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杨梦瑶, 耿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46-4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46
摘要135)      PDF (385KB)(287)    收藏
斑秃是一种以非瘢痕性脱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具体病因未明,可能与环境、遗传、免疫等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生长期毛囊“免疫豁免的丧失”在斑秃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斑秃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共同免疫学特性相继被发现,多种新型生物制剂也逐渐被尝试应用于重度斑秃及传统方法疗效不佳者。本文对斑秃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桑旭, 王真真, 李文超,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44-3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44
摘要102)      PDF (836KB)(279)    收藏
目的:评估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成本-效果,以期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从银屑病患者角度,根据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构建Markov模型,分析银屑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运用各种生物制剂所产生的医疗成本以及累积健康效果。成本及健康效用值参数来自已发表的文献以及各公开统计数据。结果指标主要包括累积医疗成本、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以及概率敏感性分析(PSA)验证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在一年的治疗时间下,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比司库奇尤单抗组提供了额外的0.04 QALYs,总费用节约了21099.91元;依奇珠单抗相比于阿达木单抗在减少医疗费用18977.40元的情况下增加额外0.46 QALYs,具有绝对的成本-效果优势;古赛奇尤单抗比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分别多提供0.09 QALYs和0.59 QALYs,但其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远大于三倍的人均GDP的阈值,因此古赛奇尤单抗相比于依奇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不具备成本-效果优势。基于当前我国的各项卫生服务费用,各生物制剂之间的成本-效果优势关系表现为IL-17A抑制剂>TNF-α抑制剂>IL-23抑制剂。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结论:IL-17A抑制剂相比于TNF-α抑制剂和IL-23抑制剂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两种IL-17A抑制剂中依奇珠单抗相比于司库奇尤单抗更加具有经济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雄激素性秃发的Meta分析
宋黎, 唐懿, 刘彦麟, 杨思雨, 陆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57-5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57
摘要81)      PDF (2909KB)(277)    收藏
近年来, A型肉毒毒素逐渐应用于头痛性脱发、放射性脱发、斑秃及AGA,但有学者认为其疗效及安全性亟待评估。本文对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雄激素秃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从建库至2022年9月的关于A型肉毒毒素治疗雄激素脱发的临床试验,手工检索补全资料。经2名研究人员筛选出纳入的研究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最后对纳入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不能Meta分析的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临床试验,414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增加毛发密度,可改善患者瘙痒、油腻、头皮屑等主观症状,与常规治疗联用时效果更优(均P<0.05),局部疼痛是主要的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表皮痣综合征伴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一例
蔡雷, 张璃, 陈彬, 邱伟, 张帆, 林孝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27-52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27
摘要57)      PDF (1736KB)(218)    收藏
表皮痣综合征伴发恶性肿瘤的报道少见,本文报道一例表皮痣综合征患者伴发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以冠状沟斑块为首发表现的猴痘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王天姿, 初同胜, 槐鹏程, 王猛, 暴芳芳, 刘永霞, 王川, 田洪青,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51-5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51
摘要160)      PDF (2368KB)(216)    收藏
患者,男,25岁,汉族。9天前患者龟头出现灰白色斑块,6天前出现咽痛、发热,2天前全身多部位出现散在红斑、丘疱疹、水疱。发病前4天有无保护男男性行为,曾被疑诊为梅毒、单纯疱疹。查体:咽后壁潮红,双侧颈部、右侧腹股沟各有一黄豆大的肿大淋巴结,有触痛。面部、颈部、躯干、上肢散在红斑,其上有米粒大水疱、丘疱疹或脓疱,冠状沟处多个灰白色环状隆起性斑块,表面少许黏性分泌物,质韧,触痛明显。冠状沟斑块组织病理示:表皮片状坏死,坏死周围表皮网状变性,见气球状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核尘,真皮浅中层血管坏死出血,浅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咽拭子、面部、上肢、背部水疱疱液、冠状沟斑块分泌物、血液等标本的猴痘病毒q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根据无保护男男性行为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和猴痘病毒qPCR检测结果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肥大细胞及其稳定剂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顾多多, 潘婼芯, 张悦, 李敏, 陶梦, 许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51-4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51
