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男男性伴同患猴痘合并HIV阳性及梅毒二例
孙亚琦, 孙远航, 王猛, 李紫阁, 王淑芬, 暴芳芳,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09-6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09
摘要713)      PDF (1201KB)(966)    收藏
本文报道两例猴痘,系男男性伴关系,均伴HIV感染。两例患者均出现典型皮损、高热、发病前均有男男无保护性行为史,猴痘病毒qPCR(+)。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玫瑰痤疮治疗研究新进展
孟潇琦, 刘亭微,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50-45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50
摘要297)      PDF (467KB)(420)    收藏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随着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出现并使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近五年内玫瑰痤疮治疗新方法,包括抗微生物类药物、抗疟药、ROS抑制剂、JAK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射频治疗、 577 nm近黄光激光、ALA-PDT、超声治疗等光电疗法,肉毒素及血小板注射治疗及膳食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Swee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宋智敏, 温禾, 钟华,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46-4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46
摘要296)      PDF (358KB)(205)    收藏
Sweet综合征(Sweet syndrome,S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嗜中性皮肤病,与感染、药物、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发病机制涉及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免疫失衡及遗传因素等。传统一线治疗首选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近年来随着SS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也有成功治疗SS的报道。本文就S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雄激素性脱发综合疗法疗效评价
刘婧, 陈军, 陈丽华, 肖燕标, 谭晓慧, 张国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34-3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34
摘要275)      PDF (1563KB)(225)    收藏
目的:评价综合疗法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1 mg非那雄胺片,每日一次;口服4 mg甲泼尼龙片,每日一次;口服100 mg盐酸多西环素片,每日一次;外用米诺地尔酊剂,每日两次。外用二硫化硒洗剂,每周两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月进行1次皮内注射,将得宝松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选择9号针头,于脱发区进行多点皮内注射。1个月为1疗程,共计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到76.67%,优于对照组50.00%,两组患者头皮瘙痒、油腻、脱发、鳞屑评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综合治疗雄激素性脱发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猴痘合并艾滋病及梅毒一例
杨国祥, 张倩落, 李刚刚, 张媛, 罗培培, 邓涵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457-4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457
摘要249)      PDF (813KB)(192)    收藏
既往报道猴痘病情严重的患者中82%为HIV感染者,亦有免疫功能低下的HIV感染者感染猴痘病毒后死亡的报道。本文报道一例猴痘合并艾滋病、梅毒及局部细菌感染患者。患者ART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HIV病毒载量高,免疫功能低下,在感染猴痘病毒后出现了皮疹、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典型特征,住院时间较本地区猴痘平均住院时间长,因此免疫功能低下的感染者病情较重,住院时间长,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JAK抑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衍元元, 赵艳霞, 成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519-52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519
摘要240)      PDF (408KB)(183)    收藏
近年来,较多研究表明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在白癜风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基于此通路的Janus激酶(JAK)抑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显示出强大的治疗前景。文章对近几年JAK抑制剂在白癜风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治疗进展
白璐, 张丽君, 朱才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44-74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44
摘要215)      PDF (420KB)(352)    收藏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引起的瘙痒难以忍受,目前对治疗的总体反应不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现系统使用度普利尤单抗、乌帕替尼、巴瑞替尼、阿布昔替尼,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加巴喷丁、二甲基亚砜溶液及火针疗法、点阵二氧化碳激光等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对PCA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PRP在脱发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熙,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301-30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301
