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男男性伴同患猴痘合并HIV阳性及梅毒二例
孙亚琦, 孙远航, 王猛, 李紫阁, 王淑芬, 暴芳芳,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09-6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09
摘要658)      PDF (1201KB)(919)    收藏
本文报道两例猴痘,系男男性伴关系,均伴HIV感染。两例患者均出现典型皮损、高热、发病前均有男男无保护性行为史,猴痘病毒qPCR(+)。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阿达木单抗与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甲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杜白音子, 王惠平, 罗素菊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26-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26
摘要264)      PDF (1555KB)(156)    收藏
目的:比较司库奇尤单抗和阿达木单抗治疗甲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性病科确诊为甲银屑病并接受司库奇尤单抗或阿达木单抗治疗的患者,用药第0、4、12、24、36周后分别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甲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NAPSI)改善情况。结果:共收集36例患者,其中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组17例,阿达木单抗治疗组19例。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组第 4、12、24、36周时 NAPSI 评分下降值和下降率分别为:7.60±4.34、13.20±4.09、17.60±3.79、21.20±4.87和(13.87±8.80)%、(24.13±9.44)%、(32.11±8.87)%、(38.41±9.64)%;阿达木单抗治疗组第4、12、24、36周时 NAPSI 评分下降值和下降率分别为:12.17±5.49、25.67±9.69、38.67±15.54、34.67±18.49和(20.19±7.20)%、(45.34±11.96)%、(62.64±18.59)%、(71.83±19.64)%。结论:司库奇尤单抗与阿达木单抗治疗甲银屑病第4周时,二者疗效相当;在治疗第12周时,阿达木单抗的疗效开始优于司库奇尤单抗;在治疗第24周时,阿达木单抗则明显更具治疗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Swee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宋智敏, 温禾, 钟华,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46-4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46
摘要219)      PDF (358KB)(127)    收藏
Sweet综合征(Sweet syndrome,S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嗜中性皮肤病,与感染、药物、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发病机制涉及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免疫失衡及遗传因素等。传统一线治疗首选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近年来随着SS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也有成功治疗SS的报道。本文就S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猴痘合并艾滋病及梅毒一例
杨国祥, 张倩落, 李刚刚, 张媛, 罗培培, 邓涵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457-4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457
摘要215)      PDF (813KB)(167)    收藏
既往报道猴痘病情严重的患者中82%为HIV感染者,亦有免疫功能低下的HIV感染者感染猴痘病毒后死亡的报道。本文报道一例猴痘合并艾滋病、梅毒及局部细菌感染患者。患者ART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HIV病毒载量高,免疫功能低下,在感染猴痘病毒后出现了皮疹、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典型特征,住院时间较本地区猴痘平均住院时间长,因此免疫功能低下的感染者病情较重,住院时间长,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雄激素性脱发综合疗法疗效评价
刘婧, 陈军, 陈丽华, 肖燕标, 谭晓慧, 张国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34-3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34
摘要208)      PDF (1563KB)(169)    收藏
目的:评价综合疗法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1 mg非那雄胺片,每日一次;口服4 mg甲泼尼龙片,每日一次;口服100 mg盐酸多西环素片,每日一次;外用米诺地尔酊剂,每日两次。外用二硫化硒洗剂,每周两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月进行1次皮内注射,将得宝松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选择9号针头,于脱发区进行多点皮内注射。1个月为1疗程,共计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到76.67%,优于对照组50.00%,两组患者头皮瘙痒、油腻、脱发、鳞屑评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综合治疗雄激素性脱发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玫瑰痤疮治疗研究新进展
孟潇琦, 刘亭微,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50-45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50
摘要204)      PDF (467KB)(313)    收藏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随着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出现并使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近五年内玫瑰痤疮治疗新方法,包括抗微生物类药物、抗疟药、ROS抑制剂、JAK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射频治疗、 577 nm近黄光激光、ALA-PDT、超声治疗等光电疗法,肉毒素及血小板注射治疗及膳食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JAK抑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衍元元, 赵艳霞, 成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519-52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519
摘要190)      PDF (408KB)(128)    收藏