摘要148)      PDF (411KB)(189)    收藏
肥大细胞是人体天然免疫细胞,广泛参与人体多种炎症性疾病,现有研究提示其在玫瑰痤疮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肥大细胞稳定剂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已被证实可用于治疗玫瑰痤疮。本文将肥大细胞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肥大细胞稳定剂治疗玫瑰痤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以及探索更多临床治疗方案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新冠疫苗接种后结节性类天疱疮一例
周芯宇, 李凡, 周兴丽, 李薇, 蒋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55-3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55
摘要184)      PDF (2582KB)(176)    收藏
患者,男,68岁。躯干及四肢丘疹、结节伴瘙痒8个月。发病前3天患者注射第一剂新冠疫苗,注射第二剂后症状加重。结合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等检查,诊断为结节性类天疱疮。给予雷公藤多苷、米诺环素、硫唑嘌呤及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治疗3个月,病情逐渐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头皮血管肉瘤一例
方梦, 冉德琳, 周桂芝, 刘永霞, 杨宝琦, 王广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29-4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29
摘要126)      PDF (934KB)(169)    收藏
患者,男,68岁。头皮部褐色结节8个月,扩散并破溃3个月。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可见不规则血管腔形成,有明显异型性的肥大内皮细胞,提示血管肉瘤。免疫组化示:CD31(+)、CD34(+)、D2-40(+)、HHV8(-)。临床诊断:头皮血管肉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光动力联合手术削除治疗鼻腔基底细胞癌一例
胡凤, 王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26-42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26
摘要83)      PDF (1842KB)(140)    收藏
患者,女,72岁。鼻腔内肿物3年余。皮肤科查体:左侧鼻腔内见一约花生大黑色丘疹,表面破溃,边界不清楚,肿瘤约占鼻腔的2/3, 组织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癌。患者肿瘤部位特殊,扩大切除后的创面较难修复,容易导致器官变形、瘢痕等。我们采用手术削除皮损至真皮浅层,术后光动力治疗,每周一次,共3次。术后28天患者皮损完全修复,无明显瘢痕,术后随访1年皮损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全球猴痘流行状况及趋势
姜婷婷, 陈祥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35-5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35
摘要162)      PDF (342KB)(138)    收藏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既往主要在非洲地区传播和流行,但自2022年5月以来,猴痘在多个非传统流行国家及地区出现大规模流行和暴发,并出现人际传播。本文主要介绍本轮猴痘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托法替布治疗掌跖脓疱病三例并文献复习
王天姿, 陆继良, 刘永霞,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397-40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397
摘要173)      PDF (1635KB)(126)    收藏
掌跖脓疱病的传统治疗包括口服阿维A、环孢菌素A及甲氨蝶呤等,常因不良反应而使用受限。JAK抑制剂通过抑制JAK-STAT通路,影响一系列细胞因子的功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在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报道JAK抑制剂托法替布有效治疗掌跖脓疱病3例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氨甲环酸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张晓丽, 葛一平, 杨荷丹, 杨寅, 李新宇,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87-39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87
摘要172)      PDF (376KB)(110)    收藏
近年来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日益增加,该药以低剂量口服为主,安全性较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月经不规则。但长期系统应用氨甲环酸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害、视力缺陷等。因此,长期服用氨甲环酸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争取及时发现并尽快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瘤型麻风伴溃疡坏死型II型麻风反应一例
傅泉水, 黄种方, 林盈斌, 戴艺锋, 黄金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391-39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391
摘要83)      PDF (2794KB)(11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以肛周溃疡为首发表现的猴痘一例
刘殿昌, 槐鹏程, 李紫阁, 孙远航, 王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9): 627-62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9627
摘要123)      PDF (785KB)(106)    收藏
