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Spitz痣样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祝瑶, 陈伟权, 刘雅芹, 谢映霞, 蔡艳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90-59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90
摘要204)      PDF (1683KB)(45)    收藏
Spitz痣样黑素瘤(spitzoid melanoma,SM)是恶性黑素瘤的一种特殊亚型。本例患者表现为鼻部粉色结节,无痛性快速生长3个月,但表面破溃,早期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经组织病理诊断为Spitz痣样黑素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发生风湿性多肌痛一例
杨子靖, 潘萌, 赵肖庆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08-5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08
摘要201)      PDF (605KB)(81)    收藏
我们报道一例罕见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经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发生风湿性多肌痛的病例。患者,女,66岁,确诊为中重度AD,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第48周出现双肩关节疼痛、全身肌肉酸痛伴晨僵,持续4周以上。查体示双侧肩关节主动外展受限,双侧髋关节、膝关节主动屈曲及伸展轻度受限。辅助检查示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肌酸激酶正常,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蛋白抗体均阴性。综上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考虑与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有关。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口服,肌痛、皮疹和瘙痒均得到良好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冠疫苗接种后结节性类天疱疮一例
周芯宇, 李凡, 周兴丽, 李薇, 蒋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55-3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55
摘要183)      PDF (2582KB)(172)    收藏
患者,男,68岁。躯干及四肢丘疹、结节伴瘙痒8个月。发病前3天患者注射第一剂新冠疫苗,注射第二剂后症状加重。结合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等检查,诊断为结节性类天疱疮。给予雷公藤多苷、米诺环素、硫唑嘌呤及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治疗3个月,病情逐渐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单用度普利尤单抗治愈高龄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
贾凤铭, 方梦, 刘永霞, 刘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9): 661-6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9661
摘要183)      PDF (1503KB)(67)    收藏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血栓、栓塞病史,因此高龄BP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本文报道单用度普利尤单抗成功治疗合并多系统慢性病史的高龄BP患者一例。91岁女性患者躯干、四肢红斑水疱伴痒半年,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余,心梗病史4年,脑梗病史2年。通过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血清抗体等检查,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DAI基线期评分18。给予度普利尤单抗皮下注射首剂600mg, 2周后次剂注射300mg治疗。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局部留色素沉着,BPDAI评分降至4。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托法替布治疗掌跖脓疱病三例并文献复习
王天姿, 陆继良, 刘永霞,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397-40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397
摘要173)      PDF (1635KB)(126)    收藏
掌跖脓疱病的传统治疗包括口服阿维A、环孢菌素A及甲氨蝶呤等,常因不良反应而使用受限。JAK抑制剂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影响一系列细胞因子的功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在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报道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有效治疗掌跖脓疱病3例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氨甲环酸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张晓丽, 葛一平, 杨荷丹, 杨寅, 李新宇,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87-39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87
摘要171)      PDF (376KB)(108)    收藏
近年来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日益增加,该药以低剂量口服为主,安全性较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月经不规则。但长期系统应用氨甲环酸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害、视力缺陷等。因此,长期服用氨甲环酸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争取及时发现并尽快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度普利尤单抗成功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
丁高中, 李姗姗, 孙澜, 魏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76-57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76
摘要167)      PDF (2334KB)(103)    收藏