近年来,较多研究表明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在白癜风免疫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基于此通路的Janus激酶(JAK)抑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显示出强大的治疗前景。文章对近几年JAK抑制剂在白癜风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16周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周昱希, 李佶姝, 王金秋, 李晓红, 冯尘尘, 周兴丽, 李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21-25.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21
摘要177)      PDF (981KB)(74)    收藏
目的:评价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BP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新冠感染情况,选择大疱性类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评分(BPDAI)和瘙痒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价BP患者的皮损严重程度和瘙痒情况,Karnofsky 评分评价患者功能状态,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 版评估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随访16周后,8例(50%)达到疾病控制,6例(37.5%)达到疾病完全缓解,2例(12.5%)因疗效不佳或严重不良反应停用。 BPDAI评分(8.37±9.45)和NRS评分(3.2±1.05)较治疗前(38.38±21.90;8.8±0.65)均明显下降,Karnofsky评分由基线(44.67±23.01)升高至(79.33±19.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6例患者中3例(18.7%)感染新冠,对症或局部治疗后好转;其余病情稳定。1例(6.25%)出现呼吸衰竭、粒细胞下降,1例(6.25%)出现全身大汗,2例(12.5%)出现局部不良反应,未报道其他不良事件。结论:新冠感染疫情对于本次纳入的BP患者疾病管理未造成明显影响,度普利尤单抗治疗BP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猴痘合并HIV感染一例
邢培业, 槐鹏程, 李紫阁, 林颖杰, 刘殿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07-30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07
摘要170)      PDF (508KB)(329)    收藏
患者,男,21岁。10天前有男男高危性接触史。4天前出现发热,3天前肛周出现脓疱、溃疡,伴瘙痒。皮肤科查体:肛周见多发溃疡面。HIV感染2年。实验室检查:溃疡面组织液检查MPXV-qPCR(+)。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PRP在脱发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熙,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301-30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301
摘要158)      PDF (422KB)(287)    收藏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作为第一代自体血制取的生长因子,不断有研究者将PRP应用于脱发类疾病的治疗,成为治疗脱发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年来PRP在治疗脱发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托法替布治疗甲扁平苔藓一例
袁瑞清, 陈声利, 刘红, 施仲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74-27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74
摘要150)      PDF (2175KB)(72)    收藏
甲扁平苔藓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传统治疗因剧烈疼痛等不良反应和疗效不佳而使用受限。托法替布是一种口服小分子JAK抑制剂,抑制所有JAKs但优先抑制JAK1和JAK3。本文报道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甲扁平苔藓有效一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阿布昔替尼治疗司库奇尤单抗诱发的湿疹一例
满春花, 王宪真, 王祥同, 李阳阳, 王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56-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56
摘要143)      PDF (1730KB)(99)    收藏
本文报道1例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后发生湿疹样改变的患者,环孢素、甲氨蝶呤治疗无效,给予阿布昔替尼治疗2周皮损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二例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突变位点确定及产前诊断
白倩倩, 林志淼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2): 81-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2081
摘要142)      PDF (2263KB)(78)    收藏
目的:明确2例临床疑诊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为其产前诊断提供基础。方法:切取患者两块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瘤体组织,分离表真皮,提取真皮DNA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到可疑变异位点后行一代测序验证,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孕期在胎儿绒毛膜DNA中筛查该突变,明确胎儿是否遗传。结果:两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分布为主的多发咖啡斑、雀斑以及皮肤多发瘤体,临床疑诊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节段型。基因测序后明确二者分别携带NF1基因胚胎期镶嵌突变c.1007G>A(p.Trp336*)及c.1885G>A(p.Gly629Arg)。根据其为患者提供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未遗传该变异。结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可以通过检测瘤体DNA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从而为患者提供精准产前诊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猴痘一例
孟玲玉, 初艳慧, 乔富宇, 魏孝侃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383-3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383
摘要141)      PDF (579KB)(155)    收藏
