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HIF-VEGF-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王美玲, 刘华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5): 332-336.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5332
摘要748)      PDF (405KB)(701)    收藏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血管的生成发育参与某些生理与病理的发生发展。其复杂过程包含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基因调控等。本文就缺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关系及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A酸类药物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张民阔, 宋智敏,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53-6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53
摘要597)      PDF (449KB)(543)    收藏
维A酸类药物是一类维生素A衍生物,目前可分为四代,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及分化、调节免疫、抗炎、减少皮脂腺分泌、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皮脂腺疾病、银屑病、角化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及皮肤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维A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皮肤黏膜、生殖系统、骨骼与肌肉、肝功能、血脂的影响及皮肤刺激反应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结核病的相关性
赵迪, 邓丹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8): 549-552.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8549
摘要447)      PDF (367KB)(484)    收藏
近期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结核病的发病风险较高。通过总结SLE的相关治疗药物、合并症等发现,其作用机制对TB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就SLE与TB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杨梦瑶, 耿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46-4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46
摘要135)      PDF (385KB)(287)    收藏
斑秃是一种以非瘢痕性脱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具体病因未明,可能与环境、遗传、免疫等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生长期毛囊“免疫豁免的丧失”在斑秃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斑秃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共同免疫学特性相继被发现,多种新型生物制剂也逐渐被尝试应用于重度斑秃及传统方法疗效不佳者。本文对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桑旭, 王真真, 李文超,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44-3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44
摘要102)      PDF (836KB)(280)    收藏
目的:评估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以期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从银屑病患者角度,根据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构建Markov模型,分析银屑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运用各种生物制剂所产生的医疗成本以及累积健康效果。成本及健康效用值参数来自已发表的文献以及各公开统计数据。结果指标主要包括累积医疗成本、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以及概率敏感性分析(PSA)验证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在一年的治疗时间下,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比司库奇尤单抗组提供了额外的0.04 QALYs,总费用节约了21099.91元;依奇珠单抗相比于阿达木单抗在减少医疗费用18977.40元的情况下增加额外0.46 QALYs,具有绝对的成本-效果优势;古赛奇尤单抗比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分别多提供0.09 QALYs和0.59 QALYs,但其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远大于三倍的人均GDP的阈值,因此古赛奇尤单抗相比于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不具备成本-效果优势。基于当前我国的各项卫生服务费用,各生物制剂之间的成本-效果优势关系表现为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IL-23抑制剂。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IL-17A抑制剂相比于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相比于司库奇尤单抗更加具有经济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雄激素性秃发的Meta分析
宋黎, 唐懿, 刘彦麟, 杨思雨, 陆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57-5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57
摘要81)      PDF (2909KB)(277)    收藏
