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A酸类药物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张民阔, 宋智敏,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53-6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53
摘要879)      PDF (449KB)(1982)    收藏
维A酸类药物是一类维生素A衍生物,目前可分为四代,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及分化、调节免疫、抗炎、减少皮脂腺分泌、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皮脂腺疾病、银屑病、角化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及皮肤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维A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皮肤黏膜、生殖系统、骨骼与肌肉、肝功能、血脂的影响及皮肤刺激反应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唐文, 陈爱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80-1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80
摘要1149)      PDF (406KB)(1430)    收藏
氨甲环酸是一种常见的抗纤溶药物,目前广泛用于血友病患者拔牙术后止血、其他外科手术或急性创伤止血、月经过多等疾病。越来越多地研究表明它不仅具有抗继发性纤溶作用,还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减少黑色素生成、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皮肤自然衰老和光老化作用。在皮肤科领域,氨甲环酸对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Riehl黑变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本文对氨甲环酸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神经酰胺与相关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刘韵祎, 张嘉文, 刘子菁, 王小燕, 刘乙萱, 姜沛彧,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10): 626-6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010626
摘要743)      PDF (583KB)(1220)    收藏
神经酰胺(ceramide,Cer)由长链鞘氨醇碱和脂肪酸组成,参与皮肤屏障的构成、调节皮肤免疫及细胞周期、分化与凋亡等过程。神经酰胺的合成代谢异常与多种皮肤疾病相关,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本文就神经酰胺与相关皮肤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云南省文山州麻风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何乔晶, 龙恒, 余秀峰, 沈连发, 何珺, 张春雨, 尹丽娇, 王维维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5): 294-297.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5294
摘要492)      PDF (331KB)(112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HIF-VEGF-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王美玲, 刘华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5): 332-336.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5332
摘要1202)      PDF (405KB)(1121)    收藏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血管的生成发育参与某些生理与病理的发生发展。其复杂过程包含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基因调控等。本文就缺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关系及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皮肤光老化治疗研究进展
何丽, 林雪霏, 陈慧, 朱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11): 687-689.   DOI: 10.12144/zgmfskin202011687
摘要977)      PDF (397KB)(1066)    收藏
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各种抗光老化药物、化学剥脱剂、物理治疗、注射填充等方法可改善皮肤光老化症状。本文对皮肤光老化各种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皮肤光老化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白癜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黄新绿, 杜娟, 徐前喜, 王芳, 李曼, 张艳坤, 丁晓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4): 256-2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4256
摘要1064)      PDF (356KB)(1027)    收藏
白癜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自身免疫、氧化应激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 建立适宜的白癜风动物模型可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疗法奠定基础。相较自发性白癜风模型,诱导性模型能更好的模拟白癜风发病的病理过程及影响因素。本文着重综述了诱导性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最新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梅毒螺旋体耐抗生素研究进展
裴晓燕,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4): 252-2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4252
摘要845)      PDF (378KB)(1020)    收藏
青霉素一直是治疗梅毒的一线用药,常用替代药物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梅毒螺旋体(Tp)菌株已在全球多个地区流行,近年也有四环素类治疗梅毒失败的例子,但其耐药情况尚不普遍。本文将对Tp耐药情况、已报道的耐药突变和潜在的耐药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男男性伴同患猴痘合并HIV阳性及梅毒二例
孙亚琦, 孙远航, 王猛, 李紫阁, 王淑芬, 暴芳芳,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09-6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09
摘要798)      PDF (1201KB)(1002)    收藏
本文报道两例猴痘,系男男性伴关系,均伴HIV感染。两例患者均出现典型皮损、高热、发病前均有男男无保护性行为史,猴痘病毒qPCR(+)。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丹参酮治疗雄激素性秃发大鼠模型的研究
胡嘉元, 李锘, 底君, 王思丹, 刘青武, 陈静, 杨顶权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43-147.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43
摘要822)      PDF (1816KB)(917)    收藏
