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A酸类药物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张民阔, 宋智敏,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53-6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53
摘要780)      PDF (449KB)(1367)    收藏
维A酸类药物是一类维生素A衍生物,目前可分为四代,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及分化、调节免疫、抗炎、减少皮脂腺分泌、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皮脂腺疾病、银屑病、角化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及皮肤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维A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皮肤黏膜、生殖系统、骨骼与肌肉、肝功能、血脂的影响及皮肤刺激反应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男男性伴同患猴痘合并HIV阳性及梅毒二例
孙亚琦, 孙远航, 王猛, 李紫阁, 王淑芬, 暴芳芳,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09-6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09
摘要724)      PDF (1201KB)(971)    收藏
本文报道两例猴痘,系男男性伴关系,均伴HIV感染。两例患者均出现典型皮损、高热、发病前均有男男无保护性行为史,猴痘病毒qPCR(+)。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51例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张朝霞, 庞静, 张雪青, 刘建新, 冉德琳, 王广进, 杜东红, 潘付堂, 田洪青,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599-60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599
摘要602)      PDF (397KB)(713)    收藏
目的:检测分析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致敏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资料。结果:51例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总体阳性率为96%。阳性率高的过敏源依次为:硫酸镍(47.1%)、氯化钴(35.3%)、甲基异噻唑啉酮(27.5%)、纺织染料混合物(19.6%)、没食子酸辛酯(19.6%)、松香(13.7%)、对苯二胺(13.7%)、硫柳汞(13.7%)、叔丁基氢醌(13.7%)、棓酸十二烷酯(13.7%)。46例患者完成光敏实验和光斑贴检查,14例存在光敏感(30.43%);其中UVA敏感7例(15.22%),UVB敏感8例(17.39%)。光斑贴阳性率19.6%,常见致敏原依次为:依托酚那酯(6.5%)、癸基葡糖苷(6.5%)、甲酚曲唑三硅氧烷(4.3%)。结论:防腐剂、香料、重金属、乳化剂、抗氧化剂、表面活化剂等原料均可能引起面部接触致敏。面部化妆品皮炎患者还可能存在光敏反应和光变态反应。全面的斑贴试验有助于更好的帮助患者查找致敏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面部结节性二期梅毒疹一例
周星雨, 冯叶, 梁愉笳, 李亚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1): 810-8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1810
摘要373)      PDF (1541KB)(651)    收藏
患者,男,20岁。头面部红色结节1个月。皮肤科检查:鼻周、口周淡红色结节,大小不一,部分结节有融合,表面呈疣状增生并覆盖黄色脓痂。实验室检查:TPPA阳性、RPR阳性(滴度1∶8)。组织病理检查:角质层及表皮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移入,真皮内间质及血管周围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伴散在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为二期梅毒疹。经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抗痤疮药物模型研究进展
李雪, 丁鑫, 汪奇, 谭宁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45-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45
摘要471)      PDF (475KB)(632)    收藏
痤疮发病机制复杂,其药理研究模型主要分为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且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采用的药理模型也不相同。本文针对目前痤疮研究现状,综述了药理模型及其应用进展,以利于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模型,为治疗痤疮药物和化妆品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
刘玮, 曾志良, 马玲, 曹永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10-3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10
摘要901)      PDF (332KB)(632)    收藏
目的:分析抗着丝点抗体 (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CA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抗核抗体谱、免疫学指标、临床表现等。结果:共分析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3例,ACA阴性患者31例。 ACA阳性组平均年龄(59.85±11.79)岁高于ACA阴性组(49.06±16.60)岁(P<0.05);ACA阳性组高滴度(≥1∶1000)、抗CENP-B抗体、抗AMA-M2抗体阳性占比分别为98.11%、94.34%和22.64%,高于ACA阴性组的77.42%、6.45%和6.45%(Ps<0.05);ACA阳性组血清IgG水平(11.22±5.36)g/L低于ACA阴性组(P<0.05);ACA阳性患者雷诺现象(43.40%)、心血管受累(33.96%)发生率高于ACA阴性组(P<0.05)。结论:ACA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晚、ACA检出滴度高,易出现雷诺现象、心血管受累,抗AMA-M2、CENP-B抗体检出率高、血清IgG降低的特征,AC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致病机制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内源性皮肤衰老研究新进展
徐晓庆, 程晖, 杨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34-3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34
摘要907)      PDF (375KB)(581)    收藏
