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HIF-VEGF-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王美玲, 刘华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5): 332-336.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5332
摘要748)      PDF (405KB)(701)    收藏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血管的生成发育参与某些生理与病理的发生发展。其复杂过程包含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基因调控等。本文就缺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关系及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A酸类药物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张民阔, 宋智敏,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53-6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53
摘要597)      PDF (449KB)(543)    收藏
维A酸类药物是一类维生素A衍生物,目前可分为四代,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及分化、调节免疫、抗炎、减少皮脂腺分泌、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皮脂腺疾病、银屑病、角化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及皮肤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维A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皮肤黏膜、生殖系统、骨骼与肌肉、肝功能、血脂的影响及皮肤刺激反应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三七总皂苷对雄激素性脱发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胡俊, 张敬芳, 候圣祥, 姚依韬, 冯振国, 李小溪, 潘梦佳, 魏强, 陈天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9): 555-5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9555
摘要502)      PDF (2351KB)(495)    收藏
目的:明确三七总皂苷(PNS)对雄激素性脱发(AGA)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三七总皂苷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皮下注射丙酸睾酮溶液建立雄激素性脱发模型后,每组给予相应试剂或蒸馏水处理。对每组脱发区的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毳毛毛囊进行计数并计算终毛/毳毛的比值。测定小鼠血清睾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以及小鼠皮肤组织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毛发明显稀疏,总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数目、终毛/毳毛比值、血清和皮肤组织中VEGF表达量明显下降,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量显著上升(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苷组小鼠毛发增多可见大量新生绒毛;小鼠皮肤总毛囊数目、终毛毛囊数目明显增加,终毛/毳毛比值升高;小鼠血清和皮肤组织VEGF表达量明显升高;TGF-β1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对C57BL/6AGA小鼠模型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和皮肤组织中VEGF表达以及下调皮肤组织中TGF-β1表达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结核病的相关性
赵迪, 邓丹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8): 549-552.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8549
摘要447)      PDF (367KB)(484)    收藏
近期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结核病的发病风险较高。通过总结SLE的相关治疗药物、合并症等发现,其作用机制对TB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就SLE与TB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紫薇, 栾超, 胡煜, 鞠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7): 477-48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7477
摘要846)      PDF (380KB)(453)    收藏
随着白癜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特定免疫通路和分子的一系列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突破。Janus激酶(JAK)抑制剂的局部外用剂型在II期临床试验中促进皮损显著复色;白介素-15受体(CD122)、诱导性热休克蛋白70(HSP70i)、NLRP3炎症小体、WNT蛋白等靶点的干预也在白癜风的细胞或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确切疗效。本文从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近五年来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皮肤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熊绮颖, 叶瑞贤, 张锡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65-7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65
摘要777)      PDF (457KB)(446)    收藏
小分子靶向药物作为新型药物,正处于治疗皮肤病临床试验研究前沿,包括Janus激酶(JAK)抑制剂,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等。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治疗成本,阻断特异性细胞因子作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逐步用于治疗部分难治性皮肤病。本文就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皮肤病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消除麻风危害 促进人类健康 以协会为纽带,攻坚克难,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发言节选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01