摘要207)      PDF (422KB)(413)    收藏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作为第一代自体血制取的生长因子,不断有研究者将PRP应用于脱发类疾病的治疗,成为治疗脱发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年来PRP在治疗脱发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托法替布治疗甲扁平苔藓一例
袁瑞清, 陈声利, 刘红, 施仲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74-27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74
摘要195)      PDF (2175KB)(93)    收藏
甲扁平苔藓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传统治疗因剧烈疼痛等不良反应和疗效不佳而使用受限。托法替布是一种口服小分子JAK抑制剂,抑制所有JAKs但优先抑制JAK1和JAK3。本文报道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甲扁平苔藓有效一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猴痘合并HIV感染一例
邢培业, 槐鹏程, 李紫阁, 林颖杰, 刘殿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07-30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07
摘要191)      PDF (508KB)(356)    收藏
患者,男,21岁。10天前有男男高危性接触史。4天前出现发热,3天前肛周出现脓疱、溃疡,伴瘙痒。皮肤科查体:肛周见多发溃疡面。HIV感染2年。实验室检查:溃疡面组织液检查MPXV-qPCR(+)。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治疗掌跖脓疱病研究进展
杨雁南, 王俊慧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69-67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69
摘要165)      PDF (388KB)(212)    收藏
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 pustulosis, PPP)是一种局限于掌跖部位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作为新兴药物,目前已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及病例系列研究,本文就PPP相关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临床治疗和相关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1990-2019年全球荨麻疹疾病负担分析
邢培业, 孔瑶瑶, 槐鹏程,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18-62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18
摘要164)      PDF (1849KB)(98)    收藏
目的:评价全球荨麻疹疾病负担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根据年份、性别、年龄、社会人口学指数(SDI)和国家,分析1990-2019年全球荨麻疹年龄标准化的发病率(ASIR)、患病率(ASPR)及年龄标准化DALY率(ASDR)的变化,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国家人均GDP与荨麻疹疾病负担的关系。结果:女性荨麻疹的ASIR、ASPR和ASDR显著高于男性,小于5岁年龄组儿童荨麻疹ASIR、ASPR和ASDR最高,大于95岁年龄组最低。SDI较低地区的荨麻疹疾病负担高于指数高的地区。2019年荨麻疹疾病负担最高的三个国家是尼泊尔、波兰、巴基斯坦。国家人均GDP与ASIR、ASPR和ASDR呈负相关。结论: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和国家,以及妇女、儿童的荨麻疹疾病负担相对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巴西诺卡菌感染所致的原发性皮肤诺卡菌病一例
庄凯文, 冉昕, 游紫梦, 孙计同, 冉玉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83-285.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83
摘要163)      PDF (1217KB)(87)    收藏
原发性皮肤诺卡菌病是一种由诺卡菌属直接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引起的少见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被误诊。本例患者左前臂红斑、结节、脓肿及溃疡,表面大量脓性分泌物2周。活检组织培养长出黄白色菌落,鉴定为巴西诺卡菌。患者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50天后痊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南京市猴痘感染状况分析
王雯菁, 吴旭平, 宋克玉, 孙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59-26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59
摘要163)      PDF (348KB)(106)    收藏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为猴痘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南京市2023年7~9月88例就诊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8例排查患者中有45例确诊为猴痘感染,其中男44例,女1例。36例(81.82%)男性近期有同性性行为。25例(55.56%)合并HIV感染,17例(37.78%)合并梅毒。39例(86.67%)患者有皮疹表现,主要分布于会阴部及肛周(29/39);27例(60.00%)有发热;12例(26.67%)有淋巴结肿大。33例(73.33%)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39例(86.67%)降钙素原升高,41例(91.11%)白介素6升高。就诊患者筛查样本以肛拭子的阳性率最高(63.49%),猴痘患者的样本以疱液拭子阳性率最高(79.71%)。结论:南京地区主要感染对象为男男性行为者,高危人群筛查时可优先采集肛拭子,确诊患者监测病情可优先采集血液标本或疱液拭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猴痘一例
孟玲玉, 初艳慧, 乔富宇, 魏孝侃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383-3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383
摘要161)      PDF (579KB)(177)    收藏
患者,男,29岁。阴茎疱疹伴疼痛4天。查体见生殖器及肛周疱疹,伴有瘙痒、疼痛,腹股沟处有肿大的淋巴结。辅助检查显示患者咽拭子、疱疹涂抹及血液样本猴痘病毒核酸均为阳性。患者发病3周前有男男高危性行为史。诊断:猴痘。患者转定点传染病医院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托法替布治疗扁平苔藓类天疱疮一例
