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云南省文山州麻风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何乔晶, 龙恒, 余秀峰, 沈连发, 何珺, 张春雨, 尹丽娇, 王维维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5): 294-297.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5294
摘要444)      PDF (331KB)(61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唐文, 陈爱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80-1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80
摘要1015)      PDF (406KB)(1074)    收藏
氨甲环酸是一种常见的抗纤溶药物,目前广泛用于血友病患者拔牙术后止血、其他外科手术或急性创伤止血、月经过多等疾病。越来越多地研究表明它不仅具有抗继发性纤溶作用,还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减少黑色素生成、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皮肤自然衰老和光老化作用。在皮肤科领域,氨甲环酸对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Riehl黑变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本文对氨甲环酸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南海某吹填岛礁红火蚁咬伤110例临床分析
张敏, 胡芳, 毕新岭, 王玉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74-17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74
摘要604)      PDF (313KB)(580)    收藏
回顾性分析2019年 1月至2020年1月南海某吹填岛礁医院的卫生统计报表及接诊官兵门诊记录,南海某吹填岛礁红火蚁咬伤官兵红火蚁咬伤性皮炎共计110例,其中过敏性休克11例、中度过敏71例、轻度过敏28例。叮咬部位:手部41例,腿脚60例,面颈9例。红火蚁咬伤部位多为暴露部位,部分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应开展灭蚁、加强防御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A酸类药物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张民阔, 宋智敏,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53-6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53
摘要780)      PDF (449KB)(1367)    收藏
维A酸类药物是一类维生素A衍生物,目前可分为四代,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及分化、调节免疫、抗炎、减少皮脂腺分泌、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皮脂腺疾病、银屑病、角化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及皮肤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维A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皮肤黏膜、生殖系统、骨骼与肌肉、肝功能、血脂的影响及皮肤刺激反应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神经酰胺与相关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刘韵祎, 张嘉文, 刘子菁, 王小燕, 刘乙萱, 姜沛彧,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10): 626-6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010626
摘要625)      PDF (583KB)(687)    收藏
神经酰胺(ceramide,Cer)由长链鞘氨醇碱和脂肪酸组成,参与皮肤屏障的构成、调节皮肤免疫及细胞周期、分化与凋亡等过程。神经酰胺的合成代谢异常与多种皮肤疾病相关,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本文就神经酰胺与相关皮肤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皮肤类器官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彭嘉怡, 王洪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49-753.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49
摘要134)      PDF (375KB)(315)    收藏
皮肤类器官是由多能干细胞分化形成的与皮肤成分和功能相似的结构。研究表明皮肤类器官可应用于研究皮肤疾病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及皮肤损伤修复。本文就近年来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及其在皮肤疾病研究及再生医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吸烟对皮肤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史丽晴, 陈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1): 56-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1056
摘要568)      PDF (590KB)(588)    收藏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烟草中的氧自由基(ROS)、芳香烃受体(AhR)及烟碱乙酰胆碱受体(AChR)在吸烟影响皮肤病发病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近年来吸烟对常见皮肤病(如银屑病、化脓性汗腺炎、痤疮等)发病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长期被误诊为甲沟炎的甲下鳞状细胞癌一例
顾洪芝, 张恋, 杨海潮, 杨希川, 王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12): 803-80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12803
摘要883)      PDF (797KB)(336)    收藏
甲下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常常被延迟诊断或误诊,平均延迟诊断时间为62.4个月,误诊率高达78.9%。本文报道一例误诊为甲沟炎2年的甲下鳞状细胞癌患者。患者,男,49岁。右手第5指外侧缘起皮疹伴疼痛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于局麻下行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及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半年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面部结节性二期梅毒疹一例
周星雨, 冯叶, 梁愉笳, 李亚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1): 810-8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1810
摘要373)      PDF (1541KB)(651)    收藏
患者,男,20岁。头面部红色结节1个月。皮肤科检查:鼻周、口周淡红色结节,大小不一,部分结节有融合,表面呈疣状增生并覆盖黄色脓痂。实验室检查:TPPA阳性、RPR阳性(滴度1∶8)。组织病理检查:角质层及表皮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移入,真皮内间质及血管周围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伴散在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为二期梅毒疹。经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皮损基本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皮肤光老化治疗研究进展
何丽, 林雪霏, 陈慧, 朱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11): 687-689.   DOI: 10.12144/zgmfskin202011687