患者,男,29岁。阴茎疱疹伴疼痛4天。查体见生殖器及肛周疱疹,伴有瘙痒、疼痛,腹股沟处有肿大的淋巴结。辅助检查显示患者咽拭子、疱疹涂抹及血液样本猴痘病毒核酸均为阳性。患者发病3周前有男男高危性行为史。诊断:猴痘。患者转定点传染病医院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二甲双胍抗皮肤老化研究进展
赖惠君, 杨岚, 郭红卫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2): 150-1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2150
摘要138)      PDF (611KB)(75)    收藏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在皮肤抗衰老中表现出潜力,主要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细胞自噬功能延缓衰老,降低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总死亡率。本文就二甲双胍抗皮肤老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巴西诺卡菌感染所致的原发性皮肤诺卡菌病一例
庄凯文, 冉昕, 游紫梦, 孙计同, 冉玉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83-285.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83
摘要137)      PDF (1217KB)(58)    收藏
原发性皮肤诺卡菌病是一种由诺卡菌属直接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引起的少见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被误诊。本例患者左前臂红斑、结节、脓肿及溃疡,表面大量脓性分泌物2周。活检组织培养长出黄白色菌落,鉴定为巴西诺卡菌。患者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50天后痊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IL-6/IL-6R抑制剂在免疫炎症性皮肤疾病的应用
蒋卓育, 王宇嘉, 张悦, 江燕云, 王亮春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2): 145-1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2145
摘要136)      PDF (408KB)(72)    收藏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前炎症因子,与细胞表面受体或细胞外可溶性受体结合后,激活多种信号通路,通过调节免疫炎症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而参与多种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IL-6/IL-6受体(IL-6R)抑制剂在皮肤病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最早上市的托珠单抗(Tocilizumab, TCZ),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成人still病、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关节炎、特应性皮炎等疾病中有一定疗效。本文就IL-6/IL-6R抑制剂,尤其是TCZ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了解其应用现状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南京市猴痘感染状况分析
王雯菁, 吴旭平, 宋克玉, 孙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59-26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59
摘要130)      PDF (348KB)(87)    收藏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为猴痘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南京市2023年7~9月88例就诊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8例排查患者中有45例确诊为猴痘感染,其中男44例,女1例。36例(81.82%)男性近期有同性性行为。25例(55.56%)合并HIV感染,17例(37.78%)合并梅毒。39例(86.67%)患者有皮疹表现,主要分布于会阴部及肛周(29/39);27例(60.00%)有发热;12例(26.67%)有淋巴结肿大。33例(73.33%)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39例(86.67%)降钙素原升高,41例(91.11%)白介素6升高。就诊患者筛查样本以肛拭子的阳性率最高(63.49%),猴痘患者的样本以疱液拭子阳性率最高(79.71%)。结论:南京地区主要感染对象为男男性行为者,高危人群筛查时可优先采集肛拭子,确诊患者监测病情可优先采集血液标本或疱液拭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JAK1/2抑制剂治疗成人皮肌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林俊杰, 戚春燕, 李阳, 佘欣妍, 蔡丽婷, 王晓华, 陈永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05
摘要128)      PDF (889KB)(68)    收藏
目的:评价JAK抑制剂治疗成人皮肌炎(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DM患者。开始治疗前由皮肤科医生完成DM皮损范围和严重程度指数(CDASI)评分,同时留取患者皮疹照片并行血常规、生化指标、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肌炎特异性抗体检查,除外禁忌后予口服JAK1/2抑制剂2 mg/d治疗12周。治疗开始后于第4、8、12周随访,评估CDASI评分,复查相关指标,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纳入7例DM患者,6例患者完成12周的药物治疗和随访观察。CDASI评分开始治疗后均呈持续下降趋势,持续改善可维持至第12周。治疗12周后,部分有肌痛和/或肌无力的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部分患者肌酶指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JAK1/2抑制剂有望成为激素控制不佳、需使用激素或其他系统药物的成人DM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巴瑞替尼治疗新冠疫苗接种后弥漫性斑秃一例
李筱娴, 李建可, 王秀环, 刘鑫洲,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31-35.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31
摘要126)      PDF (3307KB)(76)    收藏
本文报道一例巴瑞替尼成功治疗新冠疫苗接种后发生弥漫性斑秃的患者,给予巴瑞替尼每日4 mg,治疗6个月后停药,新生白色短发,停药1个月后,白发转为黑发。停药后随访10个月,至今仍未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银屑病小鼠皮肤及肠道微生态菌群
张雨婷, 赵慧霞, 孟欣, 赵佳乐, 何晓园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15-2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15
摘要123)      PDF (4665KB)(87)    收藏
