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男男性伴同患猴痘合并HIV阳性及梅毒二例
孙亚琦, 孙远航, 王猛, 李紫阁, 王淑芬, 暴芳芳,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09-6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09
摘要724)      PDF (1201KB)(971)    收藏
本文报道两例猴痘,系男男性伴关系,均伴HIV感染。两例患者均出现典型皮损、高热、发病前均有男男无保护性行为史,猴痘病毒qPCR(+)。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杨梦瑶, 耿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46-4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46
摘要347)      PDF (385KB)(548)    收藏
斑秃是一种以非瘢痕性脱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具体病因未明,可能与环境、遗传、免疫等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生长期毛囊“免疫豁免的丧失”在斑秃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斑秃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共同免疫学特性相继被发现,多种新型生物制剂也逐渐被尝试应用于重度斑秃及传统方法疗效不佳者。本文对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雄激素性秃发的Meta分析
宋黎, 唐懿, 刘彦麟, 杨思雨, 陆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57-5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57
摘要200)      PDF (2909KB)(489)    收藏
近年来, A型肉毒毒素逐渐应用于头痛性脱发、放射性脱发、斑秃及AGA,但有学者认为其疗效及安全性亟待评估。本文对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雄激素秃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从建库至2022年9月的关于A型肉毒毒素治疗雄激素脱发的临床试验,手工检索补全资料。经2名研究人员筛选出纳入的研究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最后对纳入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不能Meta分析的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临床试验,414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增加毛发密度,可改善患者瘙痒、油腻、头皮屑等主观症状,与常规治疗联用时效果更优(均P<0.05),局部疼痛是主要的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肥大细胞及其稳定剂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李敏, 陶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51-4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51
摘要262)      PDF (411KB)(472)    收藏
肥大细胞是人体天然免疫细胞,广泛参与人体多种炎症性疾病,现有研究提示其在玫瑰痤疮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肥大细胞稳定剂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已被证实可用于治疗玫瑰痤疮。本文将肥大细胞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肥大细胞稳定剂治疗玫瑰痤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以及探索更多临床治疗方案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桑旭, 王真真, 李文超,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44-3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44
摘要219)      PDF (836KB)(460)    收藏
目的:评估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以期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从银屑病患者角度,根据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构建Markov模型,分析银屑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运用各种生物制剂所产生的医疗成本以及累积健康效果。成本及健康效用值参数来自已发表的文献以及各公开统计数据。结果指标主要包括累积医疗成本、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以及概率敏感性分析(PSA)验证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在一年的治疗时间下,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比司库奇尤单抗组提供了额外的0.04 QALYs,总费用节约了21099.91元;依奇珠单抗相比于阿达木单抗在减少医疗费用18977.40元的情况下增加额外0.46 QALYs,具有绝对的成本-效果优势;古赛奇尤单抗比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分别多提供0.09 QALYs和0.59 QALYs,但其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远大于三倍的人均GDP的阈值,因此古赛奇尤单抗相比于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不具备成本-效果优势。基于当前我国的各项卫生服务费用,各生物制剂之间的成本-效果优势关系表现为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IL-23抑制剂。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IL-17A抑制剂相比于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相比于司库奇尤单抗更加具有经济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玫瑰痤疮治疗研究新进展
孟潇琦, 刘亭微,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50-45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50
摘要316)      PDF (467KB)(450)    收藏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随着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出现并使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近五年内玫瑰痤疮治疗新方法,包括抗微生物类药物、抗疟药、ROS抑制剂、JAK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射频治疗、 577 nm近黄光激光、ALA-PDT、超声治疗等光电疗法,肉毒素及血小板注射治疗及膳食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PRP在脱发类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熙, 刘国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301-30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301