皮肤衰老主要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衰老。外源性衰老主要为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皮肤老化。内源性衰老主要是随年龄增长导致的自然老化,其相关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基因、线粒体、端粒、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几年皮肤内源性衰老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Clascoterone对SZ95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叶枫, 莫小辉, 胡婷婷, 李昕, 魏子妤, 李嘉祺, 陈广洁, Christos C. Zouboulis, 鞠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349-3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349
摘要963)      PDF (1991KB)(577)    收藏
目的:明确clascoterone对雄激素作用下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其抗痤疮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Z95人皮脂腺细胞,分为双氢睾酮(DHT)组、clascoterone组,clascoterone+DHT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尼罗红染色检测细胞内中性脂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蛋白,RT-qPCR检测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结果:与DHT组相比,clascoterone和DHT共培养24h后细胞数量出现显著下降(P<0.01);在亚油酸(LA)作用下,clascoterone+DHT组细胞内中性脂质低于DHT组(P<0.0001);此外,clascoterone+DHT组PPARγ、PLIN2、FASN、SCD1等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IL-8及相应蛋白水平低于DHT组(均P<0.05)。结论:clascoterone体外对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和炎症因子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抗痤疮治疗机制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痤疮的抗雄激素治疗进展
冯睿, 蒋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83-4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83
摘要1064)      PDF (401KB)(564)    收藏
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雄激素在痤疮发病中起到了关键的始动作用,临床上已经使用Clascoterone及口服避孕药等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痤疮,其他抗雄激素药物如ASC-J9霜、醋酸环丙孕酮洗剂、酮康唑霜剂、螺内酯、氟他胺等均显示出一定疗效,但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本文对上述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痤疮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552例男性HP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
肖海璐, 卢彬, 刘利华, 谭兴友, 牛李莉, 鲁楠, 姚树兰, 刘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34-43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34
摘要769)      PDF (878KB)(556)    收藏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在男性感染者中的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HPV基因分型检测阳性的男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分析552例男性HPV感染者,其中HPV6、11、16和51是最常见的感染亚型,占比分别为35.51%、23.73%、16.49%、10.14%。HPV高危亚型占63.95%(单纯高危型感染占比+高低危混合型感染占比)。单一感染占比为56.88%,多重感染(含二重感染)占比为43.12%。与临床联系方面,552例男性HPV感染者中,335例(60.69%)表现为尖锐湿疣,以HPV6、11型感染为主;鲍温样丘疹病7例,以HPV16型感染为主;210例(38.04%)为HPV亚临床感染者,以HPV16、52、58、51型感染为主。结论:本研究中,HPV6、11、16和51是最常见HPV感染亚型,高危HPV感染和单一感染占比高。亚临床感染占比较高,且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值得临床警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杨梦瑶, 耿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46-4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46
摘要347)      PDF (385KB)(548)    收藏
斑秃是一种以非瘢痕性脱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具体病因未明,可能与环境、遗传、免疫等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生长期毛囊“免疫豁免的丧失”在斑秃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斑秃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共同免疫学特性相继被发现,多种新型生物制剂也逐渐被尝试应用于重度斑秃及传统方法疗效不佳者。本文对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消除麻风危害 促进人类健康 以协会为纽带,攻坚克难,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发言节选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01
摘要417)      PDF (242KB)(51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在早期发现麻风病例中的作用
龙恒, 尹丽娇, 张春雨, 余秀峰, 沈连发, 苏友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89-9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089
摘要242)      PDF (495KB)(495)    收藏
目的:评价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在文山州早期发现麻风病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文山州2011-2016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体检资料,比较2011-2015年与2016-2020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病例人口学特征及2级畸残比、平均延迟期和发现方式等流行病学指标。结果: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病例分别为124例和81例,2级畸残比分别为14.52%和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延迟期分别为16.23±3.45和10.77±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4岁少年儿童占比分别为16.13%和9.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菌型占比分别为51.61%和6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体检促进了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降低了2级畸残比,缩短了诊断延迟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甲沟重建联合甲内卷矫正术治疗重度嵌甲型甲沟炎48例