目的:基于16S rRNA分析银屑病小鼠与对照组皮肤及肠道微生态菌群的不同,探讨银屑病发病的关键菌群。方法:12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收集皮肤及粪便样本,采用16S rRNA测序方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皮肤菌群中相对丰度降低的有拟杆菌门、红蝽菌纲、毛螺菌目、理研菌科等,相对丰度升高的有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纲、葡萄球菌目等,实验组肠道中相对丰度降低的有拟杆菌门、α-变形菌纲、乳杆菌目等,相对丰度升高的有弯曲杆菌门、梭状芽孢杆菌纲、毛螺菌目等。LefSe分析表明,小鼠皮肤菌群中红蝽菌纲、拟杆菌纲、乳杆菌目、葡萄球菌目等起主要作用,肠道菌群中拟杆菌纲、梭状芽孢杆菌纲、肠杆菌目、毛螺菌目等起主要作用。MetagenomeSeq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皮肤和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及功能在门、纲、目、科、属、种水平上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屑病小鼠免疫系统受累,皮肤及肠道屏障功能破坏,菌群丰度发生改变,进一步验证了肠-免疫-皮肤轴的相关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国内首例厄洛替尼治疗TRPV3基因变异Olmsted综合征并文献复习
周诗慧, 郭一峰, 张卉, 姚志荣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3): 176-18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3176
摘要122)      PDF (1750KB)(92)    收藏
报道国内首例厄洛替尼成功治疗Olmsted综合征。患者,女,53 岁,左足底角质增厚、干燥皮疹伴疼痛40年,加重4年。组织病理学检查:角化亢进伴角化不全,角层内水肿,粒层减少,表皮角朊细胞部分变性,真皮乳头小血管增生扩张,管周稀疏炎性浸润。基因检测结果示: TRPV3基因变异。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结果,该患者诊断为Olmsted综合征。确诊后予口服厄洛替尼治疗,每日50 mg,后缓慢减量直至停药。治疗4个月后,双足底皮疹几乎完全清除,疼痛明显缓解。停药后随访2个月皮疹无复发。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外泌体在炎症性皮肤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邓皓月, 黎静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65-37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65
摘要122)      PDF (421KB)(128)    收藏
外泌体是包含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物质的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它是参与皮肤免疫稳态和病理改变的关键因子,在炎症性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调控作用。本文就外泌体在相关炎症性皮肤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探讨外泌体在炎症性皮肤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托法替布治疗扁平苔藓类天疱疮一例
张帆, 陈声利,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50-35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50
摘要122)      PDF (771KB)(57)    收藏
扁平苔藓类天疱疮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临床少见,组织病理学具有特征性,本文报道一例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治疗扁平苔藓类天疱疮,治疗一周后患者瘙痒消退,丘疹明显变平,一个月后随访无新发皮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治疗掌跖脓疱病研究进展
杨雁南, 王俊慧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69-67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69
摘要122)      PDF (388KB)(106)    收藏
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 pustulosis, PPP)是一种局限于掌跖部位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作为新兴药物,目前已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及病例系列研究,本文就PPP相关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临床治疗和相关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TNF-α抑制剂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陈晶, 薛晓彤, 朱莉,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26-32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26
摘要121)      PDF (1391KB)(166)    收藏
患者,男,45岁。头皮丘疹、结节、脓肿、破溃反复,伴疼痛5年。诊断为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经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改用阿达木单抗治疗,治疗4个半月后,疼痛显著减轻、结节缩小、炎症缓解、脓液分泌减少/停止。患者继续治疗并随访中。已有文献报道了应用TNF-α抑制剂治疗PCAS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本例患者及既往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三种特应性疾病与斑秃发生风险的因果关系: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徐媛媛, 郭玲宏, 吴姝玮, 张婷, 张璐, 蒋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39-24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39
摘要121)      PDF (1799KB)(207)    收藏
目的:应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与斑秃发生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根据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数据集,提取与哮喘、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鼻炎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作为工具变量,使用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简单模型和加权模型评估三种特应性疾病与斑秃之间的因果关联。结果:选取64个、61个、3个分别与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相关的SNP作为工具变量,逆方差加权法证明哮喘、特应性皮炎是斑秃发生的危险因素(OR: 1.45;95% CI: 1.67~1.97; OR: 1.79;95% CI: 1.28~2.51);加权中位数和加权模型方法进一步支持因果关联的显著性。结论:哮喘、特应性皮炎与斑秃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治疗进展