近年来, A型肉毒毒素逐渐应用于头痛性脱发、放射性脱发、斑秃及AGA,但有学者认为其疗效及安全性亟待评估。本文对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雄激素秃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从建库至2022年9月的关于A型肉毒毒素治疗雄激素脱发的临床试验,手工检索补全资料。经2名研究人员筛选出纳入的研究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最后对纳入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不能Meta分析的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临床试验,414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增加毛发密度,可改善患者瘙痒、油腻、头皮屑等主观症状,与常规治疗联用时效果更优(均P<0.05),局部疼痛是主要的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疾病感知影响因素分析
曹春艳, 周晓楠, 高迎霞, 姚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6): 366-371.   DOI: 10.12144/zgmfskin202006366
摘要182)      PDF (576KB)(33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表皮痣综合征伴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一例
蔡雷, 张璃, 陈彬, 邱伟, 张帆, 林孝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27-52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27
摘要58)      PDF (1736KB)(218)    收藏
表皮痣综合征伴发恶性肿瘤的报道少见,本文报道一例表皮痣综合征患者伴发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以冠状沟斑块为首发表现的猴痘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王天姿, 初同胜, 槐鹏程, 王猛, 暴芳芳, 刘永霞, 王川, 田洪青,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51-5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51
摘要160)      PDF (2368KB)(216)    收藏
患者,男,25岁,汉族。9天前患者龟头出现灰白色斑块,6天前出现咽痛、发热,2天前全身多部位出现散在红斑、丘疱疹、水疱。发病前4天有无保护男男性行为,曾被疑诊为梅毒、单纯疱疹。查体:咽后壁潮红,双侧颈部、右侧腹股沟各有一黄豆大的肿大淋巴结,有触痛。面部、颈部、躯干、上肢散在红斑,其上有米粒大水疱、丘疱疹或脓疱,冠状沟处多个灰白色环状隆起性斑块,表面少许黏性分泌物,质韧,触痛明显。冠状沟斑块组织病理示:表皮片状坏死,坏死周围表皮网状变性,见气球状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核尘,真皮浅中层血管坏死出血,浅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咽拭子、面部、上肢、背部水疱疱液、冠状沟斑块分泌物、血液等标本的猴痘病毒q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根据无保护男男性行为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和猴痘病毒qPCR检测结果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新冠肺炎疫情皮肤科医务人员的防控工作
田洪青, 李珍, 刘红, 吴卫志,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2): 68-69.   DOI: 10.12144/zgmfskin202002068
摘要216)      PDF (578KB)(36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在早期发现麻风病例中的作用
龙恒, 尹丽娇, 张春雨, 余秀峰, 沈连发, 苏友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89-9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089
摘要205)      PDF (495KB)(315)    收藏
目的:评价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在文山州早期发现麻风病例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文山州2011-2016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体检资料,比较2011-2015年与2016-2020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病例人口学特征及2级畸残比、平均延迟期和发现方式等流行病学指标。结果: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病例分别为124例和81例,2级畸残比分别为14.52%和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延迟期分别为16.23±3.45和10.77±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4岁少年儿童占比分别为16.13%和9.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菌型占比分别为51.61%和6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风患者血亲家系成员体检促进了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降低了2级畸残比,缩短了诊断延迟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偶发分枝杆菌致感染性肉芽肿一例
陈祚玺, 王娜, 于长平, 施仲香, 潘晴, 暴芳芳, 卢宪梅, 王真真,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82-1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82
摘要570)      PDF (2254KB)(415)    收藏
患者,男,41岁。躯干、双侧大腿上部散在触痛性结节、斑块54天。发病前有大腿外伤史及河水接触史。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深部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细菌培养及菌落DNA PCR测序示偶发分枝杆菌。患者行全外显子测序未发现免疫、感染相关突变,综上诊断为偶发分枝杆菌感染性肉芽肿。给予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脓肿切开、穿刺引流等,病情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梅毒螺旋体耐抗生素研究进展
裴晓燕,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4): 252-2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4252
摘要617)      PDF (378KB)(445)    收藏