患者,男,38岁。1周前出现肛周溃破、疼痛,伴发热、咽痛、全身酸痛不适。3天前躯干、四肢出现脓疱。2周前曾有同性肛交、口交等性接触史。查体: 咽部红肿,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躯干、四肢散见绿豆大小脓疱疹。肛周数个黄豆大小溃疡面,触痛明显。皮损处取材:MPXV-qPCR (+)。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度普利尤单抗成功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一例
丁高中, 李姗姗, 孙澜, 魏云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76-57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76
摘要168)      PDF (2334KB)(104)    收藏
目前国外有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报道,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文首报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患者首次注射剂量600 mg,1周后予以300 mg皮下注射,之后每2周皮下注射300 mg,患者治疗3周后,瘙痒明显缓解,7周后皮损基本消退。首剂治疗后第3天出现下肢丹毒,经抗感染治疗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恶性梅毒一例
于学红, 王牧原, 孙晓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62-3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62
摘要102)      PDF (1549KB)(101)    收藏
患者,女,52岁。躯干、四肢皮疹伴头痛、发热1个月。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多发性丘疹、结节,伴触痛,部分皮疹中心结痂。梅毒血清学检查:TPPA阳性 , TRUST滴度1∶64。患者经苄星青霉素治疗后,TRUST滴度下降及皮损消退均非常缓慢。治疗18个月后,皮损呈淡褐色萎缩性瘢痕。TRUST滴度1∶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猴痘二例报道并流行特征分析
槐鹏程, 侯建玲, 孙远航, 李紫阁, 刘红, 田洪青,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9): 629-6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9629
摘要125)      PDF (806KB)(98)    收藏
患者1,男,22岁。7天前阴茎根部出现红斑、丘疹,2天前发热,1天前出现脓疱、破溃。发病前1周被仓鼠咬伤,系男男性行为者。查体:阴茎根部成簇脓疱、散在溃疡,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肛周多发绿豆大小脓疱。疱液MPXV-qPCR(+)。患者2,男,33岁。12天前阴阜皮肤出现脓疱,3天前全身出现红斑,1天前双手背出现脓疱。系男男性行为者。查体:阴阜成簇脓疱、结痂,全身泛发红斑,双手背各有一米粒大小脓疱。疱液MPXV-qPCR(+)。两例患者均诊断为猴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猴痘一例
黄益澎, 梅忠喜, 张小雨, 郑利雄, 张江林, 赵海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9): 625-626.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9625
摘要86)      PDF (659KB)(97)    收藏
患者,男,39岁。阴茎溃疡9天,躯干、四肢丘疹、丘疱疹、溃疡6天。患者发病前10天存在同性高危性行为。皮肤科查体:阴茎体部可见一黄豆大小溃疡,无触痛,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躯干、四肢可见散在分布米粒大小丘疹及丘疱疹,部分丘疱疹中央可见溃疡形成。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猴痘。目前患者转定点医院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121例基底细胞癌手术后随访6年分析
刘杏, 冯广东, 徐聪聪, 张倩, 王熠昕, 陈浩, 赵亮, 王强, 方方, 王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09-41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09
摘要130)      PDF (450KB)(97)    收藏
目的:比较Mohs显微描记外科手术(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 MMS)和局部扩大切除术(wide local excision, WLE)对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疗效有无差异,探讨影响BCC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统计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皮肤外科病房BCC住院患者信息,并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CC患者共121例,肿瘤主要发生在头面部。在切除范围上,WLE组明显大于MMS组[(6.3±2.9)mm vs (4.5±2.2)mm],MMS组肿瘤切净率高于WLE组(100.0% vs 88.7%,P<0.05)。在MMS少量未切净肿瘤扩切2mm后,MMS与WLE的肿瘤切净率无统计学差异(P=0.584>0.05)。WLE切缘4~5 mm时对于BCC的疗效与MMS相当。结论:MMS较WLE有更高的肿瘤切净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当MMS实施受限时,推荐4~5 mm手术切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银屑病瘙痒的神经免疫机制
字佳琦, 邓丹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43-54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43
摘要86)      PDF (693KB)(92)    收藏
瘙痒困扰着大多数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瘙痒是多种途径和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本篇重点探讨了关于银屑病瘙痒在神经、免疫方面的机制及相应的治疗进展,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治疗银屑病相关瘙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猴痘流行与临床新特征
王天姿,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0): 774-77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0774
摘要80)      PDF (395KB)(90)    收藏