白璐, 张丽君, 朱才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44-74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44
摘要120)      PDF (420KB)(101)    收藏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引起的瘙痒难以忍受,目前对治疗的总体反应不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现系统使用度普利尤单抗、乌帕替尼、巴瑞替尼、阿布昔替尼,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加巴喷丁、二甲基亚砜溶液及火针疗法、点阵二氧化碳激光等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对PCA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七例猴痘临床特征分析
兰莹莹, 唐亚丽, 范琳琳, 曾婷, 邱卫华, 陈勇, 马晓婷, 孔伟, 曹艳云, 徐顺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8): 529-53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8529
摘要119)      PDF (1889KB)(170)    收藏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23年7~12月收治的7例猴痘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7例患者皮疹部位和咽拭子标本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例猴痘患者均为MSM人群,年龄26~41岁;发病前21天内均有男男性行为史;6例患者首发部位为阴阜或生殖器区域,1例患者首发部位为口周及肛周;6例出现发热;6例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病例发现方式均为主动就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非典型猴痘一例
曾玲玲, 颜芳, 程健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1-2.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01
摘要117)      PDF (705KB)(127)    收藏
本文报道一例24岁非典型猴痘男性患者,3天前包皮及龟头出现环状丘疹,无发热、咽痛等系统症状,发病前有无保护男男性行为。皮肤科查体:包皮、龟头可见数个绿豆、黄豆大小的环状丘疹,中央凹陷可见结痂,躯干、四肢及头面无明显皮疹。猴痘病毒检测阳性。对症治疗后皮疹逐渐消退。本例猴痘患者仅出现生殖器皮损,与常规猴痘表现不相同,在临床中容易误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皮肤组织常驻记忆T细胞与炎症性皮肤病复发的研究进展
陈雪琴, 宋志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92-29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92
摘要114)      PDF (380KB)(220)    收藏
组织常驻记忆T细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T, TRM)是一种新发现的记忆T细胞亚群。在皮肤感染(如HSV、白色念珠菌、利什曼原虫感染)及皮肤肿瘤性疾病(如黑素瘤和鳞状细胞癌)中,皮肤TRM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在部分自身炎性皮肤病中皮肤TRM细胞起致病作用。本文对皮肤TRM细胞与炎症性皮肤病复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特别是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固定性药疹、斑秃和额部纤维性脱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大疱性疥疮三例并文献复习
陈留鑫, 蔡艳霞, 刘雅芹, 杨艳平, 谢映霞, 邓诗音, 罗雅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474-479.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474
摘要111)      PDF (2190KB)(72)    收藏
大疱性疥疮(bullous scabies,BS)是疥疮的一种罕见的临床表现,极易误诊。本文报道3例既往误诊的BS患者,并通过万方及PubMed学术数据库检索“大疱性疥疮”文献,检索到44篇文献,包括60例患者,总结分析该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发现BS好发于老年群体及男性患者,约1/3患者存在误诊史,3/4患者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未见缓解或进一步进展。皮肤科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且治疗上应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合并葡萄膜炎一例
雷明君, 杜颖华, 田赞, 白帆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45-4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45
摘要111)      PDF (1960KB)(61)    收藏
近年有文献报道银屑病患者葡萄膜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二者共存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关于银屑病合并葡萄膜炎的治疗尚无标准化方案,可局部和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本文报道一例司库奇尤单抗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合并葡萄膜炎的患者,治疗12周后大部分皮损及眼部症状基本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浓缩生长因子治疗雄激素性秃发的回顾性研究
刘燕, 庞静, 张雪青, 刘建新, 董璐, 李建可, 王秀环, 刘鑫洲,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2): 95-10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2095
摘要109)      PDF (3083KB)(89)    收藏
目的:回顾性分析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治疗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使用CGF治疗的60例AGA患者资料。12例为CGF治疗组,48例为联合治疗组。CGF组和联合治疗组均给予CGF治疗,连续注射3次,联合组另给予米诺地尔酊外用,口服非那雄胺(男性)或螺内酯(女性)。通过毛发密度和毛囊单位密度改善程度、毛发镜图像特征变化、治疗前后照片以及医生和患者满意度评价综合评估有效性。同时,记录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以评估安全性。结果:CGF联合治疗组和CGF组治疗后的平均毛囊单位密度较治疗前分别增加了(18.04±11.15)和(8.81±5.77)个/cm2(均P<0.05),平均毛发密度较治疗前分别增加了(36.43±21.18)和(16.19±12.62)根/cm2 (均P<0.05)。两组之间在改善毛发密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毛囊单位密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毛囊周围褐色征、黄点征、空毛囊的治疗后改善率均在70%以上,但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医生与患者治疗后满意率均在90%以上。60例患者中仅有2例局部注射部位疼痛明显,3例患者头皮瘙痒。结论:CGF治疗AGA安全有效,联合使用米诺地尔酊和非那雄胺/螺内酯,效果更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阿布昔替尼成功治疗掌跖脓疱病一例