摘要846)      PDF (397KB)(935)    收藏
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各种抗光老化药物、化学剥脱剂、物理治疗、注射填充等方法可改善皮肤光老化症状。本文对皮肤光老化各种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皮肤光老化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皮肤光老化和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龚婕, 马良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 35 (11): 692-695.   DOI: 10.12144/zgmfskin201911692
摘要411)      PDF (617KB)(670)    收藏
皮肤光老化是指皮肤长期受紫外线(ultraviolet,UV)辐射引起的皮肤老化。紫外线可通过诱导活性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生成,诱导金属蛋白酶类表达等途径诱发皮肤光老化。针对光老化的发病机制采用各种天然或合成抗氧化剂能够有效的预防和缓解皮肤光损伤,本文对皮肤光老化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青岛市2010-2017年梅毒流行趋势及高危人群梅毒流行情况分析
周彤, 姜珍霞, 傅泳, 汪照国, 修翠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1): 28-31.   DOI: 10.12144/zgmfskin202001028
摘要259)      PDF (1156KB)(418)    收藏
目的:了解青岛市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7年青岛市梅毒发病资料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7年青岛市共报道梅毒16769例,年均发病率在18.32/10万~30.01/10万之间,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3.18%。患者以青壮年为主,20~49岁占72.64%,60岁以上人群报告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构成比由2010年的6.11%上升到2017年的25.78%;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占比最高(26.97%),其次为农民占18.87%。暗娼、男男性行为人群及吸毒人群的梅毒平均感染率分别为9.65%,6.85%,9.25%。地区分布以市北区年均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李沧区、市南区,分别为47.58/10万、33.08/10万、32.05/10万。结论:青岛市梅毒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梅毒发病上升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环钻术在不同类型瘢痕中的应用进展
高丽娜, 蒋佳红, 孟小南, 郭海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2): 151-1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2151
摘要51)      PDF (392KB)(81)    收藏
环钻术在瘢痕治疗中应用已久,主要分为环钻切除术、环钻提升术和环钻移植术。针对不同类型的瘢痕,选择合适的术式,术后联合激光治疗、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等方案往往较单一疗法效果更好,但目前环钻术治疗瘢痕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本文就环钻术在不同类型瘢痕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皮脂腺癌八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徐萍, 可飞, 司海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2): 858-86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2858
摘要325)      PDF (3127KB)(298)    收藏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22年4月诊断的8例皮脂腺癌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发病年龄平均72岁,临床表现为单个无痛性肿块,病程2个月~3年。6例位于眼睑,1例在面部,1例在耳后,8例患者中2例复发,均在眼睑部位。镜下见肿瘤细胞巢排列成不规则的小叶或结节状。胞质较少的嗜碱性基底样细胞,略呈栅栏状排列,主要位于周边,中央为胞质空亮的皮脂腺细胞。免疫组化CK、EMA、p63、AR阳性,Ki-67阳性率约20%~9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PADIs在毛囊周期和炎症性脱发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纪叙, 纪明开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2): 155-1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2155
摘要62)      PDF (352KB)(69)    收藏
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eptidyl arginine deiminases,PADIs)表达于毛囊干细胞谱系,介导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影响毛囊周期,在毛囊干细胞激活、谱系鉴定和分化中具有重要功能。瓜氨酸驱动促炎回路,中性粒细胞浸润,募集并激活T淋巴细胞,导致毛囊变性脱发。因此,瓜氨酸化具有调节毛囊再生并可能导致炎症性脱发的作用。本文就PADIs在毛囊周期和炎症性脱发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生物制剂治疗化脓性汗腺炎的研究进展
毛蒙蒙, 柏冰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56-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56
摘要975)      PDF (364KB)(527)    收藏
化脓性汗腺炎(H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为新疗法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多项研究已表明针对参与疾病发展的特定细胞因子的靶向生物制剂对HS的治疗有效。本文就抗IL-17、TNF、IL-1、IL-12/IL-23单克隆抗体、JAK/STAT通路抑制剂、补体C5a抑制剂以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HS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内质网驻留蛋白UNC93B1及TLR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及治疗进展
黄亮梅, 史建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51-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51
摘要415)      PDF (408KB)(458)    收藏
多通道跨膜蛋白UNC93B1是一种内质网驻留蛋白,能将TLR3、TLR7、TLR8、TLR9和TLR13从内质网运输到它们的最终细胞位置,它们识别核酸并定位于内体。UNC93B1中的错义突变破坏了内体中TLR水平的平衡,可导致自身免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影响皮肤、心脏及肾脏等多脏器,导致严重的器官并发症甚至死亡。本文对胞内UNC93B1与TLR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作用及相关治疗进行综述,可能为SLE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儿童白癜风治疗进展
张立, 刘苏青, 章建, 史政洲, 朱以健, 项蕾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2): 893-89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2893