目前国外有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报道,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文首报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患者首次注射剂量600 mg,1周后予以300 mg皮下注射,之后每2周皮下注射300 mg,患者治疗3周后,瘙痒明显缓解,7周后皮损基本消退。首剂治疗后第3天出现下肢丹毒,经抗感染治疗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DRG付费下皮肤病专科医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王雪玲, 陈佳林, 时晓萱, 徐浩, 吴晓晓, 高彦青, 周燕, 李珍,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9): 653-65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9653
摘要164)      PDF (422KB)(59)    收藏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DRG)付费是当前国家重点推进的医保支付改革方式,其核心是按照疾病诊断分组权重予以医保费用结算。皮肤科病种繁多,整体病组权重低,导致支付标准较低。如何在DRG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更好运营发展、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是当前皮肤病专科医院及皮肤科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拟基于我院数据,从DRG管理体系建立包括病种运营管理、病种成本控制、调整收入结构、规范路径管理、加强科室运营管理,同时提升病案首页质量和编码的准确性、开展日间病房与日间手术、与医保经办机构加强沟通、优化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为皮肤科DRG付费下的运营模式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全球猴痘流行状况及趋势
姜婷婷, 陈祥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35-5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35
摘要162)      PDF (342KB)(137)    收藏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既往主要在非洲地区传播和流行,但自2022年5月以来,猴痘在多个非传统流行国家及地区出现大规模流行和暴发,并出现人际传播。本文主要介绍本轮猴痘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以冠状沟斑块为首发表现的猴痘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王天姿, 初同胜, 槐鹏程, 王猛, 暴芳芳, 刘永霞, 王川, 田洪青,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51-5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51
摘要160)      PDF (2368KB)(216)    收藏
患者,男,25岁,汉族。9天前患者龟头出现灰白色斑块,6天前出现咽痛、发热,2天前全身多部位出现散在红斑、丘疱疹、水疱。发病前4天有无保护男男性行为,曾被疑诊为梅毒、单纯疱疹。查体:咽后壁潮红,双侧颈部、右侧腹股沟各有一黄豆大的肿大淋巴结,有触痛。面部、颈部、躯干、上肢散在红斑,其上有米粒大水疱、丘疱疹或脓疱,冠状沟处多个灰白色环状隆起性斑块,表面少许黏性分泌物,质韧,触痛明显。冠状沟斑块组织病理示:表皮片状坏死,坏死周围表皮网状变性,见气球状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核尘,真皮浅中层血管坏死出血,浅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咽拭子、面部、上肢、背部水疱疱液、冠状沟斑块分泌物、血液等标本的猴痘病毒q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根据无保护男男性行为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和猴痘病毒qPCR检测结果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携带罕见突变的CARD14相关丘疹鳞屑性疾病一例
陈文杰, 周盛基, 陈声利, 王真真,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80-58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80
摘要149)      PDF (1445KB)(60)    收藏
患者,男,41岁。因 “全身红斑鳞屑40天”来我院就诊,临床、组织病理学具有毛发红糠疹和银屑病的交叉表现,无家族史,首次发病年龄为41岁。初步诊断为I型毛发红糠疹,口服阿维A有显著改善。经过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发现患者携带CARD14基因的罕见致病性突变位点c.1799 C>T(p.Pro600Leu),综合临床、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基因检测的结果,最终诊断为CARD14相关的丘疹鳞屑性疾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肥大细胞及其稳定剂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李敏, 陶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51-4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51
摘要146)      PDF (411KB)(189)    收藏
肥大细胞是人体天然免疫细胞,广泛参与人体多种炎症性疾病,现有研究提示其在玫瑰痤疮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肥大细胞稳定剂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已被证实可用于治疗玫瑰痤疮。本文将肥大细胞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肥大细胞稳定剂治疗玫瑰痤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以及探索更多临床治疗方案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杨梦瑶, 耿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46-4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46
摘要131)      PDF (385KB)(285)    收藏
斑秃是一种以非瘢痕性脱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具体病因未明,可能与环境、遗传、免疫等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生长期毛囊“免疫豁免的丧失”在斑秃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斑秃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共同免疫学特性相继被发现,多种新型生物制剂也逐渐被尝试应用于重度斑秃及传统方法疗效不佳者。本文对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121例基底细胞癌手术后随访6年分析
刘杏, 冯广东, 徐聪聪, 张倩, 王熠昕, 陈浩, 赵亮, 王强, 方方, 王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09-41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09
摘要129)      PDF (450KB)(96)    收藏