青霉素一直是治疗梅毒的一线用药,常用替代药物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梅毒螺旋体(Tp)菌株已在全球多个地区流行,近年也有四环素类治疗梅毒失败的例子,但其耐药情况尚不普遍。本文将对Tp耐药情况、已报道的耐药突变和潜在的耐药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匍行性回状红斑一例
张晋松, 卢凤艳, 刘博, 马梦泽, 乔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2): 891-89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2891
摘要270)      PDF (1681KB)(285)    收藏
患者,女,47岁。全身环状红斑伴下肢疼痛4天。皮肤科查体:四肢及躯干皮肤见泛发环状、回状红斑,环状边缘隆起,压之不褪色,局部见环状色素沉着。皮肤组织病理示:网蓝状角化,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血管附属器周围见大量红细胞外溢,中等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核尘,部分血管壁可见血管纤维素样坏死。诊断:匍行性回状红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51例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张朝霞, 庞静, 张雪青, 刘建新, 冉德琳, 王广进, 杜东红, 潘付堂, 田洪青,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599-60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599
摘要505)      PDF (397KB)(398)    收藏
目的:检测分析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致敏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资料。结果:51例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总体阳性率为96%。阳性率高的过敏源依次为:硫酸镍(47.1%)、氯化钴(35.3%)、甲基异噻唑啉酮(27.5%)、纺织染料混合物(19.6%)、没食子酸辛酯(19.6%)、松香(13.7%)、对苯二胺(13.7%)、硫柳汞(13.7%)、叔丁基氢醌(13.7%)、棓酸十二烷酯(13.7%)。46例患者完成光敏实验和光斑贴检查,14例存在光敏感(30.43%);其中UVA敏感7例(15.22%),UVB敏感8例(17.39%)。光斑贴阳性率19.6%,常见致敏原依次为:依托酚那酯(6.5%)、癸基葡糖苷(6.5%)、甲酚曲唑三硅氧烷(4.3%)。结论:防腐剂、香料、重金属、乳化剂、抗氧化剂、表面活化剂等原料均可能引起面部接触致敏。面部化妆品皮炎患者还可能存在光敏反应和光变态反应。全面的斑贴试验有助于更好的帮助患者查找致敏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潍坊地区628名女性皮肤保健认知及行为调查
刘文博, 范梦娇, 何勤, 王振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69-372.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69
摘要410)      PDF (339KB)(392)    收藏
目的:了解潍坊地区女性群体对皮肤保健的认知情况和行为习惯。
方法:以潍坊市三甲医院的女性就诊者及陪同人员、在校女大学生和研究生及商场女性消费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共628人接受调查,包括青年组(15~29岁)302例,中青年组(30~39岁)217例,中年组(40~49岁)77例,中老年组(50~59岁)32例,结果显示大多数对皮肤健康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日光照射危害及防护紫外线种类认知不足;(2)青年组洁面产品使用习惯的比例(88.7%)高于其他各组。油性肤质组洁面产品使用率(91.8%)高于干、中性肤质组(P<0.05)。(3)青年组保湿产品使用率(93.4%)高于中青年组及中年组。干性肤质组保湿产品使用率(95.1%)高于混合性、油性肤质组(P<0.05)。(4)中青年组防晒产品使用率(52.15%)高于青年组(41.4%)、中年组(26.0%)和中老年组(15.6%)。结论:被调查人群的皮肤保健知识认知不全面,不同群体的护肤行为习惯具有差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肥大细胞及其稳定剂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李敏, 陶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51-4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51
摘要148)      PDF (411KB)(189)    收藏
肥大细胞是人体天然免疫细胞,广泛参与人体多种炎症性疾病,现有研究提示其在玫瑰痤疮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肥大细胞稳定剂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已被证实可用于治疗玫瑰痤疮。本文将肥大细胞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肥大细胞稳定剂治疗玫瑰痤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以及探索更多临床治疗方案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甲母质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岳振华, 王金良, 卢宪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58-1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58
摘要593)      PDF (1096KB)(415)    收藏
报道一例甲母质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54岁。右手食指指甲增厚、变黄10年。组织病理检查:甲板显著增厚,甲母质细胞V形增生,底端呈条索状伸向真皮,上端呈乳头瘤样伸向甲板,上覆嗜酸性角质增生带,部分乳头瘤顶端见渗出结痂。真皮浅层梭形细胞增生,排列杂乱,间有散在肥大细胞,深部纤维及纤维细胞增生,排列与表皮平行。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CD34阳性,S-100阴性,FⅩIIIa阴性,CD68阴性,CK7阴性。诊断:甲母质瘤。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内源性皮肤衰老研究新进展
徐晓庆, 程晖, 杨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34-3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34
摘要695)      PDF (375KB)(367)    收藏
皮肤衰老主要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衰老。外源性衰老主要为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皮肤老化。内源性衰老主要是随年龄增长导致的自然老化,其相关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基因、线粒体、端粒、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几年皮肤内源性衰老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真菌荧光染色法检测健康皮肤和炎症性皮损的真菌定植