目的:研究丹参酮对二氢睾酮(DHT)诱导的雄激素性秃发(AGA)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HT造模组、丹参酮组及非那雄胺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处理,余24只大鼠应用皮下注射5 mg/kg·d DHT的方法建立AGA大鼠模型。DHT造模组大鼠不予干预;丹参酮组大鼠予0.24 g/kg·d丹参酮进行灌胃干预,灌胃从造模的第二天开始,连续给药60 d;非那雄胺组大鼠予0.12 mg/kg·d非那雄胺进行灌胃干预,时间与丹参酮组一致。观察大鼠毛发的形态学改变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大鼠血清及组织的雌二醇(E2)、睾酮(T)、DHT、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α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DHT造模组大鼠背部毛发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明显稀疏,部分毛发脱落,血清TNF-α、TGF-β1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丹参酮组大鼠与DHT造模组大鼠相比,背部毛发分布整齐,毛发较为浓密;丹参酮组大鼠的血清雌二醇浓度较二氢睾酮造模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DHT浓度较DHT造模组明显降低(P<0.05);丹参酮组大鼠组织αFGF的浓度显著高于DHT造模组大鼠(P<0.05)。结论:丹参酮治疗AGA模型大鼠有效,其治疗AGA的机制与调节组织和循环的激素代谢水平及细胞因子作用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皮肤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熊绮颖, 叶瑞贤, 张锡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65-7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65
摘要1097)      PDF (457KB)(909)    收藏
小分子靶向药物作为新型药物,正处于治疗皮肤病临床试验研究前沿,包括Janus激酶(JAK)抑制剂,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等。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治疗成本,阻断特异性细胞因子作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逐步用于治疗部分难治性皮肤病。本文就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皮肤病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吸烟对皮肤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史丽晴, 陈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1): 56-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1056
摘要659)      PDF (590KB)(883)    收藏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烟草中的氧自由基(ROS)、芳香烃受体(AhR)及烟碱乙酰胆碱受体(AChR)在吸烟影响皮肤病发病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近年来吸烟对常见皮肤病(如银屑病、化脓性汗腺炎、痤疮等)发病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抗痤疮药物模型研究进展
李雪, 丁鑫, 汪奇, 谭宁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45-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45
摘要545)      PDF (475KB)(853)    收藏
痤疮发病机制复杂,其药理研究模型主要分为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且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采用的药理模型也不相同。本文针对目前痤疮研究现状,综述了药理模型及其应用进展,以利于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模型,为治疗痤疮药物和化妆品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51例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张朝霞, 庞静, 张雪青, 刘建新, 冉德琳, 王广进, 杜东红, 潘付堂, 田洪青,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599-60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599
摘要682)      PDF (397KB)(845)    收藏
目的:检测分析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致敏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资料。结果:51例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总体阳性率为96%。阳性率高的过敏源依次为:硫酸镍(47.1%)、氯化钴(35.3%)、甲基异噻唑啉酮(27.5%)、纺织染料混合物(19.6%)、没食子酸辛酯(19.6%)、松香(13.7%)、对苯二胺(13.7%)、硫柳汞(13.7%)、叔丁基氢醌(13.7%)、棓酸十二烷酯(13.7%)。46例患者完成光敏实验和光斑贴检查,14例存在光敏感(30.43%);其中UVA敏感7例(15.22%),UVB敏感8例(17.39%)。光斑贴阳性率19.6%,常见致敏原依次为:依托酚那酯(6.5%)、癸基葡糖苷(6.5%)、甲酚曲唑三硅氧烷(4.3%)。结论:防腐剂、香料、重金属、乳化剂、抗氧化剂、表面活化剂等原料均可能引起面部接触致敏。面部化妆品皮炎患者还可能存在光敏反应和光变态反应。全面的斑贴试验有助于更好的帮助患者查找致敏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紫薇, 栾超, 胡煜, 鞠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7): 477-48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7477
摘要1098)      PDF (380KB)(834)    收藏
随着白癜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特定免疫通路和分子的一系列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突破。Janus激酶(JAK)抑制剂的局部外用剂型在II期临床试验中促进皮损显著复色;白介素-15受体(CD122)、诱导性热休克蛋白70(HSP70i)、NLRP3炎症小体、WNT蛋白等靶点的干预也在白癜风的细胞或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确切疗效。本文从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近五年来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早期显性梅毒疗效评价
裴晓燕, 杨永华, 赵伟, 张园, 李珍, 温晶,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73-37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73
摘要2882)      PDF (320KB)(829)    收藏
目的:评价头孢克肟对早期显性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性病门诊收治的6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每次100 mg,每日2次,连续15天;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每次240万单位,分双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2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率、TRUST转阴率。结果:共治疗患者60例,每组30例,实验组治疗治愈率为83.3%,对照组治愈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18.17±2.13)天和(17.00±2.6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第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TRUST滴度转阴率(6.7%,40%,53.3%)均高于对照组(3.3%,23.3%,40%),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孢克肟治疗早期显性梅毒疗效、安全性与苄星青霉素相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三七总皂苷对雄激素性脱发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胡俊, 张敬芳, 候圣祥, 姚依韬, 冯振国, 李小溪, 潘梦佳, 魏强, 陈天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9): 555-5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9555
摘要743)      PDF (2351KB)(823)    收藏