目的:比较Mohs显微描记外科手术(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 MMS)和局部扩大切除术(wide local excision, WLE)对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疗效有无差异,探讨影响BCC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统计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皮肤外科病房BCC住院患者信息,并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CC患者共121例,肿瘤主要发生在头面部。在切除范围上,WLE组明显大于MMS组[(6.3±2.9)mm vs (4.5±2.2)mm],MMS组肿瘤切净率高于WLE组(100.0% vs 88.7%,P<0.05)。在MMS少量未切净肿瘤扩切2mm后,MMS与WLE的肿瘤切净率无统计学差异(P=0.584>0.05)。WLE切缘4~5 mm时对于BCC的疗效与MMS相当。结论:MMS较WLE有更高的肿瘤切净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当MMS实施受限时,推荐4~5 mm手术切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国内首报皮肤美容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曹珊, 暴芳芳, 赵晴, 方梦, 陈声利,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17-41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17
摘要128)      PDF (2486KB)(75)    收藏
美容分枝杆菌作为一种少见的非典型分枝杆菌,可导致皮肤肉芽肿疾病。现国内首报一例患者,女,22岁。右手背被猫咬伤后出现暗红色斑2个月。既往体健。组织病理符合感染性肉芽肿,倾向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皮肤组织测序并进行系统和发育树分析,最终诊断为美容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cosmeticum)感染。该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多次调整用药,最终应用环丙沙星、克拉霉素联合米诺环素,皮损完全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
孙琳, 董正邦, 王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06-90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06
摘要127)      PDF (1668KB)(42)    收藏
本文报道一例难治性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起初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改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皮疹反复伴剧烈瘙痒,后口服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治疗,瘙痒快速缓解,随访皮疹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头皮血管肉瘤一例
方梦, 冉德琳, 周桂芝, 刘永霞, 杨宝琦, 王广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29-4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29
摘要126)      PDF (934KB)(166)    收藏
患者,男,68岁。头皮部褐色结节8个月,扩散并破溃3个月。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不规则血管腔形成,有明显异型性的肥大内皮细胞,提示血管肉瘤。免疫组化示:CD31(+)、CD34(+)、D2-40(+)、HHV8(-)。临床诊断:头皮血管肉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猴痘二例报道并流行特征分析
槐鹏程, 侯建玲, 孙远航, 李紫阁, 刘红, 田洪青,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9): 629-6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9629
摘要125)      PDF (806KB)(98)    收藏
患者1,男,22岁。7天前阴茎根部出现红斑、丘疹,2天前发热,1天前出现脓疱、破溃。发病前1周被仓鼠咬伤,系男男性行为者。查体:阴茎根部成簇脓疱、散在溃疡,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肛周多发绿豆大小脓疱。疱液MPXV-qPCR(+)。患者2,男,33岁。12天前阴阜皮肤出现脓疱,3天前全身出现红斑,1天前双手背出现脓疱。系男男性行为者。查体:阴阜成簇脓疱、结痂,全身泛发红斑,双手背各有一米粒大小脓疱。疱液MPXV-qPCR(+)。两例患者均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以肛周溃疡为首发表现的猴痘一例
刘殿昌, 槐鹏程, 李紫阁, 孙远航, 王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9): 627-62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9627
摘要123)      PDF (785KB)(106)    收藏
患者,男,38岁。1周前出现肛周溃破、疼痛,伴发热、咽痛、全身酸痛不适。3天前躯干、四肢出现脓疱。2周前曾有同性肛交、口交等性接触史。查体: 咽部红肿,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躯干、四肢散见绿豆大小脓疱疹。肛周数个黄豆大小溃疡面,触痛明显。皮损处取材:MPXV-qPCR (+)。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一例老年银屑病患者感染COVID-19后的救治和应急处置报告
槐鹏程, 李珍, 李晶辉, 马衍鹏, 杨宝琦, 刘静, 孙勇虎, 于功奇, 刘亭亭, 孙远航, 王猛, 李紫阁, 刘军, 张兆升, 赵伟, 李聪聪,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393-396.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393
摘要123)      PDF (374KB)(59)    收藏
目的:2022年11月19日晚,笔者所在医院一位老年银屑病住院患者新冠核酸检测呈阳性,患者高龄、高热、高血压、高细胞因子水平且有冠心病病史,为迅速救治患者、控制疫情传播,特开展本次应急处置。方法:参照第九版新冠防控、诊疗方案及本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处置预案(第十一版)》,进行信息报告、区域封锁、核酸单检、患者救治、密接判定、环境消杀、病例转运、风险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对老年阳性患者给予IL-6受体拮抗剂和人免疫球蛋白静滴等治疗。结果:经紧急救治,老年患者未出现呼吸困难等重症表现,血压、体温恢复正常,随访1个月,无不适。共判定密接者12人,其中患者陪人及本院1名护士在隔离观察期间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对症治疗后痊愈。经连夜处置,疫情风险得到控制,未影响到住院患者的正常诊疗和医院门诊的正常开诊。结论:本文联合IL-6受体拮抗剂和人免疫球蛋白成功救治了一位伴基础疾病的老年新冠感染者,有效化解了患者转为重症的风险,为老年新冠感染者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依奇珠单抗及阿达木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郑淳之, 张为粼, 郭笑, 杨宝琦, 杨青, 刘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9): 633-63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9633