猴痘自2022年5月起出现全球范围的大流行,这种既往主要在非洲地区流行的人畜共患病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其不典型性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就当前猴痘疫情中出现的新的临床特点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积极应对我国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猴痘疫情流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HIV阴性老年恶性梅毒一例
梁建华, 张馨燕, 吕运通, 孟聪聪, 刘桂英, 时晓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601-60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601
摘要83)      PDF (3116KB)(89)    收藏
恶性梅毒是一种罕见的严重二期梅毒的变异表现,多见于HIV阳性的青壮年。本文报道一例HIV阴性老年恶性梅毒患者,目前国内尚未报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瘤型麻风复发一例
吕莹, 张婷, 相龙全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55-556.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55
摘要77)      PDF (2450KB)(8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猴痘一例
王利丽, 于应娣, 辛田中, 王璐瑜, 左付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779-78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779
摘要101)      PDF (644KB)(86)    收藏
患者,男,29岁。10天前,患者阴阜出现4个红斑,后逐渐增大,伴疼痛。皮肤科查体:阴阜、冠状沟散发脓疱、溃疡,部分脓疱破溃结痂,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海阳市疾控中心检查示阴阜、阴茎溃疡处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发病前有不洁性生活史,否认男男性接触史。诊断:猴痘。目前患者转定点医院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山东省麻风患者家庭内集聚性探究
孔瑶瑶, 初同胜, 刘殿昌, 李聪聪, 姚梦园, 李洪达, 靳传洋, 袁召君, 刘盟盟, 刘健, 槐鹏程,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64-567.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64
摘要77)      PDF (464KB)(84)    收藏
目的:通过更为细致的信息调查方法,掌握麻风康复者的家族史数据,了解有家族史的麻风康复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既往发现的2210例麻风康复者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原始病历、患者登记表,调查皮防工作者、乡医,入户随访等方式追踪家族史及临床信息。统计分析部分采用SPSS25.0进行单因素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纳入分析的麻风康复者的有效例数为1964例,男女性别比为3.9〖DK(〗∶〖DK)〗1;平均发病年龄(22.18±12.14)岁,平均确诊年龄(25.64±11.89)岁。临床分型以结核样型麻风(1026例,52.24%),瘤型麻风患者(725例,36.91%)为主。399例(20.32%)麻风康复者有家族史。女性(24.44%)麻风康复者有家族史的比例高于男性(19.26%)、多菌型(27.77%)麻风康复者有家族史的比例高于少菌型(18.38%)。结论:本研究通过原始病历核查、皮防人员调查、麻风病例随访的方法获得了麻风康复者家族史的准确信息。本研究中约1/5的麻风患者有家族史,提示我们应对麻风患者,尤其是多菌型麻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开展重点随访,延长随访时间,增加随访频次,以提高麻风的早期发现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缅怀新中国麻风病防治奠基人尤家骏教授
黄学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65-46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65
摘要103)      PDF (201KB)(84)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2021年度山东省麻风症状监测结果分析
槐鹏程, 初同胜, 刘殿昌, 刘健,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13-31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13
摘要63)      PDF (493KB)(84)    收藏
背景:2020年,山东省顺利完成《全国消除麻风危害规划(2011-2020年)》终期评估目标,新发麻风2级畸残比下降至14%。鉴于麻风潜伏期较长,通过症状监测等措施持续加强麻风病例早期发现对巩固达标成果尤为必要。目的:本文对2021年山东省新确诊的麻风病例进行分析,总结达标后麻风早期发现的防治成效。方法:依托全省182家皮肤病专科联盟单位开展麻风症状监测,将麻风疑似病例或不能排除麻风的疑难少见病例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确诊或排除,确诊麻风病例均在省所接受规范化诊疗。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分类变量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结果:2021年全省皮肤病专科联盟单位共转诊麻风疑似病例和疑难少见皮肤病病例623例,最终确诊麻风12例,其中新发11例,复发1例,新发麻风病例2级畸残比降至9%,创历史新低。新确诊病例麻风反应发生率为75%,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依托综合医疗机构皮肤科和皮防机构开展麻风症状监测是早期发现麻风病例、预防畸残发生和持续巩固达标成果的关键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成人结节性痒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王体艳, 周晓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13-416.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13
摘要111)      PDF (1138KB)(83)    收藏