目的:明确三七总皂苷(PNS)对雄激素性脱发(AGA)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三七总皂苷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皮下注射丙酸睾酮溶液建立雄激素性脱发模型后,每组给予相应试剂或蒸馏水处理。对每组脱发区的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毳毛毛囊进行计数并计算终毛/毳毛的比值。测定小鼠血清睾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以及小鼠皮肤组织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毛发明显稀疏,总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数目、终毛/毳毛比值、血清和皮肤组织中VEGF表达量明显下降,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量显著上升(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苷组小鼠毛发增多可见大量新生绒毛;小鼠皮肤总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数目明显增加,终毛/毳毛比值升高;小鼠血清和皮肤组织VEGF表达量明显升高;TGF-β1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对C57BL/6AGA小鼠模型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和皮肤组织中VEGF表达以及下调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皮肤光老化和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龚婕, 马良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 35 (11): 692-695.   DOI: 10.12144/zgmfskin201911692
摘要514)      PDF (617KB)(797)    收藏
皮肤光老化是指皮肤长期受紫外线(ultraviolet,UV)辐射引起的皮肤老化。紫外线可通过诱导活性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生成,诱导金属蛋白酶类表达等途径诱发皮肤光老化。针对光老化的发病机制采用各种天然或合成抗氧化剂能够有效的预防和缓解皮肤光损伤,本文对皮肤光老化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面部结节性二期梅毒疹一例
周星雨, 冯叶, 梁愉笳, 李亚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1): 810-8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1810
摘要433)      PDF (1541KB)(795)    收藏
患者,男,20岁。头面部红色结节1个月。皮肤科检查:鼻周、口周淡红色结节,大小不一,部分结节有融合,表面呈疣状增生并覆盖黄色脓痂。实验室检查:TPPA阳性、RPR阳性(滴度1∶8)。组织病理检查:角质层及表皮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移入,真皮内间质及血管周围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伴散在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为二期梅毒疹。经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日光性角化病研究进展
何丽, 武小青, 李江斌, 魏露露, 申焕君, 林雪霏, 朱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1): 60-6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1060
摘要668)      PDF (441KB)(793)    收藏
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抑制等有关, 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结构异常和角质形成细胞发育不良,其他非侵入性的成像方法对诊断该病也有重要意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光动力、冷冻、激光等。本文对日光性角化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和组织学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于越乾, 暴芳芳, 刘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 35 (6): 380-384.   DOI: 10.12144/zgmfskin201906380
摘要498)      PDF (621KB)(793)    收藏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是由皮肤中各种结构蛋白的遗传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组机械性大疱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机械性脆性皮肤、张力性大疱和结痂等。根据电子显微镜下水疱的位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分为4类不同的临床亚型,分别是单纯型EB、交界型EB、营养不良型EB以及Kindler综合征。迄今为止,已发现19个导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发生的基因。本文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致病基因以及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552例男性HP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
肖海璐, 卢彬, 刘利华, 谭兴友, 牛李莉, 鲁楠, 姚树兰, 刘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34-43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34
摘要946)      PDF (878KB)(792)    收藏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在男性感染者中的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HPV基因分型检测阳性的男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分析552例男性HPV感染者,其中HPV6、11、16和51是最常见的感染亚型,占比分别为35.51%、23.73%、16.49%、10.14%。HPV高危亚型占63.95%(单纯高危型感染占比+高低危混合型感染占比)。单一感染占比为56.88%,多重感染(含二重感染)占比为43.12%。与临床联系方面,552例男性HPV感染者中,335例(60.69%)表现为尖锐湿疣,以HPV6、11型感染为主;鲍温样丘疹病7例,以HPV16型感染为主;210例(38.04%)为HPV亚临床感染者,以HPV16、52、58、51型感染为主。结论:本研究中,HPV6、11、16和51是最常见HPV感染亚型,高危HPV感染和单一感染占比高。亚临床感染占比较高,且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值得临床警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痤疮的抗雄激素治疗进展
冯睿, 蒋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83-4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83
摘要1172)      PDF (401KB)(762)    收藏
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雄激素在痤疮发病中起到了关键的始动作用,临床上已经使用Clascoterone及口服避孕药等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痤疮,其他抗雄激素药物如ASC-J9霜、醋酸环丙孕酮洗剂、酮康唑霜剂、螺内酯、氟他胺等均显示出一定疗效,但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本文对上述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痤疮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
刘玮, 曾志良, 马玲, 曹永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10-3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10
摘要983)      PDF (332KB)(744)    收藏