朱静娜, 莫慧慧, 梁燕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83-8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83
摘要584)      PDF (394KB)(399)    收藏
目的:利用荧光染色法检测健康皮肤和炎症性皮损的真菌阳性率及定植数量。方法:门诊收集正常皮肤及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湿疹和玫瑰糠疹患者,采集每位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皮脂溢出部位(面部、胸部和背部)、干燥部位(双上肢)、潮湿部位(腹股沟、腘窝、肘窝)、头皮及足底部位的皮损皮屑,利用真菌荧光染色试剂快速染色,随机选择30个视野计数真菌(孢子)数量,数据使用R 3.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457例患者和888名健康对照,健康对照头皮和皮脂溢出部位的真菌检出率高分别为95%和96%,足底真菌检出率最低(44.29%)。湿疹组、银屑病组和玫瑰糠疹组皮脂溢出部位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77.05%、66.67%、91.42%高于相应的干燥部位58.93%、47.62%、57.89%。在头皮、皮脂溢出部位、干燥部位,疾病组真菌检出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组4个部位真菌分布的数量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脂溢出部位中,18~44岁年龄组孢子数量最多。结论:健康皮肤不同部位的真菌阳性率和孢子数量不同。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和玫瑰糠疹的皮损部位真菌数量低于正常对照人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巴瑞替尼治疗进展期白癜风疗效分析
李子航, 王睿, 张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102-10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102
摘要692)      PDF (349KB)(292)    收藏
目的:评价巴瑞替尼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因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拒绝使用糖皮质激素而接受巴瑞替尼治疗的病例,在第3、6个月评价其疗效。结果:共收集患者8例,经过3、6个月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35.3%、55.9%,总有效率分别为67.6%、73.5%。治疗6个月的患者,肢端的疗效低于躯干(总有效率χ2=7.369,P<0.01)和四肢(总有效率χ2=4.554,P<0.05)的疗效。结论:巴瑞替尼治疗进展期白癜风安全有效,其疗效受治疗时间、皮损部位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新冠疫苗接种后结节性类天疱疮一例
周芯宇, 李凡, 周兴丽, 李薇, 蒋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55-3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55
摘要184)      PDF (2582KB)(176)    收藏
患者,男,68岁。躯干及四肢丘疹、结节伴瘙痒8个月。发病前3天患者注射第一剂新冠疫苗,注射第二剂后症状加重。结合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等检查,诊断为结节性类天疱疮。给予雷公藤多苷、米诺环素、硫唑嘌呤及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治疗3个月,病情逐渐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白癜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黄新绿, 杜娟, 徐前喜, 王芳, 李曼, 张艳坤, 丁晓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4): 256-2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4256
摘要708)      PDF (356KB)(521)    收藏
白癜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自身免疫、氧化应激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 建立适宜的白癜风动物模型可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疗法奠定基础。相较自发性白癜风模型,诱导性模型能更好的模拟白癜风发病的病理过程及影响因素。本文着重综述了诱导性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最新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114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过敏原检测及分析
黄迎, 钱秋芳, 张志红, 林晓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 35 (11): 689-691.   DOI: 10.12144/zgmfskin201911689
摘要186)      PDF (1057KB)(22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头皮血管肉瘤一例
方梦, 冉德琳, 周桂芝, 刘永霞, 杨宝琦, 王广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29-4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29
摘要126)      PDF (934KB)(169)    收藏
患者,男,68岁。头皮部褐色结节8个月,扩散并破溃3个月。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不规则血管腔形成,有明显异型性的肥大内皮细胞,提示血管肉瘤。免疫组化示:CD31(+)、CD34(+)、D2-40(+)、HHV8(-)。临床诊断:头皮血管肉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紫薇, 栾超, 胡煜, 鞠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7): 477-48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7477
摘要846)      PDF (380KB)(453)    收藏