张帆, 陈声利,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50-35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50
摘要159)      PDF (771KB)(71)    收藏
扁平苔藓类天疱疮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临床少见,组织病理学具有特征性,本文报道一例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扁平苔藓类天疱疮,治疗一周后患者瘙痒消退,丘疹明显变平,一个月后随访无新发皮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皮肤组织常驻记忆T细胞与炎症性皮肤病复发的研究进展
陈雪琴, 宋志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92-29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92
摘要156)      PDF (380KB)(295)    收藏
组织常驻记忆T细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T, TRM)是一种新发现的记忆T细胞亚群。在皮肤感染(如HSV、白色念珠菌、利什曼原虫感染)及皮肤肿瘤性疾病(如黑素瘤和鳞状细胞癌)中,皮肤TRM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在部分自身炎性皮肤病中皮肤TRM细胞起致病作用。本文对皮肤TRM细胞与炎症性皮肤病复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特别是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固定性药疹、斑秃和额部纤维性脱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三种特应性疾病与斑秃发生风险的因果关系: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徐媛媛, 郭玲宏, 吴姝玮, 张婷, 张璐, 蒋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39-24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39
摘要152)      PDF (1799KB)(231)    收藏
目的:应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与斑秃发生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根据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数据集,提取与哮喘、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鼻炎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作为工具变量,使用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简单模型和加权模型评估三种特应性疾病与斑秃之间的因果关联。结果:选取64个、61个、3个分别与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相关的SNP作为工具变量,逆方差加权法证明哮喘、特应性皮炎是斑秃发生的危险因素(OR: 1.45;95% CI: 1.67~1.97; OR: 1.79;95% CI: 1.28~2.51);加权中位数和加权模型方法进一步支持因果关联的显著性。结论:哮喘、特应性皮炎与斑秃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TNF-α抑制剂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陈晶, 薛晓彤, 朱莉,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26-32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26
摘要149)      PDF (1391KB)(186)    收藏
患者,男,45岁。头皮丘疹、结节、脓肿、破溃反复,伴疼痛5年。诊断为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经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改用阿达木单抗治疗,治疗4个半月后,疼痛显著减轻、结节缩小、炎症缓解、脓液分泌减少/停止。患者继续治疗并随访中。已有文献报道了应用TNF-α抑制剂治疗PCAS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本例患者及既往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外泌体在炎症性皮肤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邓皓月, 黎静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65-37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65
摘要148)      PDF (421KB)(185)    收藏
外泌体是包含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物质的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它是参与皮肤免疫稳态和病理改变的关键因子,在炎症性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调控作用。本文就外泌体在相关炎症性皮肤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探讨外泌体在炎症性皮肤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七例猴痘临床特征分析
兰莹莹, 唐亚丽, 范琳琳, 曾婷, 邱卫华, 陈勇, 马晓婷, 孔伟, 曹艳云, 徐顺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29-53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29
摘要148)      PDF (1889KB)(201)    收藏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23年7~12月收治的7例猴痘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7例患者皮疹部位和咽拭子标本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例猴痘患者均为MSM人群,年龄26~41岁;发病前21天内均有男男性行为史;6例患者首发部位为阴阜或生殖器区域,1例患者首发部位为口周及肛周;6例出现发热;6例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病例发现方式均为主动就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结节性痒疹流行病学及发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李江徽, 闫小宁, 傅嘉莹, 胡镐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1): 830-83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1830
摘要144)      PDF (423KB)(120)    收藏