摘要102)      PDF (470KB)(206)    收藏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约25%的患儿10岁前发病。儿童白癜风早期治疗效果更佳,但用药需更加谨慎。本文就儿童白癜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鲜红斑痣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刘莲, 张自晖, 郝丹, 梅蓉, 李二龙, 孙本森, 蒋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 35 (4): 253-256.   DOI: 10.12144/zgmfskin201904253
摘要355)      PDF (533KB)(467)    收藏
鲜红斑痣(port-wine stains, PWS)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皮肤及黏膜的血管疾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3%~0.5%。PW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体细胞基因突变、血管神经比例异常、遗传等因素相关,本文将对PWS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抗痤疮药物模型研究进展
李雪, 丁鑫, 汪奇, 谭宁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45-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45
摘要471)      PDF (475KB)(632)    收藏
痤疮发病机制复杂,其药理研究模型主要分为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且针对不同的发病机制采用的药理模型也不相同。本文针对目前痤疮研究现状,综述了药理模型及其应用进展,以利于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模型,为治疗痤疮药物和化妆品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银屑病的慢病管理
林昭萍, 陈朝丰, 高静, 黄聪, 于波, 沈长兵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3): 226-2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3226
摘要48)      PDF (429KB)(63)    收藏
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银屑病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银屑病的慢病管理理念也在指南和专家共识中逐渐得到体现。本文从银屑病治疗的管理维度,基于国内外指南和专家共识,归纳在银屑病治疗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关注的要点,包括传统治疗管理、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管理、生物制剂治疗管理、共病治疗管理,旨在为银屑病的慢病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以硬红斑为首发表现的肺结核一例
宗丽娜, 刘建军, 葛芸, 吕世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 35 (2): 89-91.   DOI: 10.12144/zgmfskin201902089
摘要307)      PDF (4382KB)(460)    收藏
现将我院诊治的以硬红斑为首发表现的肺结核一例报道如下。患者,女,79岁,双小腿屈侧斑块1个月,无痛痒。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皮下脂肪小叶及间隔可见由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所组成的结核样结节。行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示:(右肺中叶)大量尘埃颗粒沉着及凝固性坏死,坏死周边见上皮样细胞;支气管灌洗液刷片找到抗酸杆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早期显性梅毒疗效评价
裴晓燕, 杨永华, 赵伟, 张园, 李珍, 温晶,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73-37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73
摘要2585)      PDF (320KB)(739)    收藏
目的:评价头孢克肟对早期显性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性病门诊收治的6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每次100 mg,每日2次,连续15天;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每次240万单位,分双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2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率、TRUST转阴率。结果:共治疗患者60例,每组30例,实验组治疗治愈率为83.3%,对照组治愈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18.17±2.13)天和(17.00±2.6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第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TRUST滴度转阴率(6.7%,40%,53.3%)均高于对照组(3.3%,23.3%,40%),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孢克肟治疗早期显性梅毒疗效、安全性与苄星青霉素相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治疗进展
白璐, 张丽君, 朱才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44-74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44
摘要254)      PDF (420KB)(394)    收藏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引起的瘙痒难以忍受,目前对治疗的总体反应不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发现系统使用度普利尤单抗、乌帕替尼、巴瑞替尼、阿布昔替尼,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加巴喷丁、二甲基亚砜溶液及火针疗法、点阵二氧化碳激光等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对PCA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TRP通道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
洪安澜,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129-13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129
摘要402)      PDF (411KB)(409)    收藏
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是一类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家族,在皮肤感觉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中广泛表达,能被多种刺激激活,参与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本文重点对TRP通道的不同亚型在玫瑰痤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接触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提示TRP通道有望成为炎症性皮肤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白芍总苷在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安平, 张学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4): 306-31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4306
摘要235)      PDF (418KB)(347)    收藏