摘要389)      PDF (242KB)(42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甲母质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岳振华, 王金良, 卢宪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58-1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58
摘要593)      PDF (1096KB)(415)    收藏
报道一例甲母质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54岁。右手食指指甲增厚、变黄10年。组织病理检查:甲板显著增厚,甲母质细胞V形增生,底端呈条索状伸向真皮,上端呈乳头瘤样伸向甲板,上覆嗜酸性角质增生带,部分乳头瘤顶端见渗出结痂。真皮浅层梭形细胞增生,排列杂乱,间有散在肥大细胞,深部纤维及纤维细胞增生,排列与表皮平行。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CD34阳性,S-100阴性,FⅩIIIa阴性,CD68阴性,CK7阴性。诊断:甲母质瘤。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偶发分枝杆菌致感染性肉芽肿一例
陈祚玺, 王娜, 于长平, 施仲香, 潘晴, 暴芳芳, 卢宪梅, 王真真,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82-1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82
摘要570)      PDF (2254KB)(415)    收藏
患者,男,41岁。躯干、双侧大腿上部散在触痛性结节、斑块54天。发病前有大腿外伤史及河水接触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深部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细菌培养及菌落DNA PCR测序示偶发分枝杆菌。患者行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免疫、感染相关突变,综上诊断为偶发分枝杆菌感染性肉芽肿。给予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脓肿切开、穿刺引流等,病情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男男性行为者CCR5、CCR2、SDF1、CXCR4基因多态性与HIV-1感染关联性分析
蒋红伟,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78-8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78
摘要578)      PDF (375KB)(411)    收藏
目的:研究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辅助受体CCR5、CCR2、CXCR4和SDF1基因多态性与HIV-1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IV-1抗体确证阳性者纳入病例组,HIV抗体筛查阴性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法,检测两组MSM样本CCR5基因△32(rs333)和59029A/G(rs1799987)、CCR2、SDF1、CXCR4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差异与HIV-1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病例组102例,对照组91例,两组样本CCR5基因rs333位点未检出杂合子和纯合子突变,rs1799987A/G位点突变频率为59.59%,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差异分析显示,rs1799987A/G位点变异可能为影响HIV感染的风险因素[比值比(OR)=2.998,95%可信区间(CI):1.034~8.696];rs1799987A/G、rs1799864、rs1799865、CXCR4、SDF1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59.59%、19.95%、26.61%、11.92%和0.26%;CCR2第三外显子测序产物多态性分析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与HIV-1感染明显关联。结论:本地区MSM人群未发现CCR5基因△32突变以及对HIV-1感染的保护作用,59029A/G突变频率较高(为59.59%),CCR5、CCR2、SDF1和CXCR4基因多态性与HIV-1感染未发现明显关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一例
马山山, 王雪松, 赵晴, 槐鹏程, 周桂芝, 夏金玉, 涂平,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1-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01
摘要639)      PDF (1860KB)(40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真菌荧光染色法检测健康皮肤和炎症性皮损的真菌定植
朱静娜, 莫慧慧, 梁燕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83-8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83
摘要584)      PDF (394KB)(399)    收藏
目的:利用荧光染色法检测健康皮肤和炎症性皮损的真菌阳性率及定植数量。方法:门诊收集正常皮肤及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湿疹和玫瑰糠疹患者,采集每位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皮脂溢出部位(面部、胸部和背部)、干燥部位(双上肢)、潮湿部位(腹股沟、腘窝、肘窝)、头皮及足底部位的皮损皮屑,利用真菌荧光染色试剂快速染色,随机选择30个视野计数真菌(孢子)数量,数据使用R 3.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457例患者和888名健康对照,健康对照头皮和皮脂溢出部位的真菌检出率高分别为95%和96%,足底真菌检出率最低(44.29%)。湿疹组、银屑病组和玫瑰糠疹组皮脂溢出部位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77.05%、66.67%、91.42%高于相应的干燥部位58.93%、47.62%、57.89%。在头皮、皮脂溢出部位、干燥部位,疾病组真菌检出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组4个部位真菌分布的数量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脂溢出部位中,18~44岁年龄组孢子数量最多。结论:健康皮肤不同部位的真菌阳性率和孢子数量不同。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和玫瑰糠疹的皮损部位真菌数量低于正常对照人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51例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张朝霞, 庞静, 张雪青, 刘建新, 冉德琳, 王广进, 杜东红, 潘付堂, 田洪青,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599-60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599