结节性痒疹作为一种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有研究报道结节性痒疹发病的内源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精神因素及其他皮肤病,外源性危险因素包括感染、药物等,本文就结节性痒疹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阿布昔替尼成功治疗掌跖脓疱病一例
高鑫, 李梅, 解燕, 燕鹏荣, 赵国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508-51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508
摘要143)      PDF (1288KB)(105)    收藏
本文报道阿布昔替尼成功治疗掌跖脓疱病一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者双手足反复脓疱、脱屑伴瘙痒1年,给予依奇珠单抗疗效不佳,调整为阿布昔替尼100 mg每日一次,治疗3个月皮损消退,随访半年未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广西南宁地区33例猴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李倩, 何耀钦, 梁婷婷, 黄美祯, 冯凤泉, 刘骏, 黄利雪, 谢小雁, 李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04-70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04
摘要140)      PDF (1464KB)(188)    收藏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地区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确诊为猴痘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者均为男性,经PCR检测猴痘病毒均阳性,29例(87.88%)为男男性行为者。主要症状为丘疹、丘疱疹(100%)、发热(57.58%)、瘙痒(42.42%)。皮疹主要分布于肛门、会阴及生殖器(81.82%)、躯干和四肢(51.52%)、头面部(21.21%)。22例猴痘住院患者中HIV阳性14例,HIV组与非HIV组猴痘病毒CT值(疱疹液)、皮疹结痂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广西南宁地区猴痘的感染人群以男男性行为者为主,皮疹主要分布于肛门、会阴及生殖器。猴痘患者HIV阳性组与非HIV阳性组,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乌帕替尼药物警戒研究
葛素素, 王方海, 孙雨菡, 袁忠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466-47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466
摘要136)      PDF (601KB)(75)    收藏
目的:通过评估来自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乌帕替尼的不良反应信号,促进乌帕替尼的安全处方。方法:在FAERS中,以“upadacitinib”作为检索词,筛选以乌帕替尼为首要怀疑对象的不良反应事件(ADE),收集从2019年8月至2023年3月的ADE信号。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比例报告比(PRR)、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和多项伽马泊松缩减法(MGPS)四种算法。根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4.1版)中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ADE报告进行描述和分类。结果:检索到报告期内乌帕替尼ADEs 21 213例,呈递增趋势,其中肿瘤245例、血栓形成78例。通过四种算法共获得357个ADE信号,信号强度排名前4位为类风湿因子阳性、疱疹性湿疹、脊髓感染、口腔扁平苔藓,其中类风湿因子阳性、脊髓感染、口腔扁平苔藓未在说明书中收录。ADE信号报告例次较多的主要涉及关节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鼻咽炎、尿路感染,其中关节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尿路感染未在说明书中收录。ADE共涉及15个SOC,主要为感染性疾病(5490例,占37.57%)、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3370例,占23.06%)。结论:发现乌帕替尼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尿路感染等新的ADE信号,此外,该药在恶性肿瘤、血栓形成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大疱性疥疮三例并文献复习
陈留鑫, 蔡艳霞, 刘雅芹, 杨艳平, 谢映霞, 邓诗音, 罗雅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474-47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474
摘要135)      PDF (2190KB)(101)    收藏
大疱性疥疮(bullous scabies,BS)是疥疮的一种罕见的临床表现,极易误诊。本文报道3例既往误诊的BS患者,并通过万方及PubMed学术数据库检索“大疱性疥疮”文献,检索到44篇文献,包括60例患者,总结分析该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发现BS好发于老年群体及男性患者,约1/3患者存在误诊史,3/4患者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未见缓解或进一步进展。皮肤科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且治疗上应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口服羟氯喹致唇黏膜色素沉着三例
吕霜, 付希安, 施仲香, 岳振华, 张会敏,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484-4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484
摘要134)      PDF (1576KB)(61)    收藏
羟氯喹(HCQ)是一种广泛使用于疟疾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近期也被用于治疗玫瑰痤疮,由于其妊娠安全性,可在女性患者中推广使用。现报道玫瑰痤疮患者口服羟氯喹后出现唇黏膜色素沉着3例,除色素沉着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且经治疗后玫瑰痤疮皮损缓解。停用羟氯喹后,患者唇黏膜色素沉着改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三例并文献复习
曹园园, 张帆, 刘永霞, 周桂芝,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50-2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50