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ia,TGP)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保肝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或联合治疗。随着对TGP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其发挥抗炎与免疫调节的分子靶点被不断揭示,该药在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应用逐渐增多,不仅能增效减毒,还可降低疾病复发率。本文就白芍总苷在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氨甲环酸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张晓丽, 葛一平, 杨荷丹, 杨寅, 李新宇,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87-39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87
摘要465)      PDF (376KB)(423)    收藏
近年来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日益增加,该药以低剂量口服为主,安全性较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月经不规则。但长期系统应用氨甲环酸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害、视力缺陷等。因此,长期服用氨甲环酸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争取及时发现并尽快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环境与过敏性皮肤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葛星宇, 胡凤侠, 梁俊琴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 40 (10): 754-7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410754
摘要73)      PDF (402KB)(127)    收藏
过敏性皮肤病主要是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疾病,其发病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环境可能通过不同机制促进过敏性皮肤病的发展,而早期对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环境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阐述环境与过敏性皮肤病的相关性及最新研究进展,为过敏性皮肤病高风险患者提供更多预防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ESRPs在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王白鹤, 孙建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 35 (2): 115-119.   DOI: 10.12144/zgmfskin201902115
摘要269)      PDF (671KB)(399)    收藏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将极化上皮细胞转化为具有间充质细胞的过程,它由EMT相关转录因子调节,同时还在转录后水平受可变剪接调控。本文对上皮剪接调节蛋白(ESRPs)在EMT进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552例男性HP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
肖海璐, 卢彬, 刘利华, 谭兴友, 牛李莉, 鲁楠, 姚树兰, 刘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34-43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34
摘要769)      PDF (878KB)(556)    收藏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在男性感染者中的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HPV基因分型检测阳性的男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分析552例男性HPV感染者,其中HPV6、11、16和51是最常见的感染亚型,占比分别为35.51%、23.73%、16.49%、10.14%。HPV高危亚型占63.95%(单纯高危型感染占比+高低危混合型感染占比)。单一感染占比为56.88%,多重感染(含二重感染)占比为43.12%。与临床联系方面,552例男性HPV感染者中,335例(60.69%)表现为尖锐湿疣,以HPV6、11型感染为主;鲍温样丘疹病7例,以HPV16型感染为主;210例(38.04%)为HPV亚临床感染者,以HPV16、52、58、51型感染为主。结论:本研究中,HPV6、11、16和51是最常见HPV感染亚型,高危HPV感染和单一感染占比高。亚临床感染占比较高,且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值得临床警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肥大细胞及其稳定剂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李敏, 陶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51-4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51
摘要262)      PDF (411KB)(472)    收藏
肥大细胞是人体天然免疫细胞,广泛参与人体多种炎症性疾病,现有研究提示其在玫瑰痤疮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肥大细胞稳定剂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已被证实可用于治疗玫瑰痤疮。本文将肥大细胞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肥大细胞稳定剂治疗玫瑰痤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以及探索更多临床治疗方案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紫薇, 栾超, 胡煜, 鞠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7): 477-48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7477
摘要997)      PDF (380KB)(665)    收藏
随着白癜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特定免疫通路和分子的一系列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突破。Janus激酶(JAK)抑制剂的局部外用剂型在II期临床试验中促进皮损显著复色;白介素-15受体(CD122)、诱导性热休克蛋白70(HSP70i)、NLRP3炎症小体、WNT蛋白等靶点的干预也在白癜风的细胞或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确切疗效。本文从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近五年来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免疫荧光技术在皮肤活检组织真菌染色中的应用
陈学超, 于永翔, 王建文, 暴芳芳, 周桂芝, 陈声利, 卢宪梅, 刘永霞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101-10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101
摘要666)      PDF (1820KB)(426)    收藏
目的:评价免疫荧光染色法在皮肤活检组织真菌染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组织病理和组织培养确诊的43例皮肤真菌病患者对其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进行免疫荧光染色、PAS染色。结果:43例皮肤真菌病中PAS染色阳性27例(62.8%),免疫荧光染色阳性30例(69.7%),免疫荧光染色法较PAS染色阳性率有所提高,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种方法均阴性患者5例,两种方法联合真菌检出阳性率为88.4%。结论:免疫荧光染色是提高皮肤活检组织中真菌检出的重要补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玫瑰痤疮难治性红斑治疗进展
孙菲菲, 林燕, 刘华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9): 571-576.   DOI: 10.12144/zgmfskin202009571
摘要391)      PDF (604KB)(317)    收藏