摘要122)      PDF (1084KB)(63)    收藏
目的:比较依奇珠单抗及阿达木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使用依奇珠单抗或阿达木单抗且资料齐全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基线期、用药后2、4、8、12及24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分析48例患者,其中依奇珠单抗治疗组31例,阿达木单抗治疗组17例。48例患者中治疗时间达24周的患者37例,其中依奇珠单抗治疗组25例,阿达木单抗治疗组12例。依奇珠单抗组在用药后2、4、12、24周PASI 90 应答率为0%、32.26%、80.65%及84.00%,PASI 100应答率为0%、12.90%、45.16%及64.00%。阿达木单抗治疗组在2、4、12、24周PASI 90 应答率为0%、5.88%、47.06%及66.67%,PASI 100应答率为0%、5.88%、23.53%及25.00%。依奇珠单抗组达到PASI 75的中位时间为4周,阿达木单抗组为8周。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奇珠单抗较阿达木单抗在短期内改善皮损方面效果更佳且起效更迅速,两种药物安全性相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抗PD1/PD-L1免疫治疗诱发的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机制及诊疗进展
黄锐婷, 姜福琼, 胡龄予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61-46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61
摘要120)      PDF (360KB)(74)    收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s)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其通过特异性结合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而激活T细胞来清除癌细胞,获得较好的抗肿瘤效果。但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免疫介导或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皮肤不良反应最常见。本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引起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文献进行回顾,综述了其患病率和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CARD9基因缺陷患者面部轮枝镰刀菌感染一例
张为粼, 孙乐乐, 暴芳芳, 于功奇, 王真真, 王川, 杨青,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485-49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485
摘要116)      PDF (2653KB)(61)    收藏
目的:本文报道1例面部长期慢性感染的患者,对其病原体进行培养鉴定,明确病原菌以诊断、治疗,并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先天免疫缺陷。方法:对患者皮损进行病理检查、真菌和细菌培养、菌株测序,测序结果在Genebank及Westerdijk Fungal Biodiversity Institute网站中进行比对,鉴定菌种;对患者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致病突变,发现的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者感染菌种为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诊断为局限性皮肤轮枝镰刀菌感染,经伊曲康唑口服治疗后好转。测序结果显示患者携带CARD9基因纯合移码突变(c.820_821insG,p.D274Gfs*61)。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例局限性皮肤轮枝镰刀菌感染伴CARD9缺陷的病例,丰富了CARD9缺陷疾病的表型谱,提示长期慢性感染的患者应考虑基因缺陷的可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JAK1抑制剂治疗结节性痒疹一例
赵妍雯, 宋亚丽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16-91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16
摘要114)      PDF (1926KB)(66)    收藏
患者,女,26岁。四肢反复丘疹、结节伴瘙痒3年。曾口服环孢素、甲泼尼龙治疗,病情仍反复发作,加用JAK抑制剂乌帕替尼治疗后瘙痒迅速缓解,皮疹逐渐消退,随访4个月病情无反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的靶向治疗新进展
刁子玥, 夏瑞圆, 尹志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56-4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56
摘要112)      PDF (399KB)(75)    收藏
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是脓疱型银屑病的一种分型,因涉及身体重要功能部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目前其治疗无金标准,传统药物治疗疗效欠佳,靶向药物成为治疗新转机。本文将对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的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儿童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一例
汪涛, 申小平, 周艺, 曹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43-44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43
摘要111)      PDF (1846KB)(62)    收藏
患者,女,12岁。5年前项部出现蚕豆大红色丘疹,偶有瘙痒。皮肤科查体:项部皮损干燥及轻度苔藓样变,可见一红褐色斑基础上密集分布肉色或淡红针帽大毛囊性丘疹,部分融合。右侧腰背部见一灰色干燥性皮损,表面见细糠状灰色或褐色鳞屑。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皮肤镜检查,诊断为亲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成人结节性痒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王体艳, 周晓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13-416.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13
摘要111)      PDF (1138KB)(83)    收藏
