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HIF-VEGF-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王美玲, 刘华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5): 332-336.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5332
摘要699)      PDF (405KB)(670)    收藏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血管的生成发育参与某些生理与病理的发生发展。其复杂过程包含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基因调控等。本文就缺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关系及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唐文, 陈爱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80-1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80
摘要725)      PDF (406KB)(522)    收藏
氨甲环酸是一种常见的抗纤溶药物,目前广泛用于血友病患者拔牙术后止血、其他外科手术或急性创伤止血、月经过多等疾病。越来越多地研究表明它不仅具有抗继发性纤溶作用,还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减少黑色素生成、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皮肤自然衰老和光老化作用。在皮肤科领域,氨甲环酸对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Riehl黑变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本文对氨甲环酸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白癜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黄新绿, 杜娟, 徐前喜, 王芳, 李曼, 张艳坤, 丁晓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4): 256-2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4256
摘要692)      PDF (356KB)(509)    收藏
白癜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自身免疫、氧化应激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 建立适宜的白癜风动物模型可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疗法奠定基础。相较自发性白癜风模型,诱导性模型能更好的模拟白癜风发病的病理过程及影响因素。本文着重综述了诱导性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最新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A酸类药物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张民阔, 宋智敏,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53-6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53
摘要583)      PDF (449KB)(492)    收藏
维A酸类药物是一类维生素A衍生物,目前可分为四代,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及分化、调节免疫、抗炎、减少皮脂腺分泌、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皮脂腺疾病、银屑病、角化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及皮肤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维A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皮肤黏膜、生殖系统、骨骼与肌肉、肝功能、血脂的影响及皮肤刺激反应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三七总皂苷对雄激素性脱发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胡俊, 张敬芳, 候圣祥, 姚依韬, 冯振国, 李小溪, 潘梦佳, 魏强, 陈天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9): 555-5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9555
摘要496)      PDF (2351KB)(485)    收藏
目的:明确三七总皂苷(PNS)对雄激素性脱发(AGA)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三七总皂苷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皮下注射丙酸睾酮溶液建立雄激素性脱发模型后,每组给予相应试剂或蒸馏水处理。对每组脱发区的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毳毛毛囊进行计数并计算终毛/毳毛的比值。测定小鼠血清睾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以及小鼠皮肤组织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毛发明显稀疏,总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数目、终毛/毳毛比值、血清和皮肤组织中VEGF表达量明显下降,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量显著上升(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苷组小鼠毛发增多可见大量新生绒毛;小鼠皮肤总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数目明显增加,终毛/毳毛比值升高;小鼠血清和皮肤组织VEGF表达量明显升高;TGF-β1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对C57BL/6AGA小鼠模型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和皮肤组织中VEGF表达以及下调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特应性皮炎中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彭戈, 韩秀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 33 (3): 189-192.  
摘要151)      PDF (347KB)(455)    收藏

特应性皮炎(AD)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学功能的紊乱和调节失衡是AD发病的中心环节。本文对近年来报道的与AD发病相关的细胞因子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结核病的相关性
赵迪, 邓丹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8): 549-552.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8549
摘要439)      PDF (367KB)(436)    收藏
近期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结核病的发病风险较高。通过总结SLE的相关治疗药物、合并症等发现,其作用机制对TB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就SLE与TB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皮肤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熊绮颖, 叶瑞贤, 张锡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65-7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65
摘要762)      PDF (457KB)(436)    收藏
小分子靶向药物作为新型药物,正处于治疗皮肤病临床试验研究前沿,包括Janus激酶(JAK)抑制剂,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等。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治疗成本,阻断特异性细胞因子作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逐步用于治疗部分难治性皮肤病。本文就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皮肤病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紫薇, 栾超, 胡煜, 鞠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7): 477-48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7477
摘要828)      PDF (380KB)(429)    收藏
随着白癜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特定免疫通路和分子的一系列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突破。Janus激酶(JAK)抑制剂的局部外用剂型在II期临床试验中促进皮损显著复色;白介素-15受体(CD122)、诱导性热休克蛋白70(HSP70i)、NLRP3炎症小体、WNT蛋白等靶点的干预也在白癜风的细胞或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确切疗效。本文从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近五年来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0-2019年山东省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刘健, 叶星, 槐鹏程, 刘殿昌, 初同胜, 李富容, 张福仁, 李士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2): 65-68.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2065
摘要580)      PDF (1244KB)(414)    收藏
目的:了解山东省梅毒流行特征及趋势,为梅毒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9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报告的梅毒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描述梅毒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计算发病率、构成比、年均增长率,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梅毒的发病趋势。结果:山东省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6.15/105增至2019年20.24/105,呈逐年增长趋势(χ2=12475.40,P<0.01),年均增长率为14.15%。其中,隐性梅毒占比增长最快,由2010年的31.98%增至2019年的74.28%。高发地区为鲁东半岛的威海市、青岛市及鲁南地区的枣庄市,年均报告发病率在20/105以上。各年女性报告病例数均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89∶1。从年龄分布来看,20~35岁人群梅毒报告病例数占比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9.41%;60~79岁人群报告发病率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为22.82%。20类职业中,农民报告病例数最多,占43.94%。结论:山东省梅毒报告发病率呈较快增长,其中隐性梅毒增长尤为迅速。需加强梅毒筛查和防治,特别是高发地区及高发人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皮肤外用制剂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进展
吴黎莉, 陈沄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 34 (9): 573-576.  