摘要505)      PDF (397KB)(398)    收藏
目的:检测分析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致敏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资料。结果:51例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总体阳性率为96%。阳性率高的过敏源依次为:硫酸镍(47.1%)、氯化钴(35.3%)、甲基异噻唑啉酮(27.5%)、纺织染料混合物(19.6%)、没食子酸辛酯(19.6%)、松香(13.7%)、对苯二胺(13.7%)、硫柳汞(13.7%)、叔丁基氢醌(13.7%)、棓酸十二烷酯(13.7%)。46例患者完成光敏实验和光斑贴检查,14例存在光敏感(30.43%);其中UVA敏感7例(15.22%),UVB敏感8例(17.39%)。光斑贴阳性率19.6%,常见致敏原依次为:依托酚那酯(6.5%)、癸基葡糖苷(6.5%)、甲酚曲唑三硅氧烷(4.3%)。结论:防腐剂、香料、重金属、乳化剂、抗氧化剂、表面活化剂等原料均可能引起面部接触致敏。面部化妆品皮炎患者还可能存在光敏反应和光变态反应。全面的斑贴试验有助于更好的帮助患者查找致敏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
刘玮, 曾志良, 马玲, 曹永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10-3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10
摘要776)      PDF (332KB)(393)    收藏
目的:分析抗着丝点抗体 (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CA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抗核抗体谱、免疫学指标、临床表现等。结果:共分析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3例,ACA阴性患者31例。 ACA阳性组平均年龄(59.85±11.79)岁高于ACA阴性组(49.06±16.60)岁(P<0.05);ACA阳性组高滴度(≥1∶1000)、抗CENP-B抗体、抗AMA-M2抗体阳性占比分别为98.11%、94.34%和22.64%,高于ACA阴性组的77.42%、6.45%和6.45%(Ps<0.05);ACA阳性组血清IgG水平(11.22±5.36)g/L低于ACA阴性组(P<0.05);ACA阳性患者雷诺现象(43.40%)、心血管受累(33.96%)发生率高于ACA阴性组(P<0.05)。结论:ACA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晚、ACA检出滴度高,易出现雷诺现象、心血管受累,抗AMA-M2、CENP-B抗体检出率高、血清IgG降低的特征,AC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致病机制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潍坊地区628名女性皮肤保健认知及行为调查
刘文博, 范梦娇, 何勤, 王振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69-372.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69
摘要410)      PDF (339KB)(392)    收藏
目的:了解潍坊地区女性群体对皮肤保健的认知情况和行为习惯。
方法:以潍坊市三甲医院的女性就诊者及陪同人员、在校女大学生和研究生及商场女性消费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共628人接受调查,包括青年组(15~29岁)302例,中青年组(30~39岁)217例,中年组(40~49岁)77例,中老年组(50~59岁)32例,结果显示大多数对皮肤健康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日光照射危害及防护紫外线种类认知不足;(2)青年组洁面产品使用习惯的比例(88.7%)高于其他各组。油性肤质组洁面产品使用率(91.8%)高于干、中性肤质组(P<0.05)。(3)青年组保湿产品使用率(93.4%)高于中青年组及中年组。干性肤质组保湿产品使用率(95.1%)高于混合性、油性肤质组(P<0.05)。(4)中青年组防晒产品使用率(52.15%)高于青年组(41.4%)、中年组(26.0%)和中老年组(15.6%)。结论:被调查人群的皮肤保健知识认知不全面,不同群体的护肤行为习惯具有差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急性休止期脱发一例
吕书影, 曲保全, 林文君, 王子涵, 寇然, 杨顶权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7): 458-4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7458
摘要519)      PDF (1124KB)(388)    收藏
患者,女,26岁。因工作压力脱发半年。脱发呈弥漫性,起病急,伴有发根疼痛,全头毛发轻拉试验阳性。皮肤镜检查可见较多新生毳毛生长,掉落毛发发根呈杵状改变,并且有色素减退现象。诊断为急性休止期脱发,予营养支持治疗,并缓解患者焦虑后,毛发基本恢复正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早期显性梅毒疗效评价
裴晓燕, 杨永华, 赵伟, 张园, 李珍, 温晶,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73-37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73
摘要1972)      PDF (320KB)(378)    收藏
目的:评价头孢克肟对早期显性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性病门诊收治的6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每次100 mg,每日2次,连续15天;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每次240万单位,分双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2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率、TRUST转阴率。结果:共治疗患者60例,每组30例,实验组治疗治愈率为83.3%,对照组治愈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18.17±2.13)天和(17.00±2.6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第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TRUST滴度转阴率(6.7%,40%,53.3%)均高于对照组(3.3%,23.3%,40%),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孢克肟治疗早期显性梅毒疗效、安全性与苄星青霉素相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51例麻风患者临床及皮肤病理分析