目的:评估临床实践中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成人结节性痒疹(P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接受度普利尤单抗规律治疗16周成人PN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在0、4、8、16周使用瘙痒数字评分量表(NR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研究者总体评估(IGA)评分,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瘙痒情况进行评分,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第16周时,28例患者NRS、DLQI、IGA、EASI评分均出现显著下降,NRS、DLQI、IGA、EASI评分由基线时8.96±0.88、24.54±3.12、4.00±0.67、39.64±10.89分别降至0.96±0.88、2.43±1.40、0.86±0.53、7.10±3.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例患者出现眼干、4例患者出现局部注射反应,未报告其他不良事件。结论:度普利尤单抗可持续改善结节性痒疹的皮损和瘙痒情况,且安全性高,可作为结节性痒疹治疗新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经免疫学检查确诊的氨苯砜综合征一例
杨宝琦, 于长平, 孙乐乐,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20-42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20
摘要111)      PDF (843KB)(57)    收藏
患者,男,28岁。因发热4周全身皮肤潮红、脱屑3周于2004年8月入院。患者入院9周前因寻常型银屑病给予雷公藤、氨苯砜、罗红霉素、复方甘草酸铵等药物治疗。4周前出现发热。3周前躯干四肢皮肤红斑、淋巴结肿大、肝功异常。外院给予糖皮质激素、抗菌素治疗,皮疹逐渐加重。入院时查体:T 37.7℃,颈、腋、腹股沟数个淋巴结肿大,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84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2 U/L、血白蛋白(ALB)31.2 g/L、总胆红素140.2 μmol/L、直接胆红素107.7 μmol/L。诊断为红皮病型药疹、药物性肝炎。停用氨苯砜等可疑药物后,给予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以及对症治疗47天后痊愈出院。出院13年后随访,检测患者HLA-B*13:01基因阳性,采用氨苯砜体外刺激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L-5酶联免疫斑点实验阳性。最终确诊为氨苯砜综合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GJB2基因突变致儿童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一例
冯小燕, 刘欣欣, 毕田田, 李钦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23-42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23
摘要111)      PDF (1410KB)(80)    收藏
患儿,女,6岁。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双手、足、肘膝、臀部呈棕褐色颗粒状皮革样改变,掌跖皮肤增厚,指(趾)甲增厚变形;头发、眉毛稀少、睫毛缺失,听力下降。本例患儿外周血GJB2基因第2外显子检测到杂合突变c.148G>A(p.D50N),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鱼鳞病样改变,听力检查:双耳耳聋。符合儿童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诊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IL-33参与2型炎症瘙痒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周灵萱, 赵洋, 袁晓辉, 徐哲, 刘玲玲, 汪旸, 赵嘉惠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9): 688-69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9688
摘要107)      PDF (418KB)(57)    收藏
IL-33是白细胞介素1家族来源的核细胞因子,通过其受体作用于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2型固有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2型免疫反应发生及维持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IL-33激活外周神经系统参与瘙痒信号的传递。本文回顾了IL-33介导受体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2型炎症皮肤病中IL-33参与瘙痒的神经免疫机制及IL-33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梅尔克松-罗森塔尔综合征三例
崔晓晨, 王广进, 颜潇潇, 杨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887-88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887
摘要106)      PDF (1857KB)(51)    收藏
梅尔克松-罗森塔尔综合征(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MR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神经、皮肤、黏膜的综合征,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周围性面瘫和裂纹舌三联征为特征。典型的完整三联征仅出现在8%~25%的病例中,多数为不完全型,易误诊。本文报道3例临床表现典型的MR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芦可替尼联合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引起多发性皮肤结核一例
郭丹丹, 钱佳燕, 黄子慧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822-82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822
摘要105)      PDF (3836KB)(38)    收藏
本文报道一例脾脏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服用羟基脲及芦可替尼后诱发结核,抗结核治疗后好转,后出现腰腹部、手臂、大腿处多发性结核性皮肤溃疡,经局部处理(脓肿切开引流+清创+VSD负压吸引术/缝合术/局部换药)后痊愈。目前继续服用羟基脲及芦可替尼,未发生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银屑病复发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王文秋, 王睿, 李承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845-8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845
摘要103)      PDF (431KB)(78)    收藏
银屑病的复发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皮肤组织驻留记忆性T细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s,TRM)在银屑病的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s)、γδ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疾病复发。本文将对TRM参与银屑病复发的最新免疫学研究进展,及近年来其他细胞在复发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为银屑病的复发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缅怀新中国麻风病防治奠基人尤家骏教授
黄学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65-46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65