摘要461)      PDF    收藏
皮肤外用制剂要求在皮肤局部发挥药效,口服给药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对于皮肤外用制剂并不适用。目前血管收缩测定法已被FDA认可,但该法只适用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他外用制剂仍需通过临床对比试验来评价其生物等效性。FDA仍在努力寻找其他的研究方法,如胶带粘贴法、皮肤微透析法、开流微量灌注及体外研究方法。本文对以上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梅毒螺旋体耐抗生素研究进展
裴晓燕,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4): 252-2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4252
摘要604)      PDF (378KB)(403)    收藏
青霉素一直是治疗梅毒的一线用药,常用替代药物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梅毒螺旋体(Tp)菌株已在全球多个地区流行,近年也有四环素类治疗梅毒失败的例子,但其耐药情况尚不普遍。本文将对Tp耐药情况、已报道的耐药突变和潜在的耐药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偶发分枝杆菌致感染性肉芽肿一例
陈祚玺, 王娜, 于长平, 施仲香, 潘晴, 暴芳芳, 卢宪梅, 王真真,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82-1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82
摘要567)      PDF (2254KB)(403)    收藏
患者,男,41岁。躯干、双侧大腿上部散在触痛性结节、斑块54天。发病前有大腿外伤史及河水接触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深部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细菌培养及菌落DNA PCR测序示偶发分枝杆菌。患者行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免疫、感染相关突变,综上诊断为偶发分枝杆菌感染性肉芽肿。给予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脓肿切开、穿刺引流等,病情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消除麻风危害 促进人类健康 以协会为纽带,攻坚克难,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发言节选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01
摘要382)      PDF (242KB)(40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一例
马山山, 王雪松, 赵晴, 槐鹏程, 周桂芝, 夏金玉, 涂平,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1-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01
摘要637)      PDF (1860KB)(39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南海某吹填岛礁红火蚁咬伤110例临床分析
张敏, 胡芳, 毕新岭, 王玉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74-17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74
摘要537)      PDF (313KB)(395)    收藏
回顾性分析2019年 1月至2020年1月南海某吹填岛礁医院的卫生统计报表及接诊官兵门诊记录,南海某吹填岛礁红火蚁咬伤官兵红火蚁咬伤性皮炎共计110例,其中过敏性休克11例、中度过敏71例、轻度过敏28例。叮咬部位:手部41例,腿脚60例,面颈9例。红火蚁咬伤部位多为暴露部位,部分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应开展灭蚁、加强防御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浙北地区334例甲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分析
潘露, 胡丽华, 陶亦帆, 杨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 34 (3): 135-137.  