目的:分析抗着丝点抗体 (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CA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抗核抗体谱、免疫学指标、临床表现等。结果:共分析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3例,ACA阴性患者31例。 ACA阳性组平均年龄(59.85±11.79)岁高于ACA阴性组(49.06±16.60)岁(P<0.05);ACA阳性组高滴度(≥1∶1000)、抗CENP-B抗体、抗AMA-M2抗体阳性占比分别为98.11%、94.34%和22.64%,高于ACA阴性组的77.42%、6.45%和6.45%(Ps<0.05);ACA阳性组血清IgG水平(11.22±5.36)g/L低于ACA阴性组(P<0.05);ACA阳性患者雷诺现象(43.40%)、心血管受累(33.96%)发生率高于ACA阴性组(P<0.05)。结论:ACA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晚、ACA检出滴度高,易出现雷诺现象、心血管受累,抗AMA-M2、CENP-B抗体检出率高、血清IgG降低的特征,AC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致病机制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杨梦瑶, 耿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46-4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46
摘要485)      PDF (385KB)(735)    收藏
斑秃是一种以非瘢痕性脱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具体病因未明,可能与环境、遗传、免疫等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生长期毛囊“免疫豁免的丧失”在斑秃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斑秃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共同免疫学特性相继被发现,多种新型生物制剂也逐渐被尝试应用于重度斑秃及传统方法疗效不佳者。本文对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激光治疗脱发的研究进展
柴小伟, 陆正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128-13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128
摘要945)      PDF (377KB)(718)    收藏
激光不仅可以单独治疗脱发,而且能够通过激光辅助给药增强局部抗脱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从低能量激光、点阵激光、准分子激光以及激光辅助给药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脱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前列腺素F2α衍生物在皮肤科的应用
刘泠汐, 金双, 陈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95-19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95
摘要718)      PDF (362KB)(702)    收藏
PF2α衍生物在眼科主要用于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多毛症和皮肤色素沉着。因此,目前许多研究将PF2α衍生物应用于脱发和色素减退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雄激素性脱发、斑秃、化疗后脱发、白癜风以及炎症后色素减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特应性皮炎与肠道微生物组的相关性
张杰, 郑晓草, 曹先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2): 122-125.   DOI: 10.12144/zgmfskin202002122
摘要472)      PDF (528KB)(698)    收藏
近期研究表明肠道的生态失调与免疫反应的改变和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有关。通过总结AD和肠道菌群相关的实验和测序结果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免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途径对AD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就特应性皮炎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银屑病的慢病管理
林昭萍, 陈朝丰, 高静, 黄聪, 于波, 沈长兵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3): 226-2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3226
摘要189)      PDF (429KB)(698)    收藏
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银屑病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银屑病的慢病管理理念也在指南和专家共识中逐渐得到体现。本文从银屑病治疗的管理维度,基于国内外指南和专家共识,归纳在银屑病治疗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关注的要点,包括传统治疗管理、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管理、生物制剂治疗管理、共病治疗管理,旨在为银屑病的慢病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治疗进展
白璐, 张丽君, 朱才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44-74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44
摘要509)      PDF (420KB)(696)    收藏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引起的瘙痒难以忍受,目前对治疗的总体反应不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现系统使用度普利尤单抗、乌帕替尼、巴瑞替尼、阿布昔替尼,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加巴喷丁、二甲基亚砜溶液及火针疗法、点阵二氧化碳激光等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对PCA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甲母质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岳振华, 王金良, 卢宪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58-1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58
摘要756)      PDF (1096KB)(693)    收藏
报道一例甲母质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54岁。右手食指指甲增厚、变黄10年。组织病理检查:甲板显著增厚,甲母质细胞V形增生,底端呈条索状伸向真皮,上端呈乳头瘤样伸向甲板,上覆嗜酸性角质增生带,部分乳头瘤顶端见渗出结痂。真皮浅层梭形细胞增生,排列杂乱,间有散在肥大细胞,深部纤维及纤维细胞增生,排列与表皮平行。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CD34阳性,S-100阴性,FⅩIIIa阴性,CD68阴性,CK7阴性。诊断:甲母质瘤。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南海某吹填岛礁红火蚁咬伤110例临床分析
张敏, 胡芳, 毕新岭, 王玉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74-17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74
摘要646)      PDF (313KB)(691)    收藏
回顾性分析2019年 1月至2020年1月南海某吹填岛礁医院的卫生统计报表及接诊官兵门诊记录,南海某吹填岛礁红火蚁咬伤官兵红火蚁咬伤性皮炎共计110例,其中过敏性休克11例、中度过敏71例、轻度过敏28例。叮咬部位:手部41例,腿脚60例,面颈9例。红火蚁咬伤部位多为暴露部位,部分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应开展灭蚁、加强防御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结核病的相关性
赵迪, 邓丹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8): 549-552.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8549
摘要554)      PDF (367KB)(688)    收藏
近期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结核病的发病风险较高。通过总结SLE的相关治疗药物、合并症等发现,其作用机制对TB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就SLE与TB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氨甲环酸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张晓丽, 葛一平, 杨荷丹, 杨寅, 李新宇,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87-39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87