摘要216)      PDF (422KB)(435)    收藏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作为第一代自体血制取的生长因子,不断有研究者将PRP应用于脱发类疾病的治疗,成为治疗脱发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年来PRP在治疗脱发类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氨甲环酸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张晓丽, 葛一平, 杨荷丹, 杨寅, 李新宇,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87-39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87
摘要465)      PDF (376KB)(423)    收藏
近年来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日益增加,该药以低剂量口服为主,安全性较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月经不规则。但长期系统应用氨甲环酸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害、视力缺陷等。因此,长期服用氨甲环酸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争取及时发现并尽快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治疗进展
白璐, 张丽君, 朱才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44-74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44
摘要254)      PDF (420KB)(394)    收藏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引起的瘙痒难以忍受,目前对治疗的总体反应不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现系统使用度普利尤单抗、乌帕替尼、巴瑞替尼、阿布昔替尼,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加巴喷丁、二甲基亚砜溶液及火针疗法、点阵二氧化碳激光等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对PCA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银屑病瘙痒的神经免疫机制
字佳琦, 邓丹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43-54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43
摘要183)      PDF (693KB)(364)    收藏
瘙痒困扰着大多数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瘙痒是多种途径和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本篇重点探讨了关于银屑病瘙痒在神经、免疫方面的机制及相应的治疗进展,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治疗银屑病相关瘙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猴痘合并HIV感染一例
邢培业, 槐鹏程, 李紫阁, 林颖杰, 刘殿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07-30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07
摘要199)      PDF (508KB)(361)    收藏
患者,男,21岁。10天前有男男高危性接触史。4天前出现发热,3天前肛周出现脓疱、溃疡,伴瘙痒。皮肤科查体:肛周见多发溃疡面。HIV感染2年。实验室检查:溃疡面组织液检查MPXV-qPCR(+)。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白癜风系统及外用靶向免疫治疗进展
单娇, 孙勇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36-94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36
摘要276)      PDF (396KB)(359)    收藏
白癜风是色素细胞损伤致皮肤黏膜以白斑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易诊断难治疗。其治疗方法多为超适应症用药,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近年来,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及外用靶向免疫药物,包括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等对白癜风治疗有效,为白癜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对近年来白癜风系统及外用靶向免疫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为白癜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杨娈, 温禾,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38-54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38
摘要283)      PDF (407KB)(358)    收藏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病因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药物代谢酶缺乏、免疫反应异常及病毒再激活等因素相关。传统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病毒及血浆置换等。近年来随着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小分子靶向药及生物制剂也成功用于DIHS的治疗。本文就DIH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以冠状沟斑块为首发表现的猴痘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王天姿, 初同胜, 槐鹏程, 王猛, 暴芳芳, 刘永霞, 王川, 田洪青,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51-5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51
摘要273)      PDF (2368KB)(342)    收藏
患者,男,25岁,汉族。9天前患者龟头出现灰白色斑块,6天前出现咽痛、发热,2天前全身多部位出现散在红斑、丘疱疹、水疱。发病前4天有无保护男男性行为,曾被疑诊为梅毒、单纯疱疹。查体:咽后壁潮红,双侧颈部、右侧腹股沟各有一黄豆大的肿大淋巴结,有触痛。面部、颈部、躯干、上肢散在红斑,其上有米粒大水疱、丘疱疹或脓疱,冠状沟处多个灰白色环状隆起性斑块,表面少许黏性分泌物,质韧,触痛明显。冠状沟斑块组织病理示:表皮片状坏死,坏死周围表皮网状变性,见气球状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核尘,真皮浅中层血管坏死出血,浅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咽拭子、面部、上肢、背部水疱疱液、冠状沟斑块分泌物、血液等标本的猴痘病毒q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根据无保护男男性行为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和猴痘病毒qPCR检测结果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度普利尤单抗成功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
丁高中, 李姗姗, 孙澜, 魏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76-57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76
摘要394)      PDF (2334KB)(337)    收藏