摘要179)      PDF    收藏
目的:明确浙北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对2016年真菌镜检阳性的1007例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 334例标本培养阳性,阳性率33.17%。皮肤癣菌148例,其中红色毛癣菌最多(136例);酵母菌108例,其中白色念珠菌最多(35例);霉菌78例,其中曲霉属最多(49例)。<55岁患者以皮肤癣菌感染为主,>55岁患者以酵母菌感染为主;52.34%指甲致病菌培养酵母菌阳性,58.74%趾甲致病菌培养皮肤癣菌阳性。结论:本研究中甲真菌病患者病原菌主要为皮肤癣菌和酵母菌,菌种分布与年龄和部位可能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甲母质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岳振华, 王金良, 卢宪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58-1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58
摘要588)      PDF (1096KB)(392)    收藏
报道一例甲母质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54岁。右手食指指甲增厚、变黄10年。组织病理检查:甲板显著增厚,甲母质细胞V形增生,底端呈条索状伸向真皮,上端呈乳头瘤样伸向甲板,上覆嗜酸性角质增生带,部分乳头瘤顶端见渗出结痂。真皮浅层梭形细胞增生,排列杂乱,间有散在肥大细胞,深部纤维及纤维细胞增生,排列与表皮平行。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CD34阳性,S-100阴性,FⅩIIIa阴性,CD68阴性,CK7阴性。诊断:甲母质瘤。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51例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张朝霞, 庞静, 张雪青, 刘建新, 冉德琳, 王广进, 杜东红, 潘付堂, 田洪青,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599-60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599
摘要500)      PDF (397KB)(388)    收藏
目的:检测分析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致敏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资料。结果:51例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总体阳性率为96%。阳性率高的过敏源依次为:硫酸镍(47.1%)、氯化钴(35.3%)、甲基异噻唑啉酮(27.5%)、纺织染料混合物(19.6%)、没食子酸辛酯(19.6%)、松香(13.7%)、对苯二胺(13.7%)、硫柳汞(13.7%)、叔丁基氢醌(13.7%)、棓酸十二烷酯(13.7%)。46例患者完成光敏实验和光斑贴检查,14例存在光敏感(30.43%);其中UVA敏感7例(15.22%),UVB敏感8例(17.39%)。光斑贴阳性率19.6%,常见致敏原依次为:依托酚那酯(6.5%)、癸基葡糖苷(6.5%)、甲酚曲唑三硅氧烷(4.3%)。结论:防腐剂、香料、重金属、乳化剂、抗氧化剂、表面活化剂等原料均可能引起面部接触致敏。面部化妆品皮炎患者还可能存在光敏反应和光变态反应。全面的斑贴试验有助于更好的帮助患者查找致敏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
刘玮, 曾志良, 马玲, 曹永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10-3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10
摘要762)      PDF (332KB)(385)    收藏
目的:分析抗着丝点抗体 (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CA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抗核抗体谱、免疫学指标、临床表现等。结果:共分析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3例,ACA阴性患者31例。 ACA阳性组平均年龄(59.85±11.79)岁高于ACA阴性组(49.06±16.60)岁(P<0.05);ACA阳性组高滴度(≥1∶1000)、抗CENP-B抗体、抗AMA-M2抗体阳性占比分别为98.11%、94.34%和22.64%,高于ACA阴性组的77.42%、6.45%和6.45%(Ps<0.05);ACA阳性组血清IgG水平(11.22±5.36)g/L低于ACA阴性组(P<0.05);ACA阳性患者雷诺现象(43.40%)、心血管受累(33.96%)发生率高于ACA阴性组(P<0.05)。结论:ACA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晚、ACA检出滴度高,易出现雷诺现象、心血管受累,抗AMA-M2、CENP-B抗体检出率高、血清IgG降低的特征,AC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致病机制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急性休止期脱发一例
吕书影, 曲保全, 林文君, 王子涵, 寇然, 杨顶权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7): 458-4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7458
摘要512)      PDF (1124KB)(384)    收藏
患者,女,26岁。因工作压力脱发半年。脱发呈弥漫性,起病急,伴有发根疼痛,全头毛发轻拉试验阳性。皮肤镜检查可见较多新生毳毛生长,掉落毛发发根呈杵状改变,并且有色素减退现象。诊断为急性休止期脱发,予营养支持治疗,并缓解患者焦虑后,毛发基本恢复正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男男性行为者CCR5、CCR2、SDF1、CXCR4基因多态性与HIV-1感染关联性分析
蒋红伟,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78-8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78
摘要576)      PDF (375KB)(376)    收藏
目的:研究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辅助受体CCR5、CCR2、CXCR4和SDF1基因多态性与HIV-1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IV-1抗体确证阳性者纳入病例组,HIV抗体筛查阴性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法,检测两组MSM样本CCR5基因△32(rs333)和59029A/G(rs1799987)、CCR2、SDF1、CXCR4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差异与HIV-1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病例组102例,对照组91例,两组样本CCR5基因rs333位点未检出杂合子和纯合子突变,rs1799987A/G位点突变频率为59.59%,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差异分析显示,rs1799987A/G位点变异可能为影响HIV感染的风险因素[比值比(OR)=2.998,95%可信区间(CI):1.034~8.696];rs1799987A/G、rs1799864、rs1799865、CXCR4、SDF1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59.59%、19.95%、26.61%、11.92%和0.26%;CCR2第三外显子测序产物多态性分析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与HIV-1感染明显关联。结论:本地区MSM人群未发现CCR5基因△32突变以及对HIV-1感染的保护作用,59029A/G突变频率较高(为59.59%),CCR5、CCR2、SDF1和CXCR4基因多态性与HIV-1感染未发现明显关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颧部褐青色痣的激光治疗进展