张明海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99-10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099
摘要770)      PDF (1581KB)(494)    收藏
目的:评价甲沟重建联合甲内卷矫正术治疗嵌甲型甲沟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重度嵌甲型甲沟炎患者48例,均采用甲沟重建联合甲内卷矫正术治疗。手术要点:①楔形切除增生的肉芽组织缩小甲襞,通过新的缝合方法使甲襞侧组织与甲床同一水平,构建正常甲沟;② 橡胶片固定在甲缘下以钝化甲边缘;③ 用橡皮筋牵拉甲缘下橡胶片以抬高甲侧缘以纠正甲内卷畸形。结果:48例患者(81个拇趾)全部治愈,甲形态正常且美观,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甲沟重建联合甲内卷矫正术疗效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一例
胡紫馨, 董慧静, 李承旭, 俞仪萱, 薛崇祥, 李嘉, 鲁星妤, 翟烨, 崔慧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31-3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31
摘要430)      PDF (1507KB)(492)    收藏
本文报道1例经13程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肺腺癌的37岁男性患者,使用伏美替尼1个月后出现Stevens-Johnson综合征 (SJS),自行服用安罗替尼1天后加重,诊断为SJS,CTCAE分级3级,经激素冲击治疗后1个月内恢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多激酶抑制剂均可以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导致SJS/TEN,其中免疫治疗导致的SJS/TEN病情重、死亡率高,免疫治疗后使用靶向药物会提高严重皮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免疫治疗后引入靶向治疗,脱敏可能是必要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雄激素性秃发的Meta分析
宋黎, 唐懿, 刘彦麟, 杨思雨, 陆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57-5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57
摘要200)      PDF (2909KB)(489)    收藏
近年来, A型肉毒毒素逐渐应用于头痛性脱发、放射性脱发、斑秃及AGA,但有学者认为其疗效及安全性亟待评估。本文对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雄激素秃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从建库至2022年9月的关于A型肉毒毒素治疗雄激素脱发的临床试验,手工检索补全资料。经2名研究人员筛选出纳入的研究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最后对纳入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不能Meta分析的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临床试验,414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增加毛发密度,可改善患者瘙痒、油腻、头皮屑等主观症状,与常规治疗联用时效果更优(均P<0.05),局部疼痛是主要的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先天自愈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王娜, 吴梅, 周桂芝, 杨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37-3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37
摘要694)      PDF (1818KB)(487)    收藏
患儿,女,1个月。头面部红色丘疹、结痂,逐渐增多1个月。皮肤科查体: 头皮、额头、躯干、四肢散在黄豆至豌豆大红褐色至黄褐色丘疹、丘疱疹、结痂,部分皮疹少量鳞屑,不易刮除。皮损组织病理示: 表皮细胞间水肿,单一核细胞移入,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中层较多单一核细胞浸润,细胞核大、胞浆丰富。DIF:表皮细胞间及基底膜带IgG、C3、IgM、IgA阴性。免疫组化:CD1a、S100、CD68弱阳性,Langerin+。未予治疗,随访1个月皮疹基本消退,无新发皮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巴瑞替尼治疗进展期白癜风疗效分析
李子航, 王睿, 张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102-10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102
摘要898)      PDF (349KB)(472)    收藏
目的:评价巴瑞替尼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因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拒绝使用糖皮质激素而接受巴瑞替尼治疗的病例,在第3、6个月评价其疗效。结果:共收集患者8例,经过3、6个月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35.3%、55.9%,总有效率分别为67.6%、73.5%。治疗6个月的患者,肢端的疗效低于躯干(总有效率χ2=7.369,P<0.01)和四肢(总有效率χ2=4.554,P<0.05)的疗效。结论:巴瑞替尼治疗进展期白癜风安全有效,其疗效受治疗时间、皮损部位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肥大细胞及其稳定剂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李敏, 陶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51-4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51
摘要262)      PDF (411KB)(472)    收藏
肥大细胞是人体天然免疫细胞,广泛参与人体多种炎症性疾病,现有研究提示其在玫瑰痤疮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肥大细胞稳定剂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已被证实可用于治疗玫瑰痤疮。本文将肥大细胞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肥大细胞稳定剂治疗玫瑰痤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以及探索更多临床治疗方案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光动力在鲜红斑痣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夏林欢, 刘莲, 杨李桦, 蒋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419-42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419
摘要728)      PDF (386KB)(467)    收藏