目前国外有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报道,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文首报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患者首次注射剂量600 mg,1周后予以300 mg皮下注射,之后每2周皮下注射300 mg,患者治疗3周后,瘙痒明显缓解,7周后皮损基本消退。首剂治疗后第3天出现下肢丹毒,经抗感染治疗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表皮痣综合征伴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一例
蔡雷, 张璃, 陈彬, 邱伟, 张帆, 林孝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27-52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27
摘要120)      PDF (1736KB)(337)    收藏
表皮痣综合征伴发恶性肿瘤的报道少见,本文报道一例表皮痣综合征患者伴发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皮肤组织常驻记忆T细胞与炎症性皮肤病复发的研究进展
陈雪琴, 宋志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92-296.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92
摘要173)      PDF (380KB)(319)    收藏
组织常驻记忆T细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T, TRM)是一种新发现的记忆T细胞亚群。在皮肤感染(如HSV、白色念珠菌、利什曼原虫感染)及皮肤肿瘤性疾病(如黑素瘤和鳞状细胞癌)中,皮肤TRM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在部分自身炎性皮肤病中皮肤TRM细胞起致病作用。本文对皮肤TRM细胞与炎症性皮肤病复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特别是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固定性药疹、斑秃和额部纤维性脱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皮肤类器官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彭嘉怡, 王洪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49-75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49
摘要134)      PDF (375KB)(315)    收藏
皮肤类器官是由多能干细胞分化形成的与皮肤成分和功能相似的结构。研究表明皮肤类器官可应用于研究皮肤疾病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及皮肤损伤修复。本文就近年来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及其在皮肤疾病研究及再生医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阿布昔替尼治疗皮肤扁平苔藓二例并文献复习
崔寅玲, 徐凡力, 曹珊, 薛晓彤, 赵晴, 刘永霞,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12-415.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12
摘要138)      PDF (1397KB)(306)    收藏
皮肤扁平苔藓的传统治疗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阿维A等药物,常因其不良反应而使用受限。JAK抑制剂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影响INF-γ等细胞因子的功能,从而调节免疫。本文报道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治疗皮肤扁平苔藓2例,并回顾相关文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发生风湿性多肌痛一例
杨子靖, 潘萌, 赵肖庆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08-5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08
摘要404)      PDF (605KB)(301)    收藏
我们报道一例罕见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经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发生风湿性多肌痛的病例。患者,女,66岁,确诊为中重度AD,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第48周出现双肩关节疼痛、全身肌肉酸痛伴晨僵,持续4周以上。查体示双侧肩关节主动外展受限,双侧髋关节、膝关节主动屈曲及伸展轻度受限。辅助检查示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肌酸激酶正常,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蛋白抗体均阴性。综上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考虑与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有关。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口服,肌痛、皮疹和瘙痒均得到良好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头皮血管肉瘤一例
方梦, 冉德琳, 周桂芝, 刘永霞, 杨宝琦, 王广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29-4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29
摘要183)      PDF (934KB)(296)    收藏
患者,男,68岁。头皮部褐色结节8个月,扩散并破溃3个月。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不规则血管腔形成,有明显异型性的肥大内皮细胞,提示血管肉瘤。免疫组化示:CD31(+)、CD34(+)、D2-40(+)、HHV8(-)。临床诊断:头皮血管肉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以生殖器糜烂溃疡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并文献复习
董非凡, 刘永霞,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55-2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55
摘要87)      PDF (1031KB)(294)    收藏
大疱性类天疱疮为常见的表皮下自身免疫性疱病,多见于70岁以上老年人,靶抗原主要为定位于基底膜的BP180和BP230,以躯干及四肢屈侧常见,约10%~30%的患者出现黏膜病变,口腔黏膜最常受累。本文报道一例以生殖器糜烂溃疡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男,60岁,阴茎、龟头、冠状沟糜烂、溃疡4个月,胸部反复出现一米粒大小水疱1个月,尼氏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陈旧性水疱,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DIF):表皮基底膜C3阳性,线状沉积,IgG、IgM、IgA阴性。外周血抗BP180、230、Ⅶ型胶原抗体均阴性。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雷公藤及烟酰胺治疗,半月后生殖器糜烂、胸部水疱均愈合,2个半月后生殖器溃疡愈合。泼尼松逐渐减量,半年后停药,随访2年未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托法替布治疗掌跖脓疱病三例并文献复习
王天姿, 陆继良, 刘永霞,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397-40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397
摘要354)      PDF (1635KB)(284)    收藏