曾俊杰, 张正中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89-192.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89
摘要522)      PDF (369KB)(375)    收藏
目前颧部褐青色痣(naevus fuscocaeruleus zygomaticus, NFZ)的治疗主要以Q开关激光为主。该文就NFZ激光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纳秒激光,皮秒激光及激光治疗的影响因素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潍坊地区628名女性皮肤保健认知及行为调查
刘文博, 范梦娇, 何勤, 王振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69-372.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69
摘要406)      PDF (339KB)(373)    收藏
目的:了解潍坊地区女性群体对皮肤保健的认知情况和行为习惯。
方法:以潍坊市三甲医院的女性就诊者及陪同人员、在校女大学生和研究生及商场女性消费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共628人接受调查,包括青年组(15~29岁)302例,中青年组(30~39岁)217例,中年组(40~49岁)77例,中老年组(50~59岁)32例,结果显示大多数对皮肤健康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日光照射危害及防护紫外线种类认知不足;(2)青年组洁面产品使用习惯的比例(88.7%)高于其他各组。油性肤质组洁面产品使用率(91.8%)高于干、中性肤质组(P<0.05)。(3)青年组保湿产品使用率(93.4%)高于中青年组及中年组。干性肤质组保湿产品使用率(95.1%)高于混合性、油性肤质组(P<0.05)。(4)中青年组防晒产品使用率(52.15%)高于青年组(41.4%)、中年组(26.0%)和中老年组(15.6%)。结论:被调查人群的皮肤保健知识认知不全面,不同群体的护肤行为习惯具有差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早期显性梅毒疗效评价
裴晓燕, 杨永华, 赵伟, 张园, 李珍, 温晶,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73-37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73
摘要1912)      PDF (320KB)(371)    收藏
目的:评价头孢克肟对早期显性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性病门诊收治的6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每次100 mg,每日2次,连续15天;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每次240万单位,分双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2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率、TRUST转阴率。结果:共治疗患者60例,每组30例,实验组治疗治愈率为83.3%,对照组治愈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18.17±2.13)天和(17.00±2.6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第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TRUST滴度转阴率(6.7%,40%,53.3%)均高于对照组(3.3%,23.3%,40%),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孢克肟治疗早期显性梅毒疗效、安全性与苄星青霉素相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792例儿童白癜风临床分析
钱莹莹, 李巍, 吴亚芬, 鲁慧, 胡翠, 苑春雨, 李纪兵, 张婷, 钱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2): 72-7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2072
摘要413)      PDF (627KB)(370)    收藏
对792例我院确诊的儿童白癜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792例患儿中,男405例(51.14%),女387例,3~8岁患儿589例(74.37%),6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最常累及部位为面颈部,共284例(35.86%)。102例(12.88%)有家族史,534例(67.42%)春夏季发病,242例(30.56%)发病前有外伤、精神因素、日晒等诱发因素。113例(14.27%)伴有其他疾病。实验室检查示白癜风组TPOAb阳性43例(9.31%),TGAb阳性24例 (5.1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65%和0.63%(均P<0.05); 血清25-(OH)D水平为(37.64±13.62)nmol/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62.87±12.38)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为57.38%,面颈部治疗效果优于躯干及四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51例麻风患者临床及皮肤病理分析
张敏, 吴亚光, 王娟, 翟志芳, 杨希川, 游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73-7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73
摘要620)      PDF (3893KB)(369)    收藏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我科收治的51例麻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7例;35例首诊考虑麻风,16例误诊。皮损主要位于面颈部、躯干、四肢,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性斑片、斑块,其中伴眉毛脱落(21例)、尺神经粗大(1例)、感觉异常(13例)、畸形(1例),皮疹处瘙痒(2例)。临床分型:结核样型(TT)2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2例、中间界线类(BB)2例、界线类偏瘤型(BL)10例、瘤型(LL)34例、未定类麻风(I)1例。I型麻风反应5例(9.8%)、II型麻风反应12例(23.52%)。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33例(64.70%)、有无浸润带30例(58.82%),病变累及真皮全层8例(15.60%);抗酸染色(Wade-Fite染色)阳性率49例(9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富血小板血浆在损容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郑林, 陈旭, 李岷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85-188.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85