张敏, 吴亚光, 王娟, 翟志芳, 杨希川, 游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73-7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73
摘要623)      PDF (3893KB)(370)    收藏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我科收治的51例麻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17例;35例首诊考虑麻风,16例误诊。皮损主要位于面颈部、躯干、四肢,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性斑片、斑块,其中伴眉毛脱落(21例)、尺神经粗大(1例)、感觉异常(13例)、畸形(1例),皮疹处瘙痒(2例)。临床分型:结核样型(TT)2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2例、中间界线类(BB)2例、界线类偏瘤型(BL)10例、瘤型(LL)34例、未定类麻风(I)1例。I型麻风反应5例(9.8%)、II型麻风反应12例(23.52%)。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33例(64.70%)、有无浸润带30例(58.82%),病变累及真皮全层8例(15.60%);抗酸染色(Wade-Fite染色)阳性率49例(9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内源性皮肤衰老研究新进展
徐晓庆, 程晖, 杨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34-3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34
摘要695)      PDF (375KB)(366)    收藏
皮肤衰老主要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衰老。外源性衰老主要为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皮肤老化。内源性衰老主要是随年龄增长导致的自然老化,其相关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基因、线粒体、端粒、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几年皮肤内源性衰老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2%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婴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王攀, 郑源泉, 卢静静, 付桂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60-36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60
摘要591)      PDF (1958KB)(365)    收藏
目的:评价2%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中低风险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门诊中低风险婴儿浅表性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2%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治疗,对照组给予2%卡替洛尔滴眼液外用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016年12月至2020年11月共纳入218例患儿,其中试验组113例,对照组105例。试验组在治疗后1、3、6个月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18.58%、55.75%、76.11%;对照组分别为18.10%、52.38%、72.38%。两组治疗后第1、3、6个月的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良反应为湿疹和溃疡,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7%,低于对照组9.52%(P<0.05)。结论: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不影响2%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中低风险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疗效,但可减低湿疹和溃疡的发生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皮肌炎伴钙质沉着一例并国内外105例回顾分析
李登丽, 郑海雁, 史冬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14-2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14
摘要662)      PDF (1847KB)(362)    收藏
报道1例皮肌炎伴钙质沉着并总结相关文献。共分析总结105例皮肌炎伴钙质沉着患者,其中女59例,男46例,1~12岁患者最多,21%的患者皮损局限,以臀部、四肢为主。除典型结节、斑块外,3.8%的患者可形成钙性液体或钙化性囊性病灶,14.3%患者伴严重关节挛缩、畸形。皮肌炎伴钙质沉着多有危险因素,如持续活动性炎症反应、局部隐性损伤、抗NXP-2抗体阳性等。患者多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或者药物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TNF-α抑制剂等生物制剂正逐步应用于临床个案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A型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治疗玫瑰痤疮的研究进展
张二佳,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9): 610-6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9610
摘要639)      PDF (373KB)(359)    收藏
A型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皮肤美容。近年来研究证实其治疗玫瑰痤疮相关的面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安全、有效。本文对肉毒毒素治疗玫瑰痤疮的机制、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等进行评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瘤型麻风伴混合型麻风反应一例
程家国, 龙恒, 张露平, 苏友凤, 张春雨, 谭福跃, 陆绍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71-7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71
摘要545)      PDF (1670KB)(35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C10orf99下调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LCN2表达的影响