鲜红斑痣(PWS)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性疾病,光动力在治疗PWS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对大面积、紫红型及治疗抵抗型PWS起到了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治疗后可出现疼痛、肿胀、渗出、结痂等不良反应。本文将综述并探讨现有光动力疗法在PWS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及优缺点,为PWS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匍行性回状红斑一例
张晋松, 卢凤艳, 刘博, 马梦泽, 乔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2): 891-89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2891
摘要371)      PDF (1681KB)(463)    收藏
患者,女,47岁。全身环状红斑伴下肢疼痛4天。皮肤科查体:四肢及躯干皮肤见泛发环状、回状红斑,环状边缘隆起,压之不褪色,局部见环状色素沉着。皮肤组织病理示:网蓝状角化,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附属器周围见大量红细胞外溢,中等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尘,部分血管壁可见血管纤维素样坏死。诊断:匍行性回状红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桑旭, 王真真, 李文超,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44-3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44
摘要219)      PDF (836KB)(460)    收藏
目的:评估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以期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从银屑病患者角度,根据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构建Markov模型,分析银屑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运用各种生物制剂所产生的医疗成本以及累积健康效果。成本及健康效用值参数来自已发表的文献以及各公开统计数据。结果指标主要包括累积医疗成本、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以及概率敏感性分析(PSA)验证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在一年的治疗时间下,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比司库奇尤单抗组提供了额外的0.04 QALYs,总费用节约了21099.91元;依奇珠单抗相比于阿达木单抗在减少医疗费用18977.40元的情况下增加额外0.46 QALYs,具有绝对的成本-效果优势;古赛奇尤单抗比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分别多提供0.09 QALYs和0.59 QALYs,但其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远大于三倍的人均GDP的阈值,因此古赛奇尤单抗相比于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不具备成本-效果优势。基于当前我国的各项卫生服务费用,各生物制剂之间的成本-效果优势关系表现为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IL-23抑制剂。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IL-17A抑制剂相比于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相比于司库奇尤单抗更加具有经济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C10orf99下调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LCN2表达的影响
陈彩凤, 陈黎, 张丹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2-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02
摘要489)      PDF (1351KB)(458)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脂质运载蛋白2(LCN2)在银屑病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及检测新炎症因子C10orf99下调对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中LCN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咪喹莫特乳膏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明确LCN2在该模型中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HaCaT(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使用IL-1α、IL-17、IL-22、TNFα及OSM联合干预以构建银屑病细胞模型,明确LCN2在该银屑病模型中的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转染方式敲低HaCaT中C10orf99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10orf99下调后银屑病HaCaT中LCN2的表达水平。结果:LCN2高表达于银屑病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中。此外,C10orf99敲低下调了银屑病细胞模型中LCN2的表达量。结论:C10orf99可以通过调控LCN2的表达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内质网驻留蛋白UNC93B1及TLR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及治疗进展
黄亮梅, 史建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51-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51
摘要415)      PDF (408KB)(458)    收藏
多通道跨膜蛋白UNC93B1是一种内质网驻留蛋白,能将TLR3、TLR7、TLR8、TLR9和TLR13从内质网运输到它们的最终细胞位置,它们识别核酸并定位于内体。UNC93B1中的错义突变破坏了内体中TLR水平的平衡,可导致自身免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影响皮肤、心脏及肾脏等多脏器,导致严重的器官并发症甚至死亡。本文对胞内UNC93B1与TLR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作用及相关治疗进行综述,可能为SLE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大光斑低能量1064 nm Q开关Nd:YAG激光在皮肤科的拓展应用
陈伟权, 祝瑶, 张锐柠, 韦汝静, 蔡川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65-7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65
摘要504)      PDF (468KB)(458)    收藏
光斑低能量1064 nm Q开关Nd:YAG激光具有红外波长、短脉宽、大光斑、低能量等特点。近年研究发现该激光除治疗色素性疾病,还可引起皮肤一系列非热损伤的生物学事件,即光生物调节作用。本文就大光斑低能量1064 nmQ开关Nd:YAG激光在皮肤科的拓展应用进行综述,为该激光更灵活地用于治疗多种色素性疾病、皮肤老化、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痤疮、病理性瘢痕及其他皮肤疾病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玫瑰痤疮治疗研究新进展