摘要511)      PDF (423KB)(359)    收藏
血小板富集血浆(PRP)是自体高度浓缩的血小板血浆,浓度为正常成年人外周血中血小板浓度基线值的4~7倍。PRP富含生长因子,有助于促进上皮、血管、胶原再生。本文主要围绕PRP在损容性皮肤病,包括雄激素性脱发、斑秃、瘢痕、白癜风、萎缩纹及面部年轻化等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真菌荧光染色法检测健康皮肤和炎症性皮损的真菌定植
朱静娜, 莫慧慧, 梁燕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83-8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83
摘要574)      PDF (394KB)(357)    收藏
目的:利用荧光染色法检测健康皮肤和炎症性皮损的真菌阳性率及定植数量。方法:门诊收集正常皮肤及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湿疹和玫瑰糠疹患者,采集每位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皮脂溢出部位(面部、胸部和背部)、干燥部位(双上肢)、潮湿部位(腹股沟、腘窝、肘窝)、头皮及足底部位的皮损皮屑,利用真菌荧光染色试剂快速染色,随机选择30个视野计数真菌(孢子)数量,数据使用R 3.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457例患者和888名健康对照,健康对照头皮和皮脂溢出部位的真菌检出率高分别为95%和96%,足底真菌检出率最低(44.29%)。湿疹组、银屑病组和玫瑰糠疹组皮脂溢出部位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77.05%、66.67%、91.42%高于相应的干燥部位58.93%、47.62%、57.89%。在头皮、皮脂溢出部位、干燥部位,疾病组真菌检出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组4个部位真菌分布的数量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脂溢出部位中,18~44岁年龄组孢子数量最多。结论:健康皮肤不同部位的真菌阳性率和孢子数量不同。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和玫瑰糠疹的皮损部位真菌数量低于正常对照人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皮肤光老化治疗研究进展
何丽, 林雪霏, 陈慧, 朱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11): 687-689.   DOI: 10.12144/zgmfskin202011687
摘要492)      PDF (397KB)(357)    收藏
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各种抗光老化药物、化学剥脱剂、物理治疗、注射填充等方法可改善皮肤光老化症状。本文对皮肤光老化各种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皮肤光老化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皮肌炎伴钙质沉着一例并国内外105例回顾分析
李登丽, 郑海雁, 史冬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14-2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14
摘要660)      PDF (1847KB)(356)    收藏
报道1例皮肌炎伴钙质沉着并总结相关文献。共分析总结105例皮肌炎伴钙质沉着患者,其中女59例,男46例,1~12岁患者最多,21%的患者皮损局限,以臀部、四肢为主。除典型结节、斑块外,3.8%的患者可形成钙性液体或钙化性囊性病灶,14.3%患者伴严重关节挛缩、畸形。皮肌炎伴钙质沉着多有危险因素,如持续活动性炎症反应、局部隐性损伤、抗NXP-2抗体阳性等。患者多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或者药物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TNF-α抑制剂等生物制剂正逐步应用于临床个案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2%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王攀, 郑源泉, 卢静静, 付桂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60-36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60
摘要584)      PDF (1958KB)(355)    收藏
目的:评价2%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中低风险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门诊中低风险婴儿浅表性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2%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治疗,对照组给予2%卡替洛尔滴眼液外用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016年12月至2020年11月共纳入218例患儿,其中试验组113例,对照组105例。试验组在治疗后1、3、6个月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18.58%、55.75%、76.11%;对照组分别为18.10%、52.38%、72.38%。两组治疗后第1、3、6个月的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良反应为湿疹和溃疡,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7%,低于对照组9.52%(P<0.05)。结论: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不影响2%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中低风险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疗效,但可减低湿疹和溃疡的发生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瘤型麻风伴混合型麻风反应一例
程家国, 龙恒, 张露平, 苏友凤, 张春雨, 谭福跃, 陆绍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71-7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71
摘要543)      PDF (1670KB)(35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治疗玫瑰痤疮的研究进展