陈彩凤, 陈黎, 张丹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2-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02
摘要415)      PDF (1351KB)(354)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脂质运载蛋白2(LCN2)在银屑病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及检测新炎症因子C10orf99下调对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中LCN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咪喹莫特乳膏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明确LCN2在该模型中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HaCaT(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使用IL-1α、IL-17、IL-22、TNFα及OSM联合干预以构建银屑病细胞模型,明确LCN2在该银屑病模型中的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转染方式敲低HaCaT中C10orf99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10orf99下调后银屑病HaCaT中LCN2的表达水平。结果:LCN2高表达于银屑病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中。此外,C10orf99敲低下调了银屑病细胞模型中LCN2的表达量。结论:C10orf99可以通过调控LCN2的表达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低流行状态下麻风防治策略研究  ——基于山东省皮肤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的麻风症状监测
吴晓晓, 槐鹏程, 叶星, 朱佳明, 刘艺君, 赵伟, 初同胜, 刘殿昌, 刘健,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03
摘要633)      PDF (525KB)(351)    收藏
目的:麻风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诊断延迟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同时也会引起残疾、毁容等不可逆转的危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阻断传播、消除危害的主要措施。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麻风进入低流行状态,传统的主动发现麻风患者的方式—人群普查、密切接触者筛查和依靠各级专病防治机构—省市县(区)皮肤病防治所的垂直管理体系因成本效益比差而不再适应新时代麻风防治的需求,亟需探讨新的防治策略。方法:探讨以综合医院皮肤科和专病防治机构为单位组成的水平和垂直系统相结合的疑难皮肤病转诊系统—全省皮肤病专科联盟为依托的麻风早发现策略,把麻风症状监测工作由过去的专病防治机构承担转变为综合医院皮肤科与专病防治机构共同承担,所有疑似病例均由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作出最终诊断。结果:项目实施4年来,共接受转诊病例3043例,其中确诊麻风39例,诊断延迟期和二级畸残比分别下降66.23个月和38.08%,且二级畸残比较项目实施前下降25.61%。结论:基于综合医院皮肤科和专病防治机构相结合的症状监测方案的实施是新时代早发现麻风患者的有效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以双手皮疹为首发表现的抗MDA5抗体阳性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一例
韦芳菲, 廖键侥, 黄志坚, 杜昱, 米存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84-386.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84
摘要483)      PDF (1230KB)(350)    收藏

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无肌病皮肌炎患者,容易被延误诊治。本文报道155岁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双手冻疮样皮疹,肌电图示神经肌肉未见异常,特发性炎性肌病抗体谱16项:MDA5++),PM-Scl7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生物制剂治疗化脓性汗腺炎的研究进展
毛蒙蒙, 柏冰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56-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56
摘要798)      PDF (364KB)(340)    收藏
化脓性汗腺炎(H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为新疗法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多项研究已表明针对参与疾病发展的特定细胞因子的靶向生物制剂对HS的治疗有效。本文就抗IL-17、TNF、IL-1、IL-12/IL-23单克隆抗体、JAK/STAT通路抑制剂、补体C5a抑制剂以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HS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以脂溢性皮炎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一例
孙瑾鹏, 林策, 王延龙, 李福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7): 460-462.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7460
摘要586)      PDF (891KB)(338)    收藏
患者,男,57岁。头面部、颈部、前胸及双下肢可见红斑、鳞屑伴瘙痒1年,加重10余天。真菌镜检马拉色菌阳性,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初筛及确证实验均为阳性。诊断:1.艾滋病;2.脂溢性皮炎。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外用卢立康唑软膏治疗,同时患者转至吉林省疾控中心治疗艾滋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颈部皮肤软骨瘤一例
曾贞, 起珏, 赵月婷, 耿雯瑾, 刘彤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47-4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47
摘要619)      PDF (1406KB)(334)    收藏
患者,女,18岁。颈部肤色结节10余年。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一境界清楚的被纤维包膜包围的团块,主要由成熟透明软骨细胞组成。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诊断为皮肤软骨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一例