摘要133)      PDF (6785KB)(122)    收藏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疾病,其特征是多发红棕色结节伴多克隆浆细胞增生。本文报道3例皮肤浆细胞增多症患者,其中2例患者为发生于下肢的浸润性暗红色斑块,1例患者表现为头皮上的红色斑块,临床罕见。2例患者γ-球蛋白升高,1例患者IL-6升高,3例患者尿蛋白电泳均异常。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较多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均有Kappa、Lambda阳性,3例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后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托法替布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于芳洲,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78-68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78
摘要132)      PDF (400KB)(78)    收藏
托法替布是一种常用的JAK抑制剂,目前我国批准其用于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皮肤病尚处于超说明书使用范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药对银屑病、斑秃、白癜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等多种皮肤病具有治疗作用。本文对托法替布在皮肤病中的作用机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白癜风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李昱, 叶容嘉, 张家安, 鞠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92-59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92
摘要130)      PDF (419KB)(164)    收藏
白癜风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多,且尚未完全明确,白癜风实验模型的应用对于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开发新型药物、治疗手段等具有重要意义。白癜风实验模型包括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包括自发性白癜风模型和诱导性白癜风模型,细胞模型分为细胞系模型和诱导多能干细胞模型。本文综述了近五年白癜风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阿普米司特治疗掌跖脓疱病一例
王娜, 杨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65-56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65
摘要129)      PDF (923KB)(71)    收藏
掌跖脓疱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掌跖脓疱病的传统治疗包括口服阿维A、环孢素及甲氨蝶呤等,常因不良反应而使用受限。除传统外用药物、物理疗法及系统药物外,最近还出现了一些诸如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等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1例阿普米司特超适应症治疗掌跖脓疱病的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老年挪威疥一例
周士琪, 张永飞, 邓晓彤, 袁现政, 司晓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511-5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511
摘要129)      PDF (1527KB)(57)    收藏
挪威疥是疥疮中罕见且严重的一种变异类型,本文报道一例老年男性挪威疥。患者一般状况差,合并帕金森和糖尿病。患者全身散在红斑、丘疹,伴弥漫性厚层白色鳞屑、结痂2个月余。取皮屑镜检见疥螨,诊断为挪威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儿童Spitz痣样黑色素瘤一例
曾毅群, 刘崇梅, 高亚, 韩景涛, 赵月, 陈睿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501-50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501
摘要129)      PDF (2576KB)(82)    收藏
Spitz痣样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黑色素瘤,其与Spitz痣的鉴别是临床皮肤病理学的难点。本例患者右踝关节内侧皮肤肿物缓慢增大2年余,后期表面破溃。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结果均支持Spitz痣样黑色素瘤。肿物经手术切除,术后29个月随访,未发生复发及转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肥大细胞脱颗粒影响因素及对荨麻疹发病的影响
陈煜嘉, 黎静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41-445.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41
摘要129)      PDF (363KB)(143)    收藏
荨麻疹的临床特征为皮肤反复发生的瘙痒性风团,可合并血管性水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及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细胞募集及瘙痒发生,在荨麻疹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肥大细胞外因素、细胞表面受体、细胞内信号通路等方面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以阴茎丘疹、斑块为表现的猴痘一例
李青青, 叶兴东, 高爱莉, 罗权, 田歆, 陈荃, 唐亚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31-23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31
摘要128)      PDF (1344KB)(225)    收藏
患者,男,37岁。阴茎肿物伴水肿2周余。皮肤科查体:阴茎背侧水肿,其上可见一钱币大小黄白色斑块,边界清晰,中央呈暗红色、稍凹陷,边缘散在粟粒大小黄白色丘疹,触之坚实,未见分泌物及水疱、脓疱。患者阴茎斑块处、手术切口处、咽拭子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猴痘。患者自我隔离2周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阿布昔替尼与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
迪丽努尔·塔西买买提, 帕丽达·阿布利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33-5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33
摘要127)      PDF (871KB)(65)    收藏
