮损尽早识别潜在的多发性骨髓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北海市麻风院(村)现状调查与发展分析
梁运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41-64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41
摘要128)      PDF (303KB)(50)    收藏
通过查阅北海市麻风村历史资料、查询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LEPMIS)麻风村资料进行调查。北海市现有一所市县皮防机构共管麻风村,现居住98名休养员和家属,治愈存活休养员79名,现症病人1例,平均年龄为73.3岁,88.6%有畸残,63%的休养员行动不便。麻风村有专职管理人员1名,医务人员9名,驻村人员均有医疗保障和最低保障金。休养员生活质量及基本医疗服务均有保障,但需创新管理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乌帕替尼成功治疗巴瑞替尼治疗无效的重度斑秃二例
袁明珠, 李如意, 孙毅, 张雯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4): 283-2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4283
摘要123)      PDF (5624KB)(57)    收藏
巴瑞替尼已获批治疗重度斑秃,但有些患者效果不佳,有文献报道乌帕替尼对巴瑞替尼治疗无效的斑秃有效。本文报道2例重度斑秃患者接受巴瑞替尼治疗12周无效,后改用乌帕替尼治疗,疗效显著:患者1治疗40周后发量恢复至正常的70%以上,眉毛再生也获得明显改善;患者2治疗16周后发量恢复至正常。本文证实了乌帕替尼在促进毛发再生的有效性,为巴瑞替尼治疗无效的重度斑秃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一例并文献复习
袁现政, 魏世娟, 高菲, 邓晓彤, 司晓青, 高敏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1): 60-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1060
摘要122)      PDF (1319KB)(64)    收藏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患者,女,55岁,左侧枕部头皮赘生物偶伴瘙痒半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细胞核凸向管腔,呈“墓碑状”;管周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予以手术切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环钻术在不同类型瘢痕中的应用进展
高丽娜, 蒋佳红, 孟小南, 郭海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2): 151-1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2151
摘要111)      PDF (392KB)(171)    收藏
环钻术在瘢痕治疗中应用已久,主要分为环钻切除术、环钻提升术和环钻移植术。针对不同类型的瘢痕,选择合适的术式,术后联合激光治疗、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等方案往往较单一疗法效果更好,但目前环钻术治疗瘢痕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本文就环钻术在不同类型瘢痕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婴儿带状疱疹一例
王燕波, 阳贵诚, 赵巧, 张正中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78-57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78
摘要110)      PDF (560KB)(86)    收藏
婴儿带状疱疹较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婴儿带状疱疹患者,因头面部红斑、水疱4天就诊,经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及红光照射等治疗后好转,随访4个月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瘢痕疙瘩与BMI相关性分析
王博, 赵伊珂, 魏凤, 张晓光, 邱其其, 李艳玲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34-6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34
摘要109)      PDF (348KB)(59)    收藏
目的:明确瘢痕疙瘩与BM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我院皮肤科诊治的395例瘢痕疙瘩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人790名。结果:395例患者中212例(53.67%)的BMI高于正常值,此比例高于对照组的47.59%(P<0.05)。男性瘢痕疙瘩患者BMI增高者占63.21%,高于对照组男性BMI增高率(52.85%)(P<0.05)。女性患者BMI增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瘢痕疙瘩类型、大小间BMI增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高于正常值的男性个体更容易发生瘢痕疙瘩,皮损分类、病变大小与BMI无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妊娠类天疱疮研究进展
李霞, 张佩莲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2): 889-89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2889
摘要109)      PDF (380KB)(125)    收藏
妊娠类天疱疮(PG)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其发病与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与妊娠多形疹相似。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近年来较多文献报道了生物制剂成功治疗PG的案例。本文就PG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46例皮肤转移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朱良薛, 丁美清, 王洁, 顾胤, 汪明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1): 785-78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1785
摘要108)      PDF (634KB)(58)    收藏
回顾性分析2010 年 1 月至 2023年 12 月就诊于我院且病理资料完整的内脏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共入组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5.59±10.75) 岁;从肿瘤确诊至发生皮肤转移时间为1~104个月,平均26.89个月;32 例 (69.6%) 表现为结节、肿块。截至随访时间,入组患者中41.30%(19/46)在确诊皮肤转移半年内死亡,80.43%(37/46)的患者在2年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年龄、性别、NLR、体重指数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是否合并远处转移及是否接受抗肿瘤治疗是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银屑病患者脂肪因子、BMI与代谢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
薛怀煜, 季慧琳, 朱怡迪, 刘庆娜, 魏志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12-61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12
摘要107)      PDF (888KB)(84)    收藏
目的:评价患者体质指数(BMI)及血清IL-23、vaspin、RBP-4水平与银屑病伴发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1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银屑病合并MS组和单纯银屑病组,比较两组间BMI、IL-23、vaspin、RBP-4水平的差异,分析BMI及以上脂肪因子对银屑病患者发生MS风险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单纯银屑病组相比,银屑病合并MS组患者BMI、vaspin、RBP-4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病患者中,BMI每增加1 kg/m2,MS发病风险增加1.681倍(OR:1.681,95% CI:1.330~2.125);vaspin每下降1 ng/mL,MS患病风险增加2.833倍(OR:0.353,95% CI:0.160~0.780);RBP-4每增加1 μg/L,银屑病患者的MS发病风险增加1.203倍(OR:1.203,95% CI:1.011~1.431)。两组IL-23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MI和血清vaspin、RBP-4是银屑病发生MS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根据上述指标预测银屑病患者伴发MS的风险并早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银屑病患者的MS发病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PD-1抑制剂治疗后银屑病复发一例
陈晶, 崔晓晨, 陆继良, 周桂芝, 吴卫志, 杨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1): 804-80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1804
摘要106)      PDF (1533KB)(87)    收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肿瘤免疫药物,但因其激活免疫系统,可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皮肤科irAEs发生率约为40%,包括银屑病、湿疹、白癜风、大疱性疾病、重症药疹及脱发等。本例患者银屑病病史22年,因输尿管癌接受替雷利珠单抗治疗,6周后银屑病复发,遂停用替雷利珠单抗,予口服甲氨蝶呤、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和UVB光疗治疗,1个月后皮损大部分消退。随访1年,患者仍有少量银屑病皮损,但外用药物控制良好,且肿瘤未见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阿普米司特治疗弥漫性斑秃一例并文献复习
徐凡力, 陈明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08-7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08
摘要105)      PDF (2944KB)(127)    收藏
斑秃传统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米诺地尔、中医药、免疫抑制剂等,但达不到满意疗效。阿普米司特是一种口服小分子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国外有阿普米司特可显著改善斑秃的报道。国内暂无阿普米司特治疗斑秃的报道,本文报道一例阿普米司特成功治疗弥漫性斑秃的患者,给予阿普米司特30 mg每日2次治疗,14周后毛发全部长出,均为黑发。随访2个月未复发,未见药物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