掌跖脓疱病的传统治疗包括口服阿维A、环孢菌素A及甲氨蝶呤等,常因不良反应而使用受限。JAK抑制剂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影响一系列细胞因子的功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在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报道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有效治疗掌跖脓疱病3例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基因与表型研究进展
孙喆, 吴哲, 姚志荣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840-84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840
摘要187)      PDF (416KB)(267)    收藏
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鱼鳞病(ARCI)和多种基因变异相关,这些基因的表达下降或功能缺失与ARCI患者表皮鳞屑增多、屏障功能受损和皮肤失水量增多相关。不同基因变异患者的临床表型不同,病情的轻重程度也有差异。本文就ARCI相关基因变异,结合其临床表型及病理,对ARCI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新冠疫苗接种后结节性类天疱疮一例
周芯宇, 李凡, 周兴丽, 李薇, 蒋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55-3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55
摘要353)      PDF (2582KB)(264)    收藏
患者,男,68岁。躯干及四肢丘疹、结节伴瘙痒8个月。发病前3天患者注射第一剂新冠疫苗,注射第二剂后症状加重。结合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等检查,诊断为结节性类天疱疮。给予雷公藤多苷、米诺环素、硫唑嘌呤及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治疗3个月,病情逐渐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全球猴痘流行状况及趋势
姜婷婷, 陈祥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35-5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35
摘要271)      PDF (342KB)(262)    收藏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既往主要在非洲地区传播和流行,但自2022年5月以来,猴痘在多个非传统流行国家及地区出现大规模流行和暴发,并出现人际传播。本文主要介绍本轮猴痘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以水疱大疱为首发症状的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并文献复习
孙琳, 笪美红, 董正邦, 王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6): 416-41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6416
摘要115)      PDF (1083KB)(252)    收藏
患者,女,18岁。全身红斑、水疱、糜烂1年。皮肤科检查:头颈、四肢散在浅表糜烂,躯干水肿性红斑上可见簇集性小水疱,多发浅表糜烂,双掌及手背摩擦部位多发红斑,口腔黏膜糜烂。抗核抗体(ANA)阳性,抗VII型胶原抗体阳性。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微角化过度,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浅层胶原及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局部成片状。直接免疫荧光示:真表皮交界处可见线状IgG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阴性。诊断: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以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为主要表现的干燥综合征一例
韩畅, 戴莉萍, 田红军, 陈新鹏, 肖剑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608-61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608
摘要173)      PDF (894KB)(251)    收藏
患者,女,44岁。反复全身斑疹10年,加重1个月。既往经糖皮质激素、中药、维生素等治疗未见好转。唇腺组织病理活检见5个淋巴聚集灶,结合抗核抗体等相关检查诊断为干燥综合征、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肾小管酸中毒I型可能,给予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外泌体circRNAs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罗辉清, 马娟, 付超, 乔锰, 辛琳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619-62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619
摘要153)      PDF (399KB)(250)    收藏
CircRNAs被证实在外泌体中富集并稳定表达,其参与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细胞间选择性地包装、分泌和转移,调节银屑病的许多特征,如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外泌体circRNAs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雄激素性脱发综合疗法疗效评价
刘婧, 陈军, 陈丽华, 肖燕标, 谭晓慧, 张国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5): 334-3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5334
摘要294)      PDF (1563KB)(249)    收藏
目的:评价综合疗法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1 mg非那雄胺片,每日一次;口服4 mg甲泼尼龙片,每日一次;口服100 mg盐酸多西环素片,每日一次;外用米诺地尔酊剂,每日两次。外用二硫化硒洗剂,每周两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月进行1次皮内注射,将得宝松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选择9号针头,于脱发区进行多点皮内注射。1个月为1疗程,共计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到76.67%,优于对照组50.00%,两组患者头皮瘙痒、油腻、脱发、鳞屑评分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综合治疗雄激素性脱发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新生儿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一例
王泽芯, 闫爱霞, 宋庆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30-53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30
摘要205)      PDF (1010KB)(248)    收藏
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组以皮肤表皮增生、角化过度、脱屑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新生儿期罕见疾病,本文报道一例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患儿,女,日龄1小时,出生时全身皮肤呈羊皮纸样,眼睑外翻,鼻梁塌陷,耳廓发育不全,口唇外翻。采集血样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ALOX12B c.1409C>T(p.A470V)及c.2073C>A(p.D691E)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经Sanger测序验证,两个变异分别来自其父亲和母亲。给予保温、保湿、油性软膏外涂、抗生素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结节性硬皮病一例