高鑫, 李梅, 解燕, 燕鹏荣, 赵国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508-510.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508
摘要109)      PDF (1288KB)(83)    收藏
本文报道阿布昔替尼成功治疗掌跖脓疱病一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者双手足反复脓疱、脱屑伴瘙痒1年,给予依奇珠单抗疗效不佳,调整为阿布昔替尼100 mg每日一次,治疗3个月皮损消退,随访半年未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口服羟氯喹致唇黏膜色素沉着三例
吕霜, 付希安, 施仲香, 岳振华, 张会敏,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7): 484-4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7484
摘要108)      PDF (1576KB)(35)    收藏
羟氯喹(HCQ)是一种广泛使用于疟疾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近期也被用于治疗玫瑰痤疮,由于其妊娠安全性,可在女性患者中推广使用。现报道玫瑰痤疮患者口服羟氯喹后出现唇黏膜色素沉着3例,除色素沉着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且经治疗后玫瑰痤疮皮损缓解。停用羟氯喹后,患者唇黏膜色素沉着改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氘可来昔替尼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胥杨, 詹纬生, 赵菊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2): 89-9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2089
摘要108)      PDF (1334KB)(91)    收藏
目的:系统评价氘可来昔替尼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及临床试验网站clinicaltrials.gov,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数据后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RCTs,包括1996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6周或12周后氘可来昔替尼组达到各项疗效指标(PASI 75、sPGA 0/1、PASI 90、PASI 100、DLQI 0/1)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及阿普米司特组(P<0.05);治疗24周后氘可来昔替尼组达到各项疗效指标的比例仍明显高于阿普米司特组(P<0.05);氘可来昔替尼组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P<0.05),与阿普米司特组相当(P>0.05),氘可来昔替尼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或阿普米司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氘可来昔替尼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优于安慰剂和阿普米司特,且耐受性良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特应性皮炎患儿家庭管理特征的潜在剖面分析
周晓楠, 曹春艳, 史亚萍, 戚茂轩, 张倩莹, 宗岩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39-4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39
摘要108)      PDF (536KB)(59)    收藏
目的:分析不同类别特应性皮炎患儿家庭管理特征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特应性皮炎患儿及家长164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特应性皮炎患儿家庭管理特征的类别,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别影响因素。结果:特应性皮炎患儿家庭管理特征分为低亲密高应对型(35.3%)和高亲密低应对型(64.7%)2类。父亲学历为硕士和博士、家庭人均月收入大于2万元、与祖父母同住、患儿为独生子女的AD患儿家庭管理特征类别归属为低亲密高应对型的可能性较大;照护者为患儿母亲、瘙痒评分高、POEM评分高的AD患儿家庭管理特征类别归属为高亲密低应对型的可能性较大。结论:特应性皮炎患儿家庭管理特征存在异质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广西南宁地区33例猴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李倩, 何耀钦, 梁婷婷, 黄美祯, 冯凤泉, 刘骏, 黄利雪, 谢小雁, 李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04-70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04
摘要107)      PDF (1464KB)(165)    收藏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地区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确诊为猴痘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者均为男性,经PCR检测猴痘病毒均阳性,29例(87.88%)为男男性行为者。主要症状为丘疹、丘疱疹(100%)、发热(57.58%)、瘙痒(42.42%)。皮疹主要分布于肛门、会阴及生殖器(81.82%)、躯干和四肢(51.52%)、头面部(21.21%)。22例猴痘住院患者中HIV阳性14例,HIV组与非HIV组猴痘病毒CT值(疱疹液)、皮疹结痂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广西南宁地区猴痘的感染人群以男男性行为者为主,皮疹主要分布于肛门、会阴及生殖器。猴痘患者HIV阳性组与非HIV阳性组,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Netherton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臧莹, 任伟琦, 王梓赫, 王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 9-1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1009
摘要106)      PDF (1543KB)(82)    收藏
患者,男,5岁。全身皮肤干燥、脱屑,痒4年。患者出生20天后自前额、手、小腿开始出现干燥、脱屑,逐渐蔓延至股部、腹部。2岁后全身皮肤开始弥漫潮红、脱屑加重并伴剧烈瘙痒。躯干、四肢覆大量鳞屑,局部浸润、肥厚,关节伸侧皮肤显著苔藓化。皮肤镜下眉毛呈竹节状改变。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1.05×109/L。免疫球蛋白E>1130.00 IU/mL。诊断:Netherton综合征。目前有15篇文献报道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NS的临床效果,本例患者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4个月,患者瘙痒情况明显改善,全身脱屑短暂缓解,本文对既往文献及本例患者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