随着白癜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特定免疫通路和分子的一系列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突破。Janus激酶(JAK)抑制剂的局部外用剂型在II期临床试验中促进皮损显著复色;白介素-15受体(CD122)、诱导性热休克蛋白70(HSP70i)、NLRP3炎症小体、WNT蛋白等靶点的干预也在白癜风的细胞或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确切疗效。本文从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近五年来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男男性行为者CCR5、CCR2、SDF1、CXCR4基因多态性与HIV-1感染关联性分析
蒋红伟,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78-8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78
摘要578)      PDF (375KB)(412)    收藏
目的:研究男男性行为者(MSM)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辅助受体CCR5、CCR2、CXCR4和SDF1基因多态性与HIV-1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IV-1抗体确证阳性者纳入病例组,HIV抗体筛查阴性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法,检测两组MSM样本CCR5基因△32(rs333)和59029A/G(rs1799987)、CCR2、SDF1、CXCR4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差异与HIV-1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病例组102例,对照组91例,两组样本CCR5基因rs333位点未检出杂合子和纯合子突变,rs1799987A/G位点突变频率为59.59%,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差异分析显示,rs1799987A/G位点变异可能为影响HIV感染的风险因素[比值比(OR)=2.998,95%可信区间(CI):1.034~8.696];rs1799987A/G、rs1799864、rs1799865、CXCR4、SDF1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59.59%、19.95%、26.61%、11.92%和0.26%;CCR2第三外显子测序产物多态性分析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与HIV-1感染明显关联。结论:本地区MSM人群未发现CCR5基因△32突变以及对HIV-1感染的保护作用,59029A/G突变频率较高(为59.59%),CCR5、CCR2、SDF1和CXCR4基因多态性与HIV-1感染未发现明显关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
刘玮, 曾志良, 马玲, 曹永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10-3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10
摘要776)      PDF (332KB)(393)    收藏
目的:分析抗着丝点抗体 (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CA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抗核抗体谱、免疫学指标、临床表现等。结果:共分析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3例,ACA阴性患者31例。 ACA阳性组平均年龄(59.85±11.79)岁高于ACA阴性组(49.06±16.60)岁(P<0.05);ACA阳性组高滴度(≥1∶1000)、抗CENP-B抗体、抗AMA-M2抗体阳性占比分别为98.11%、94.34%和22.64%,高于ACA阴性组的77.42%、6.45%和6.45%(Ps<0.05);ACA阳性组血清IgG水平(11.22±5.36)g/L低于ACA阴性组(P<0.05);ACA阳性患者雷诺现象(43.40%)、心血管受累(33.96%)发生率高于ACA阴性组(P<0.05)。结论:ACA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晚、ACA检出滴度高,易出现雷诺现象、心血管受累,抗AMA-M2、CENP-B抗体检出率高、血清IgG降低的特征,AC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致病机制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植物提取物防治雄激素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朱立坚, 李海龙, 张婷, 傅杭杰, 翁志伟, 丁滨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2): 901-90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2901
摘要301)      PDF (912KB)(229)    收藏
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是临床常见的脱发性疾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米诺地尔联合非那雄胺使用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一定副作用。多项研究结果提示植物提取物对AGA有防治作用。本文综述了多种植物提取物防治AGA的相关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降低雄激素敏感性、改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毛囊生长调控、抗炎和抗氧化等,为研究和应用植物提取物防治AGA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吸烟对皮肤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史丽晴, 陈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1): 56-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1056
摘要479)      PDF (590KB)(333)    收藏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烟草中的氧自由基(ROS)、芳香烃受体(AhR)及烟碱乙酰胆碱受体(AChR)在吸烟影响皮肤病发病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近年来吸烟对常见皮肤病(如银屑病、化脓性汗腺炎、痤疮等)发病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甲下黑素瘤一例
王晶, 马国章, 柳曦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7): 417-419.   DOI: 10.12144/zgmfskin202007417
摘要228)      PDF (2056KB)(250)    收藏
患者,男,58岁。右足拇趾趾甲色黑7年余,病理确诊为甲下黑素瘤。经系统检查后未发现淋巴结转移,于肿瘤医院行远节拇趾截趾术,术后仍在随访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羟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和血糖影响的研究进展