目的:评估临床实践中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成人结节性痒疹(P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接受度普利尤单抗规律治疗16周成人PN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在0、4、8、16周使用瘙痒数字评分量表(NR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研究者总体评估(IGA)评分,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瘙痒情况进行评分,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第16周时,28例患者NRS、DLQI、IGA、EASI评分均出现显著下降,NRS、DLQI、IGA、EASI评分由基线时8.96±0.88、24.54±3.12、4.00±0.67、39.64±10.89分别降至0.96±0.88、2.43±1.40、0.86±0.53、7.10±3.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例患者出现眼干、4例患者出现局部注射反应,未报告其他不良事件。结论:度普利尤单抗可持续改善结节性痒疹的皮损和瘙痒情况,且安全性高,可作为结节性痒疹治疗新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GJB2基因突变致儿童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一例
冯小燕, 刘欣欣, 毕田田, 李钦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23-42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23
摘要111)      PDF (1410KB)(82)    收藏
患儿,女,6岁。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双手、足、肘膝、臀部呈棕褐色颗粒状皮革样改变,掌跖皮肤增厚,指(趾)甲增厚变形;头发、眉毛稀少、睫毛缺失,听力下降。本例患儿外周血GJB2基因第2外显子检测到杂合突变c.148G>A(p.D50N),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鱼鳞病样改变,听力检查:双耳耳聋。符合儿童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诊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杨娈, 温禾,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38-54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38
摘要100)      PDF (407KB)(82)    收藏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病因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药物代谢酶缺乏、免疫反应异常及病毒再激活等因素相关。传统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病毒及血浆置换等。近年来随着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小分子靶向药及生物制剂也成功用于DIHS的治疗。本文就DIH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卡马西平致HLA-A*31:01基因携带者发生超敏反应综合征一例
刘佳怡, 赵晴, 吴卫志, 臧箫, 王伟伟, 孙乐乐, 周桂芝, 杨青,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8): 571-57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8571
摘要87)      PDF (2726KB)(82)    收藏
目的:明确一例可能由卡马西平诱发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确定致敏药物。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HLA等位基因分型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test, LTT)。结果:该患者HLA等位基因分型提示患者携带HLA-A*31:01;LTT结果显示在卡马西平刺激后,淋巴细胞进行增殖。结论:结合患者临床表现、HLA分型和LTT结果,诊断为由卡马西平诱发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发生风湿性多肌痛一例
杨子靖, 潘萌, 赵肖庆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508-51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508
摘要201)      PDF (605KB)(81)    收藏
我们报道一例罕见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经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发生风湿性多肌痛的病例。患者,女,66岁,确诊为中重度AD,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第48周出现双肩关节疼痛、全身肌肉酸痛伴晨僵,持续4周以上。查体示双侧肩关节主动外展受限,双侧髋关节、膝关节主动屈曲及伸展轻度受限。辅助检查示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肌酸激酶正常,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蛋白抗体均阴性。综上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考虑与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有关。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口服,肌痛、皮疹和瘙痒均得到良好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成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致手足畸残一例
李凯, 彭云, 叶伟, 刘宇伦, 利超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857-8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857
摘要74)      PDF (2183KB)(8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遗传性单纯性少毛症一家系APCDD1基因突变研究
齐思思, 缪盈, 徐峰, 盛友渔, 胡瑞铭, 赵俊, 周丽娟, 杨勤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859-8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859