杜琳, 王婷婷, 王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603-60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603
摘要131)      PDF (1236KB)(245)    收藏
结节性硬皮病是系统性硬化症或局限性硬皮病的一种罕见特殊类型,易被误诊为瘢痕疙瘩。本文报道一例结节性硬皮病患者,患者表现为腰背部黄色斑片、斑块6年,曾被误诊为“瘢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蜡炬燃罄光明一生
——纪念恩师尤家骏教授125周年诞辰
田道正, 刘金耀, 刘玉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855-856.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855
摘要117)      PDF (294KB)(24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三种特应性疾病与斑秃发生风险的因果关系: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徐媛媛, 郭玲宏, 吴姝玮, 张婷, 张璐, 蒋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39-24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39
摘要160)      PDF (1799KB)(239)    收藏
目的:应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与斑秃发生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根据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数据集,提取与哮喘、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鼻炎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作为工具变量,使用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简单模型和加权模型评估三种特应性疾病与斑秃之间的因果关联。结果:选取64个、61个、3个分别与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相关的SNP作为工具变量,逆方差加权法证明哮喘、特应性皮炎是斑秃发生的危险因素(OR: 1.45;95% CI: 1.67~1.97; OR: 1.79;95% CI: 1.28~2.51);加权中位数和加权模型方法进一步支持因果关联的显著性。结论:哮喘、特应性皮炎与斑秃发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伴多发性骨髓瘤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一例
成春梅, 徐静, 马琼, 倪昌雯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0): 737-74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0737
摘要118)      PDF (2787KB)(239)    收藏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是一种罕见的单克隆浆细胞病,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容易误诊。本文报道一例以皮肤紫癜、甲受损、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伴多发性骨髓瘤的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的临床病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治疗掌跖脓疱病研究进展
杨雁南, 王俊慧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9): 669-67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9669
摘要217)      PDF (388KB)(233)    收藏
掌跖脓疱病(palmoplantar pustulosis, PPP)是一种局限于掌跖部位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作为新兴药物,目前已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及病例系列研究,本文就PPP相关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临床治疗和相关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银屑病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邓雅之, 康晓静, 丁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2): 139-14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2139
摘要115)      PDF (421KB)(227)    收藏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伴发恶性肿瘤风险升高,其恶性风险可能与银屑病的慢性炎症状态或者治疗方式有关,本文就银屑病和其治疗相关的肿瘤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以阴茎丘疹、斑块为表现的猴痘一例
李青青, 叶兴东, 高爱莉, 罗权, 田歆, 陈荃, 唐亚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4): 231-23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4231
摘要130)      PDF (1344KB)(226)    收藏
患者,男,37岁。阴茎肿物伴水肿2周余。皮肤科查体:阴茎背侧水肿,其上可见一钱币大小黄白色斑块,边界清晰,中央呈暗红色、稍凹陷,边缘散在粟粒大小黄白色丘疹,触之坚实,未见分泌物及水疱、脓疱。患者阴茎斑块处、手术切口处、咽拭子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猴痘。患者自我隔离2周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天疱疮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张莹, 牛旭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3): 221-22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3221
摘要112)      PDF (379KB)(224)    收藏
生物制剂作为近年来天疱疮治疗的研究热点,针对天疱疮发病机制中所涉及到的主要致病性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研究及应用,将实现精准的靶向治疗,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过度免疫抑制所带来的全身性危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天疱疮发病机制中的关键靶点所研发的靶向药物在天疱疮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更加精准的靶向疗法,旨在为天疱疮治疗带来新的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小汗腺汗孔癌三例
蒋佳红, 高丽娜, 顾安康, 张俊, 郭海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2): 121-124.   DOI: 10.12144/zgmfskin202402121
摘要142)      PDF (3537KB)(219)    收藏
小汗腺汗孔癌是一种起源于汗腺表皮内导管上皮的恶性皮肤附属器官肿瘤,临床罕见。本文报道3例小汗腺汗孔癌,结合临床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给予手术切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