摘要631)      PDF (376KB)(687)    收藏
近年来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日益增加,该药以低剂量口服为主,安全性较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月经不规则。但长期系统应用氨甲环酸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害、视力缺陷等。因此,长期服用氨甲环酸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争取及时发现并尽快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Clascoterone对SZ95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叶枫, 莫小辉, 胡婷婷, 李昕, 魏子妤, 李嘉祺, 陈广洁, Christos C. Zouboulis, 鞠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349-3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349
摘要1145)      PDF (1991KB)(685)    收藏
目的:明确clascoterone对雄激素作用下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其抗痤疮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Z95人皮脂腺细胞,分为双氢睾酮(DHT)组、clascoterone组,clascoterone+DHT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尼罗红染色检测细胞内中性脂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蛋白,RT-qPCR检测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结果:与DHT组相比,clascoterone和DHT共培养24h后细胞数量出现显著下降(P<0.01);在亚油酸(LA)作用下,clascoterone+DHT组细胞内中性脂质低于DHT组(P<0.0001);此外,clascoterone+DHT组PPARγ、PLIN2、FASN、SCD1等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IL-8及相应蛋白水平低于DHT组(均P<0.05)。结论:clascoterone体外对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和炎症因子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抗痤疮治疗机制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PRP在脱发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熙,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301-30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301
摘要332)      PDF (422KB)(684)    收藏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作为第一代自体血制取的生长因子,不断有研究者将PRP应用于脱发类疾病的治疗,成为治疗脱发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年来PRP在治疗脱发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内源性皮肤衰老研究新进展
徐晓庆, 程晖, 杨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34-3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34
摘要987)      PDF (375KB)(683)    收藏
皮肤衰老主要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衰老。外源性衰老主要为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皮肤老化。内源性衰老主要是随年龄增长导致的自然老化,其相关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基因、线粒体、端粒、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几年皮肤内源性衰老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桑旭, 王真真, 李文超,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44-3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44
摘要315)      PDF (836KB)(677)    收藏
目的:评估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以期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从银屑病患者角度,根据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构建Markov模型,分析银屑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运用各种生物制剂所产生的医疗成本以及累积健康效果。成本及健康效用值参数来自已发表的文献以及各公开统计数据。结果指标主要包括累积医疗成本、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以及概率敏感性分析(PSA)验证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在一年的治疗时间下,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比司库奇尤单抗组提供了额外的0.04 QALYs,总费用节约了21099.91元;依奇珠单抗相比于阿达木单抗在减少医疗费用18977.40元的情况下增加额外0.46 QALYs,具有绝对的成本-效果优势;古赛奇尤单抗比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分别多提供0.09 QALYs和0.59 QALYs,但其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远大于三倍的人均GDP的阈值,因此古赛奇尤单抗相比于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不具备成本-效果优势。基于当前我国的各项卫生服务费用,各生物制剂之间的成本-效果优势关系表现为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IL-23抑制剂。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IL-17A抑制剂相比于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相比于司库奇尤单抗更加具有经济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巴瑞替尼治疗进展期白癜风疗效分析
李子航, 王睿, 张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102-10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102
摘要1048)      PDF (349KB)(669)    收藏
目的:评价巴瑞替尼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因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拒绝使用糖皮质激素而接受巴瑞替尼治疗的病例,在第3、6个月评价其疗效。结果:共收集患者8例,经过3、6个月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35.3%、55.9%,总有效率分别为67.6%、73.5%。治疗6个月的患者,肢端的疗效低于躯干(总有效率χ2=7.369,P<0.01)和四肢(总有效率χ2=4.554,P<0.05)的疗效。结论:巴瑞替尼治疗进展期白癜风安全有效,其疗效受治疗时间、皮损部位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阴囊多发性表皮囊肿一例
王晶, 常建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9): 593-59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9593
摘要545)      PDF (937KB)(660)    收藏
患者,男,19岁。半年前阴囊无明显诱因出现数个丘疹、结节,不断增多、增大。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 真皮内可见数个大小不一的囊肿,囊壁由内向外分别为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与表皮结构相似,囊内充满角质样物质。诊断:阴囊多发性表皮囊肿。嘱患者泌尿外科就诊手术切除皮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