摘要64)      PDF (3883KB)(80)    收藏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遗传性单纯性少毛症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该家系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同时选取无亲缘关系的100例健康汉族人基因组DNA样品作为对照,采用PCR技术扩增APCDD1、RPL21、SNRPE和CDSN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用Sanger法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共5代,患者13例,正常22例。患病者出生时毛发均正常,后出现进行性头发脱落和头发生长缓慢,体毛稀少,眉毛、睫毛正常。本次实验共采集8例患者4名正常人外周血进行DNA检测。基因测序发现该家系患者存在APCDD1基因杂合突变C.26 T>G(p.Leu9Arg)。家系中未患病个体及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其他三个基因RPL21、SNRPE和CDSN在家系全体成员中均未检测到变异。结论:APCDD1基因的杂合突变C.26 T>G(p.Leu9Arg)可能与该家系遗传性单纯性少毛症发病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眼带状疱疹继发眶尖综合征一例
范慧萍, 李香迎, 王言, 苏洁言, 宋海燕, 马晓丽, 焦敬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38-44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38
摘要80)      PDF (856KB)(80)    收藏
患者,男,52岁。右侧头面部红斑、水疱伴疼痛7天,发热2天。皮肤科查体:右侧额部、右眼及周围皮肤可见水肿性红斑,散在分布丘疱疹及水疱;右眼睑明显肿胀,右眼结膜充血。结合右眼视力下降、外展受限及右侧面部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诊断为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眶尖综合征、角膜炎、结膜炎。给予阿昔洛韦、甲强龙、普瑞巴林、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治疗有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银屑病复发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王文秋, 王睿, 李承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1): 845-8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1845
摘要104)      PDF (431KB)(78)    收藏
银屑病的复发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皮肤组织驻留记忆性T细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s,TRM)在银屑病的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s)、γδ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疾病复发。本文将对TRM参与银屑病复发的最新免疫学研究进展,及近年来其他细胞在复发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为银屑病的复发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白癜风系统及外用靶向免疫治疗进展
单娇, 孙勇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2): 936-94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12936
摘要101)      PDF (396KB)(78)    收藏
白癜风是色素细胞损伤致皮肤黏膜以白斑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易诊断难治疗。其治疗方法多为超适应症用药,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近年来,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及外用靶向免疫药物,包括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等对白癜风治疗有效,为白癜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对近年来白癜风系统及外用靶向免疫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为白癜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以皮下结节首诊的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一例
赵晶, 张晓莹, 李晶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5): 360-36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5360
摘要92)      PDF (1446KB)(77)    收藏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性,皮肤转移罕见,本文报道1例老年男性患者,右侧季肋区皮下结节4个月余。组织病理学联合免疫组化检查符合转移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完善相关检查后提示多发转移,遂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规律服用靶向药物,现随访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瘤型麻风伴II型麻风反应误诊为Sweet综合征一例
王体艳, 周晓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7): 471-472.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7471
摘要72)      PDF (1897KB)(7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抗PD1/PD-L1免疫治疗诱发的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机制及诊疗进展
黄锐婷, 姜福琼, 胡龄予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6): 461-46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6461
摘要120)      PDF (360KB)(76)    收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s)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其通过特异性结合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而激活T细胞来清除癌细胞,获得较好的抗肿瘤效果。但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免疫介导或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皮肤不良反应最常见。本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引起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文献进行回顾,综述了其患病率和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