玫瑰痤疮伴发的难治性红斑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目前治疗方法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β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肉毒素、激光和光子等。本文就玫瑰痤疮难治性红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丹参酮治疗雄激素性秃发大鼠模型的研究
胡嘉元, 李锘, 底君, 王思丹, 刘青武, 陈静, 杨顶权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43-147.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43
摘要730)      PDF (1816KB)(714)    收藏
目的:研究丹参酮对二氢睾酮(DHT)诱导的雄激素性秃发(AGA)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HT造模组、丹参酮组及非那雄胺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处理,余24只大鼠应用皮下注射5 mg/kg·d DHT的方法建立AGA大鼠模型。DHT造模组大鼠不予干预;丹参酮组大鼠予0.24 g/kg·d丹参酮进行灌胃干预,灌胃从造模的第二天开始,连续给药60 d;非那雄胺组大鼠予0.12 mg/kg·d非那雄胺进行灌胃干预,时间与丹参酮组一致。观察大鼠毛发的形态学改变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大鼠血清及组织的雌二醇(E2)、睾酮(T)、DHT、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α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DHT造模组大鼠背部毛发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明显稀疏,部分毛发脱落,血清TNF-α、TGF-β1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丹参酮组大鼠与DHT造模组大鼠相比,背部毛发分布整齐,毛发较为浓密;丹参酮组大鼠的血清雌二醇浓度较二氢睾酮造模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DHT浓度较DHT造模组明显降低(P<0.05);丹参酮组大鼠组织αFGF的浓度显著高于DHT造模组大鼠(P<0.05)。结论:丹参酮治疗AGA模型大鼠有效,其治疗AGA的机制与调节组织和循环的激素代谢水平及细胞因子作用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51例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张朝霞, 庞静, 张雪青, 刘建新, 冉德琳, 王广进, 杜东红, 潘付堂, 田洪青,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599-60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599
摘要602)      PDF (397KB)(713)    收藏
目的:检测分析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致敏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面部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斑贴试验和光斑贴试验资料。结果:51例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总体阳性率为96%。阳性率高的过敏源依次为:硫酸镍(47.1%)、氯化钴(35.3%)、甲基异噻唑啉酮(27.5%)、纺织染料混合物(19.6%)、没食子酸辛酯(19.6%)、松香(13.7%)、对苯二胺(13.7%)、硫柳汞(13.7%)、叔丁基氢醌(13.7%)、棓酸十二烷酯(13.7%)。46例患者完成光敏实验和光斑贴检查,14例存在光敏感(30.43%);其中UVA敏感7例(15.22%),UVB敏感8例(17.39%)。光斑贴阳性率19.6%,常见致敏原依次为:依托酚那酯(6.5%)、癸基葡糖苷(6.5%)、甲酚曲唑三硅氧烷(4.3%)。结论:防腐剂、香料、重金属、乳化剂、抗氧化剂、表面活化剂等原料均可能引起面部接触致敏。面部化妆品皮炎患者还可能存在光敏反应和光变态反应。全面的斑贴试验有助于更好的帮助患者查找致敏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JAK抑制剂治疗儿童斑秃的研究进展
张兰, 史冬梅, 王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138-14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138
摘要390)      PDF (367KB)(419)    收藏
斑秃(AA)是一种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儿童斑秃预后不佳、病情易反复,可严重影响患者及家长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在斑秃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多篇病例报告和小型临床试验报道JAK抑制剂治疗儿童斑秃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因此JAK抑制剂对于儿童中重度斑秃的治疗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朗格汉斯细胞在特应性皮炎免疫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
朱晨曦, 姚志荣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 (10): 631-635.   DOI: 10.12144/zgmfskin202010631
摘要340)      PDF (585KB)(495)    收藏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涉及多种免疫细胞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朗格汉斯细胞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朗格汉斯细胞在发病早期迁移至皮肤淋巴结,活化并主导Th2型免疫反应。治疗方面,倍他米松、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抑制朗格汉斯细胞诱导Th2型炎症,而焦油和组胺4受体拮抗剂则可抑制朗格汉斯细胞表达CCL17和CCL22。本文对朗格汉斯细胞在特应性皮炎免疫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杨娈, 温禾,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38-54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38
摘要283)      PDF (407KB)(358)    收藏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病因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药物代谢酶缺乏、免疫反应异常及病毒再激活等因素相关。传统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病毒及血浆置换等。近年来随着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小分子靶向药及生物制剂也成功用于DIHS的治疗。本文就DIH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过敏反应二例并文献复习
周鑫, 晏洪波, 陈小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 41 (3): 175-179.   DOI: 10.12144/zgmfskin202503175
摘要48)      PDF (413KB)(46)    收藏
目的:报道2例食物依赖运动诱发过敏反应,并检索分析既往文献,总结该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例及在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到的95例食物依赖运动诱发过敏反应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治疗等。结果:97例患者中男51例,女46例,平均年龄37岁(7~71岁),过敏发作的次数为1~14次,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有过运动史,剧烈运动如跑步后发病比率为59.0%。发病时的临床表现主要涉及皮肤和黏膜系统(100%)。97例患者中诱发食物为小麦88例(90.7%)。给予肾上腺素、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缓解。结论:小麦是最常见的致敏食物,跑步是最常见的诱发运动,皮肤、黏膜最常累及。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是食物依赖运动诱发过敏反应急性发作的一线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