胡紫馨, 董慧静, 李承旭, 俞仪萱, 薛崇祥, 李嘉, 鲁星妤, 翟烨, 崔慧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31-3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31
摘要377)      PDF (1507KB)(334)    收藏
本文报道1例经13程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肺腺癌的37岁男性患者,使用伏美替尼1个月后出现Stevens-Johnson综合征 (SJS),自行服用安罗替尼1天后加重,诊断为SJS,CTCAE分级3级,经激素冲击治疗后1个月内恢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多激酶抑制剂均可以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导致SJS/TEN,其中免疫治疗导致的SJS/TEN病情重、死亡率高,免疫治疗后使用靶向药物会提高严重皮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免疫治疗后引入靶向治疗,脱敏可能是必要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单株毛囊移植联合光疗治疗白癜风白发疗效评价
陈晓荣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26-2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26
摘要653)      PDF (1010KB)(332)    收藏
目的:评价单株毛囊移植(FUE)联合光疗治疗顽固性白癜风伴毛发变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稳定期伴毛发变白的白癜风患者,将单株毛囊移植于白癜风皮损区域内, 血痂脱落后,皮损区给予308准分子激光照射,初始剂量50 mJ,1周照射2~3次,3个月一个疗程。结果:入选患者20例, 共25处白斑,治疗3个月后,19处出现移植毛囊周围的色素恢复,其中痊愈2处,显效17处;24处皮损出现黑色毛发生长。结论:单株毛囊移植(FUE)联合光疗治疗顽固性白癜风可有效改善顽固性白癜风伴毛发变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皮肤分枝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林秀球, 欧敏, 颜韵灵, 肖伟菊, 王晓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60-6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60
摘要717)      PDF (439KB)(330)    收藏
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是一类复杂的皮肤疾病,临床和病理无特异表现,易漏诊误诊。临床上大致分为3类,皮肤结核、麻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皮肤病。本文就各类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的皮肤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王宁, 黄英剑, 段琪琪, 宋刘梅, 杨鹏举, 王声榜, 张秀, 拓惠惠, 杨雅杰, 郑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39-4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39
摘要648)      PDF (2048KB)(329)    收藏
为总结单纯性汗腺棘皮瘤(hidroacanthoma simplex,H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诊治的5例HS患者及CNKI中检索文献报道的16例HS患者资料。结果示21例患者平均年龄61.1岁(36~86岁),其中男8例,女13例,病程5个月至50年,皮损主要见于躯干、下肢(17/21),也可见于上肢(4/21),皮损表现为斑块,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内境界清楚的肿瘤细胞团块,肿瘤细胞呈立方形或卵圆形,部分细胞胞质内含有糖原,呈透明状,局部可见导管分化,真皮内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MA阳性,CEA在导管分化处阳性。16例患者行手术切除,随访无复发及恶变,5例患者具体治疗方式不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阴囊多发性表皮囊肿一例
王晶, 常建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9): 593-59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9593
摘要413)      PDF (937KB)(327)    收藏
患者,男,19岁。半年前阴囊无明显诱因出现数个丘疹、结节,不断增多、增大。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 真皮内可见数个大小不一的囊肿,囊壁由内向外分别为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与表皮结构相似,囊内充满角质样物质。诊断:阴囊多发性表皮囊肿。嘱患者泌尿外科就诊手术切除皮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激光治疗脱发的研究进展
柴小伟, 陆正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128-13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128
摘要683)      PDF (377KB)(326)    收藏
激光不仅可以单独治疗脱发,而且能够通过激光辅助给药增强局部抗脱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从低能量激光、点阵激光、准分子激光以及激光辅助给药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脱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136例儿童斑秃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李珮珊, 李军, 陈谨萍, 陈飚, 李海翩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49-15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49
摘要574)      PDF (1858KB)(326)    收藏
目的:了解影响斑秃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皮肤科收治的136例儿童斑秃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家族史,首次出现斑秃的年龄,脱发严重程度评分以及实验室结果。结果:136例患儿平均首次发病年龄为(4.66±3.12)岁,85例(62.5%)首次出现斑秃的年龄小于6岁。136例患儿中75例为轻症斑秃,平均发病年龄(4.76±2.02)岁,61例为重症斑秃,平均发病年龄(2.81±2.42)岁。26例(19.12%)患儿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53例(39%)患有过敏性疾病及9例(6.62%)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16例(11.76%)有斑秃家族史,27例(20.59%)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结论:儿童斑秃可能与遗传、精神心理、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阿达木单抗治疗坏疽性脓皮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臧箫, 李洪达, 刘永霞, 卢宪梅, 杨青, 王伟伟, 吴卫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15-1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15