孟潇琦, 刘亭微,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50-45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50
摘要316)      PDF (467KB)(450)    收藏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随着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出现并使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近五年内玫瑰痤疮治疗新方法,包括抗微生物类药物、抗疟药、ROS抑制剂、JAK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射频治疗、 577 nm近黄光激光、ALA-PDT、超声治疗等光电疗法,肉毒素及血小板注射治疗及膳食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组织常驻记忆性T细胞与银屑病复发的研究进展
张颖, 郭金竹, 张春雷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93-49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93
摘要966)      PDF (411KB)(449)    收藏
银屑病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经常在原皮损消退的部位复发。组织常驻记忆T细胞(tissue resident memory T cells, TRM)能够长期驻留在皮肤中。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TRM是银屑病复发的重要原因,有效地抑制TRM可能是控制银屑病复发的关键。但TRM细胞具有抗损伤和抗凋亡特征,给控制复发带来困难。本文就皮肤TRM的产生、驻留以及TRM与银屑病复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长岛型掌跖角化症的研究进展
王昕怡, 李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46-6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46
摘要1208)      PDF (351KB)(449)    收藏
长岛型掌跖角化病(Nagashima-type palmoplantar keratosis,NPPK)是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掌跖角化病,2013年Kubo等学者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其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7(SERPINB7)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目前发现 15 种不同的致病性突变。NPPK的典型临床特征表现为超出掌跖皮肤掌缘的角化过度。NPPK远期预后良好,暂无标准化治疗方案,目前研究发现庆大霉素可以有效缓解NPPK患者皮肤角化过度和异味,然而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去验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坏疽性脓皮病诊疗研究进展
冯尘尘, 杨转花, 李高洁, 李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414-41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414
摘要606)      PDF (417KB)(444)    收藏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罕见的嗜中性粒细胞皮病,由触发炎症级联后的异常中性粒细胞聚集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无菌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全身性炎症。最新研究表明药物会引起坏疽性脓皮病,但是相关报道较少,临床工作者对其认识不足。临床中PG易被误诊为难愈合性溃疡而进行清创术治疗,导致病变区扩散恶化,因此正确诊断PG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本文就PG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PRP在脱发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熙,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301-30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301
摘要216)      PDF (422KB)(435)    收藏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作为第一代自体血制取的生长因子,不断有研究者将PRP应用于脱发类疾病的治疗,成为治疗脱发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年来PRP在治疗脱发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植物提取物防治雄激素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朱立坚, 李海龙, 张婷, 傅杭杰, 翁志伟, 丁滨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2): 901-90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2901
摘要508)      PDF (912KB)(434)    收藏
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是临床常见的脱发性疾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米诺地尔联合非那雄胺使用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一定副作用。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植物提取物对AGA有防治作用。本文综述了多种植物提取物防治AGA的相关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降低雄激素敏感性、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毛囊生长调控、抗炎和抗氧化等,为研究和应用植物提取物防治AGA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我国近十年压力性损伤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
刘宏锦, 位珍珍, 施永勤, 张弘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29-33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29
摘要426)      PDF (516KB)(43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玫瑰痤疮与胃肠道系统相关性研究进展
刘大源, 马良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4): 293-296.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4293