张二佳,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9): 610-6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9610
摘要623)      PDF (373KB)(350)    收藏
A型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皮肤美容。近年来研究证实其治疗玫瑰痤疮相关的面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安全、有效。本文对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机制、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等进行评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病一家系报道
徐欣植, 吴杰, 杨骥, 李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1): 40-42.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1040
摘要400)      PDF (1711KB)(350)    收藏
患者,男,61岁。全身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及减退斑10年余。其父、兄与其有相同的皮疹特征。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部分上皮脚融合,棘层轻度增生,真皮浅层小血管可见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真皮乳头层可见嗜伊红团块状物质,其间可见裂隙。真皮乳头层团块状物质刚果红染色阳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右耳部巨大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一例
寿心怡, 顾伟忠, 朱坤, 李云玲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1): 32-3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1032
摘要418)      PDF (967KB)(350)    收藏
患儿,女,4个月。右耳结节4个月。皮肤科检查:右耳廓内散在结节,质韧,界限清楚。组织病理符合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未予治疗,随访见结节变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银屑病对生殖功能和妊娠的影响
张致琴, 涂洁, 尹志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76-179.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76
摘要521)      PDF (413KB)(349)    收藏
目前已有多篇文献报道银屑病可能会影响生殖功能,降低男性和女性的生育力,使得妊娠结局不佳,妊娠期脓疱型银屑病对母婴危害大等。本文综述了银屑病对生殖功能和妊娠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策略研究  ——基于山东省皮肤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的麻风症状监测
吴晓晓, 槐鹏程, 叶星, 朱佳明, 刘艺君, 赵伟, 初同胜, 刘殿昌, 刘健,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03
摘要629)      PDF (525KB)(348)    收藏
目的:麻风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诊断延迟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也会引起残疾、毁容等不可逆转的危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阻断传播、消除危害的主要措施。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麻风进入低流行状态,传统的主动发现麻风患者的方式—人群普查、密切接触者筛查和依靠各级专病防治机构—省市县(区)皮肤病防治所的垂直管理体系因成本效益比差而不再适应新时代麻风防治的需求,亟需探讨新的防治策略。方法:探讨以综合医院皮肤科和专病防治机构为单位组成的水平和垂直系统相结合的疑难皮肤病转诊系统—全省皮肤病专科联盟为依托的麻风早发现策略,把麻风症状监测工作由过去的专病防治机构承担转变为综合医院皮肤科与专病防治机构共同承担,所有疑似病例均由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作出最终诊断。结果:项目实施4年来,共接受转诊病例3043例,其中确诊麻风39例,诊断延迟期和二级畸残比分别下降66.23个月和38.08%,且二级畸残比较项目实施前下降25.61%。结论:基于综合医院皮肤科和专病防治机构相结合的症状监测方案的实施是新时代早发现麻风患者的有效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以双手皮疹为首发表现的抗MDA5抗体阳性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一例
韦芳菲, 廖键侥, 黄志坚, 杜昱, 米存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84-386.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84
摘要480)      PDF (1230KB)(347)    收藏

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无肌病皮肌炎患者,容易被延误诊治。本文报道155岁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双手冻疮样皮疹,肌电图示神经肌肉未见异常,特发性炎性肌病抗体谱16项:MDA5++),PM-Scl7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评价光动力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效果
米霞, 孙小强, 郑和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 32 (10): 592-694.  
摘要172)      PDF (562KB)(336)    收藏
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入组的35例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分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组和无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每周治疗1次,共3次,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查两组患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的转阴率。结果:治疗组17例中10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对照组18例中1例转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中的副反应包括轻度到中度的疼痛、水肿、糜烂,治疗部位未发生感染、溃疡、瘢痕及畸形。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可以治疗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