目的:评价阿布昔替尼和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6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的104例中重度AD患者临床资料。51例(A组)口服阿布昔替尼200 mg每天,53例(D组)患者皮下注射度普利尤单抗300 mg每2周(基线负荷剂量为600 mg),治疗周期均为24周。分析治疗后0周、4周、8周、12周、16周、24周的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瘙痒数字评定量表(P-NRS)。分析治疗后0周、8周、16周、24周的血清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析与治疗直接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D组患者EASI、P-NRS、DLQI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组患者比较,A组EASI、P-NRS、DLQI水平下降更明显。随着疗程延长,两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患者结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恶心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布昔替尼和度普利尤单抗在治疗后24周均可明显缓解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瘙痒症状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阿布昔替尼在缓解瘙痒症状方面效果更佳。阿布昔替尼和度普利尤单抗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分别需要警惕胃肠道症状和结膜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JAK抑制剂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
黄格日勒, 张文静, 杨宏昕, 郭浩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690-69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690
摘要125)      PDF (4750KB)(120)    收藏
目的:评价JAK抑制剂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和乌帕替尼在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2024年3月之前有关上述三种药物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在Stata14.0和R4.3.2软件中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及95%可信区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随机对照试验,特应性皮炎患者8807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药物可以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其中累积排序概率显示乌帕替尼30 mg疗效最佳,其次是乌帕替尼15 mg和阿布昔替尼200 mg。患者达到EASI-75、vIGA-AD 0/1等疗效评估指标的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患者,阿布昔替尼和乌帕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巴瑞替尼。结论:阿布昔替尼、巴瑞替尼和乌帕替尼治疗特应性皮炎均安全有效。应用乌帕替尼30 mg剂量虽然具有较高的短期疗效,但需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阿布昔替尼治疗皮肤扁平苔藓二例并文献复习
崔寅玲, 徐凡力, 曹珊, 薛晓彤, 赵晴, 刘永霞,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12-415.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12
摘要125)      PDF (1397KB)(291)    收藏
皮肤扁平苔藓的传统治疗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阿维A等药物,常因其不良反应而使用受限。JAK抑制剂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影响INF-γ等细胞因子的功能,从而调节免疫。本文报道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治疗皮肤扁平苔藓2例,并回顾相关文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伴少毛症两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赵安琪, 曹巧玉, 郑璐瑶, 刘庆梅, 李明, 吴文育, 赵敬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34-23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34
摘要124)      PDF (2534KB)(123)    收藏
目的:检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伴少毛患者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2例中国汉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伴少毛家系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标本,应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血样中DNA的基因突变,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Minigene验证剪切突变致病性。结果:先证者1的LIPH基因检测到c.742C>A(p.His248Asn)和c.982+12A>G的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2的LIPH基因检测到c.629-1_629delinsTT和c.686delAinsGTAGAACCCAACCTGGCT的复合杂合突变。一代测序验证显示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母亲和父亲。LIPH c.982+12A>G和c.629-1_629delinsTT尚未报道过,Minigene验证发现,剪切突变c.982+12A>G会导致内含子滞留;剪切突变c.629-1_629delinsTT会导致外显子跳跃和外显子缺失。结论:本文报道了LIPH的两个新剪切突变,通过家系验证和Minigene验证了剪切突变的致病性,丰富了LIPH导致常染色体隐性羊毛状发伴少毛的突变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衣物消毒剂引起的颗粒状角化不全四例
夏曼琪, 邵蕾, 周欣, 梁毅敏, 陈紫妍, 黄琼霄, 田歆, 刘玉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480-48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480
摘要123)      PDF (2090KB)(56)    收藏
颗粒状角化不全较罕见,临床易误诊。本文报道衣物消毒剂引起的颗粒状角化不全4例,3例患者停止接触消毒剂、全身使用润肤剂后皮损消退,1例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后皮损明显改善。因此对于皮损表现为对称性红斑伴反复脱屑、呈羊皮纸样外观的患者,皮肤科医生应提高颗粒状角化不全的诊治意识,详细询问消毒剂接触史,指导患者及时停止接触消毒剂并使用润肤剂,必要时可考虑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