摘要271)      PDF (373KB)(430)    收藏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多种共病有关,以胃肠道共病最为常见。本文将对玫瑰痤疮与胃肠道系统相关性及可能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综述,并阐述了肠-皮肤轴的机制,为玫瑰痤疮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氨甲环酸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张晓丽, 葛一平, 杨荷丹, 杨寅, 李新宇,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87-39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87
摘要465)      PDF (376KB)(423)    收藏
近年来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日益增加,该药以低剂量口服为主,安全性较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月经不规则。但长期系统应用氨甲环酸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害、视力缺陷等。因此,长期服用氨甲环酸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争取及时发现并尽快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水光针注射美容致面部异物肉芽肿一例
乔桂芝, 史克实, 景鸣, 潘付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2): 886-8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2886
摘要794)      PDF (698KB)(420)    收藏
患者,女,27岁。面部起丘疹伴痒1个月。4个月前在当地美容院给予水光针注射。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诊断为面部异物肉芽肿。给予皮损内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JAK抑制剂治疗儿童斑秃的研究进展
张兰, 史冬梅, 王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138-14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138
摘要390)      PDF (367KB)(419)    收藏
斑秃(AA)是一种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儿童斑秃预后不佳、病情易反复,可严重影响患者及家长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在斑秃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多篇病例报告和小型临床试验报道JAK抑制剂治疗儿童斑秃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因此JAK抑制剂对于儿童中重度斑秃的治疗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TRP通道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洪安澜,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129-13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129
摘要402)      PDF (411KB)(409)    收藏
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是一类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家族,在皮肤感觉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中广泛表达,能被多种刺激激活,参与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本文重点对TRP通道的不同亚型在玫瑰痤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接触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提示TRP通道有望成为炎症性皮肤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研究进展
宋平平,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1): 837-84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1837
摘要352)      PDF (409KB)(401)    收藏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是一种以基底膜带存在连续性IgA抗体沉积为特点的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可能与遗传、药物、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有关。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常规病理和免疫荧光。该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口服氨苯砜,近年来也有生物制剂治疗该病的报道。本文从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线状IgA大疱性皮病进行总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阿达木单抗治疗坏疽性脓皮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臧箫, 李洪达, 刘永霞, 卢宪梅, 杨青, 王伟伟, 吴卫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15-1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15
摘要502)      PDF (1038KB)(401)    收藏
报道阿达木单抗成功治疗一例坏疽性脓皮病,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男,53岁。左股内侧红斑、丘疹6个月,溃疡3个月。组织病理示:符合坏疽性脓皮病。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沙利度胺片治疗3天,仍有新发红斑、丘疹,于第3天、第10天分别给予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80 mg、40 mg,后每2周皮下注射阿达木单抗40 mg,注射第4剂阿达木单抗时溃疡已愈合。半年后随访,皮损未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带状疱疹后假性腹壁疝二例并文献复习
张付贺, 范晴, 顾惠箐, 沈凤, 黄蓉, 王时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0): 690-69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0690
摘要429)      PDF (1593KB)(394)    收藏
带状疱疹后假性腹壁疝是带状疱疹发生的一种罕见的与腹壁疝相似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所引起的腹壁隆起性肿物实际上是病毒引起节段性腹肌瘫痪或无力的结果,大多数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本文报道2例带状疱疹后假性腹壁疝并对10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病例进行分析。共分析27例患者,平均年龄68.2岁,63.0%为男性,常受累的神经是T11(31.4%)。25例腹壁假疝发生在皮肤症状之后,平均时间为23天。行肌电图检查3例,异常2例; 影像学检查15例,其中异常5例。27例中,14例(51.9%)腹壁假疝完全自然康复,平均时间为3.4个月(范围1~8个月);3例(11.1%)部分恢复,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7例患者恢复时间不详,1例失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