周杰, 李娇, 汝林城, 金倩玮, 郭芸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405-40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405
摘要534)      PDF (350KB)(279)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多个系统,可伴有糖代谢、脂代谢的异常。羟氯喹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用药之一,已被发现在治疗本病的同时,还对SLE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有保护作用。本文就羟氯喹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和血糖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水光针注射美容致面部异物肉芽肿一例
乔桂芝, 史克实, 景鸣, 潘付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2): 886-8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2886
摘要648)      PDF (698KB)(219)    收藏
患者,女,27岁。面部起丘疹伴痒1个月。4个月前在当地美容院给予水光针注射。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诊断为面部异物肉芽肿。给予皮损内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皮肤光老化治疗研究进展
何丽, 林雪霏, 陈慧, 朱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11): 687-689.   DOI: 10.12144/zgmfskin202011687
摘要521)      PDF (397KB)(371)    收藏
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各种抗光老化药物、化学剥脱剂、物理治疗、注射填充等方法可改善皮肤光老化症状。本文对皮肤光老化各种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皮肤光老化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成人重症水痘合并多器官衰竭二例并文献复习
王春又, 王欢, 宋志强, 翟志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2): 96-99.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2096
摘要420)      PDF (1033KB)(338)    收藏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发热和皮疹的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少数可发生于成人。成人水痘往往比儿童水痘症状重,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本文将对我院收治的2例成人重症水痘合并多器官衰竭进行报道并对相关文献复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皮肤颗粒细胞瘤一例
王春又, 游弋, 王欢, 张恋, 宋志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 35 (11): 676-677.   DOI: 10.12144/zgmfskin201911676
摘要164)      PDF (2654KB)(19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消除麻风危害 促进人类健康 以协会为纽带,攻坚克难,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发言节选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01
摘要389)      PDF (242KB)(42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扩张器在治疗儿童四肢先天性色素痣中的应用
刘琪, 薛磊, 杨伊帆, 杜雅, 张蕴珍, 高阳, 王怡茗, 张文显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9): 556-5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009556
摘要256)      PDF (2437KB)(217)    收藏
目的:评价扩张器用于修复儿童四肢先天性色素痣的临床效果。方法:I期手术:在色素痣的上下或左右正常皮肤下放置10~300 mL扩张器1~3个。II期手术:取出扩张器,根据色素痣面积及形状设计局部推进或旋转皮瓣修复皮肤缺损。观察并记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结果:应用扩张皮瓣修复四肢先天性色素痣患儿30例,共埋置扩张器34个,其中成功扩张27个,扩张囊外露3个,因扩张器感染无法继续扩张4个。在成功扩张的27个皮瓣中,26例皮瓣成活,修复后形态自然,1例皮瓣尖端局部坏死。结论:扩张器治疗儿童四肢先天性色素痣安全有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JAK抑制剂治疗儿童斑秃的研究进展
张兰, 史冬梅, 王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138-14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138
摘要277)      PDF (367KB)(243)    收藏
斑秃(AA)是一种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儿童斑秃预后不佳、病情易反复,可严重影响患者及家长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在斑秃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多篇病例报告和小型临床试验报道JAK抑制剂治疗儿童斑秃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因此JAK抑制剂对于儿童中重度斑秃的治疗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伴甲损害的寻常型银屑病一例
游紫梦, 刘宏杰, 杨礼凤, 闫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8): 558-56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8558
摘要616)      PDF (3497KB)(259)    收藏
患者,男,38岁。头皮、腋下红斑脱屑,手足甲增厚变色1年余。皮肤科查体:头皮、双侧腋下可见红斑,部分红斑上可见细小鳞屑;双手足部分甲板远端甲分离、甲下角化过度,甲变色,甲板表面可见点状凹陷。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甲银屑病。给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皮损迅速消退,指/趾甲损害显著改善。随访1年未见皮损反复及明显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