摘要435)      PDF (1038KB)(325)    收藏
报道阿达木单抗成功治疗一例坏疽性脓皮病,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男,53岁。左股内侧红斑、丘疹6个月,溃疡3个月。组织病理示:符合坏疽性脓皮病。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沙利度胺片治疗3天,仍有新发红斑、丘疹,于第3天、第10天分别给予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80 mg、40 mg,后每2周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40 mg,注射第4剂阿达木单抗时溃疡已愈合。半年后随访,皮损未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199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思远, 李璟蓉, 李群, 白靖竹, 佘浠宁, 莫友, 吴江, 方锐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18-2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18
摘要397)      PDF (337KB)(324)    收藏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病相关因素,为临床PHN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8月至2020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9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皮疹消失后1个月是否有神经痛,分为PHN组57例和非PHN组14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时间、临床分型、急性期疼痛程度、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发病时间、临床分型、急性期疼痛程度以及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发病部位、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红蛋白水平<120 g/L,年龄≥70岁、发病时间≥7天、临床分型为大疱型、急性期重度疼痛均为PH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低白蛋白水平及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不是PH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70岁、发病时间≥7天、急性重度疼痛程度、临床分型为大疱型、血红蛋白水平<120 g/L是PHN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24MHz高频超声对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皮肤厚度的检测
许人超, 张莉娜, 吕红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41-145.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41
摘要631)      PDF (1487KB)(324)    收藏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健康成人全身多个部位皮肤表皮及真皮厚度。方法:招募80名健康成人,采用频率24MHz高频超声检测前额、颧部、面颊、下颌、颈部、前臂和腹部7个部位表皮及真皮厚度。结果:检测的7个部位中表皮最厚的部位为前臂[(0.2061±0.02862)mm],真皮最厚的部位为腹部[(1.5819±0.31710)mm],颈部的表皮[(0.1764±0.02812)mm]和真皮[(0.9616±0.18852)mm]最薄(P<0.05);男性所有检测部位表皮、真皮厚度显著大于女性(P<0.05);无论男性还是女性,<40岁组的前额、颧部和面颊的真皮厚度显著大于≥40岁组(P<0.05);BMI<24组的腹部表皮、颧部真皮、颈部真皮厚度显著小于BMI≥24组(P<0.05)。结论: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的表皮、真皮厚度有差异;男性皮肤表皮、真皮厚度均大于女性;面部真皮厚度与年龄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预测双波长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效果的无创模型研究
刘杰雄, 黄煜坤, 刘璐, 熊霞, 邓永琼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29-3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29
摘要593)      PDF (675KB)(323)    收藏
目的:建立一种预测脉冲双波长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效果的无创数学模型。方法:收集采用双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的91例面颈部鲜红斑痣患者资料,将其分为建模组(59例)及验证组(32例)。在建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PWS治疗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数学模型PWS index;最后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等评价该模型的疗效预测能力。结果:经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发现皮肤镜表现分型、B超皮肤厚度是预测染料激光治疗面颈部鲜红斑痣治疗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数学模型PWS index=-5.899+[-1.846(皮肤镜表现1型)/2.017(皮肤镜表现2型)]+6.808*B超厚度。PWS index预测建模组及验证组鲜红斑痣治疗效果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95% CI:0.895,1.01)、0.902(95% CI:0.785, 0.102)。结论:皮肤镜表现、B超皮肤厚度是预测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二者建立的数学模型PWS index在建模组及验证组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预测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