摘要103)      PDF (201KB)(8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恶性梅毒一例
于学红, 王牧原, 孙晓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62-3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62
摘要102)      PDF (1549KB)(101)    收藏
患者,女,52岁。躯干、四肢皮疹伴头痛、发热1个月。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多发性丘疹、结节,伴触痛,部分皮疹中心结痂。梅毒血清学检查:TPPA阳性 , TRUST滴度1∶64。患者经苄星青霉素治疗后,TRUST滴度下降及皮损消退均非常缓慢。治疗18个月后,皮损呈淡褐色萎缩性瘢痕。TRUST滴度1∶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度普利尤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四例
邵丽芳, 田蓉, 孔维鑫, 荆琪, 袁小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890-89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890
摘要102)      PDF (1321KB)(69)    收藏
本文总结了4例应用度普利尤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治经过,以期为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提供借鉴。4例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3例瘙痒明显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糖皮质激素联合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分别于第2、3、1 d病情得到控制,第6、9、3 d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降至正常,第4、10、4 d后糖皮质激素开始减量。4例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1例合并肿瘤,无明显瘙痒感,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用药10天后病情控制,14 d后糖皮质激素减量。度普利尤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托法替布治疗以脱发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并文献复习
万瑜, 袁相凤, 高文风, 罗增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9): 664-666.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9664
摘要101)      PDF (2219KB)(50)    收藏
有文献报道托法替布治疗SLE患者,其关节和皮肤的症状得到快速改善,而托法替布治疗SLE性脱发的案例,国外仅报道过一例,国内尚未报道过。本文报道托法替布成功治疗以脱发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并回顾相关文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桑旭, 王真真, 李文超,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44-3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44
摘要100)      PDF (836KB)(275)    收藏
目的:评估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以期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从银屑病患者角度,根据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构建Markov模型,分析银屑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运用各种生物制剂所产生的医疗成本以及累积健康效果。成本及健康效用值参数来自已发表的文献以及各公开统计数据。结果指标主要包括累积医疗成本、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以及概率敏感性分析(PSA)验证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在一年的治疗时间下,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比司库奇尤单抗组提供了额外的0.04 QALYs,总费用节约了21099.91元;依奇珠单抗相比于阿达木单抗在减少医疗费用18977.40元的情况下增加额外0.46 QALYs,具有绝对的成本-效果优势;古赛奇尤单抗比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分别多提供0.09 QALYs和0.59 QALYs,但其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远大于三倍的人均GDP的阈值,因此古赛奇尤单抗相比于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不具备成本-效果优势。基于当前我国的各项卫生服务费用,各生物制剂之间的成本-效果优势关系表现为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IL-23抑制剂。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IL-17A抑制剂相比于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相比于司库奇尤单抗更加具有经济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杨娈, 温禾,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38-54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38
摘要100)      PDF (407KB)(80)    收藏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病因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药物代谢酶缺乏、免疫反应异常及病毒再激活等因素相关。传统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病毒及血浆置换等。近年来随着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小分子靶向药及生物制剂也成功用于DIHS的治疗。本文就DIH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猴痘一例
王利丽, 于应娣, 辛田中, 王璐瑜, 左付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779-78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779
摘要100)      PDF (644KB)(86)    收藏
患者,男,29岁。10天前,患者阴阜出现4个红斑,后逐渐增大,伴疼痛。皮肤科查体:阴阜、冠状沟散发脓疱、溃疡,部分脓疱破溃结痂,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海阳市疾控中心检查示阴阜、阴茎溃疡处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发病前有不洁性生活史,否认男男性接触史。诊断:猴痘。目前患者转定点医院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