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导致严重湿疹一例
王娜, 暴芳芳, 崔晓晨, 周盛基, 施仲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393-395.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393
摘要1125)      PDF (1380KB)(231)    收藏
Secukinumab是第一个完全人源化的抗白介素17A单克隆抗体,已成功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这些新的靶向药物越来越普遍,但长期副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国际上已有患者应用司库奇尤单抗后出现类似汗疱疹和痤疮样皮损皮疹的报道。本文报道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患者后发生严重红皮病,并出现手足汗疱疹样改变1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组织常驻记忆性T细胞与银屑病复发的研究进展
张颖, 郭金竹, 张春雷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93-49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93
摘要840)      PDF (411KB)(277)    收藏
银屑病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经常在原皮损消退的部位复发。组织常驻记忆T细胞(tissue resident memory T cells, TRM)能够长期驻留在皮肤中。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TRM是银屑病复发的重要原因,有效地抑制TRM可能是控制银屑病复发的关键。但TRM细胞具有抗损伤和抗凋亡特征,给控制复发带来困难。本文就皮肤TRM的产生、驻留以及TRM与银屑病复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长岛型掌跖角化症的研究进展
王昕怡, 李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46-6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46
摘要807)      PDF (351KB)(290)    收藏
长岛型掌跖角化病(Nagashima-type palmoplantar keratosis,NPPK)是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掌跖角化病,2013年Kubo等学者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其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7(SERPINB7)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目前发现 15 种不同的致病性突变。NPPK的典型临床特征表现为超出掌跖皮肤掌缘的角化过度。NPPK远期预后良好,暂无标准化治疗方案,目前研究发现庆大霉素可以有效缓解NPPK患者皮肤角化过度和异味,然而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去验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皮肤惠普尔养障体感染一例
宋朋, 蔡大幸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396-39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396
摘要741)      PDF (1738KB)(167)    收藏
患者,男,62岁。左腰部及左股部多发皮下结节10个月余。皮肤科查体:左腰部、左股部触及多个皮下结节,左股部外侧结节中央小开口,有少许黄白色脓液。组织病理示:肉芽肿性炎伴大片坏死,小脓肿形成。组织感染病原体基因检测提示:惠普尔养障体。诊断为皮肤惠普尔养障体感染。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痤疮的抗雄激素治疗进展
冯睿, 蒋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83-4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83
摘要736)      PDF (401KB)(279)    收藏
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雄激素在痤疮发病中起到了关键的始动作用,临床上已经使用Clascoterone及口服避孕药等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痤疮,其他抗雄激素药物如ASC-J9霜、醋酸环丙孕酮洗剂、酮康唑霜剂、螺内酯、氟他胺等均显示出一定疗效,但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本文对上述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痤疮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Clascoterone对SZ95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叶枫, 莫小辉, 胡婷婷, 李昕, 魏子妤, 李嘉祺, 陈广洁, Christos C. Zouboulis, 鞠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349-3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349
摘要724)      PDF (1991KB)(322)    收藏
目的:明确clascoterone对雄激素作用下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其抗痤疮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Z95人皮脂腺细胞,分为双氢睾酮(DHT)组、clascoterone组,clascoterone+DHT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尼罗红染色检测细胞内中性脂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蛋白,RT-qPCR检测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结果:与DHT组相比,clascoterone和DHT共培养24h后细胞数量出现显著下降(P<0.01);在亚油酸(LA)作用下,clascoterone+DHT组细胞内中性脂质低于DHT组(P<0.0001);此外,clascoterone+DHT组PPARγ、PLIN2、FASN、SCD1等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IL-8及相应蛋白水平低于DHT组(均P<0.05)。结论:clascoterone体外对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和炎症因子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抗痤疮治疗机制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巴瑞替尼治疗进展期白癜风疗效分析
李子航, 王睿, 张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102-10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102
摘要695)      PDF (349KB)(295)    收藏
目的:评价巴瑞替尼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因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拒绝使用糖皮质激素而接受巴瑞替尼治疗的病例,在第3、6个月评价其疗效。结果:共收集患者8例,经过3、6个月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35.3%、55.9%,总有效率分别为67.6%、73.5%。治疗6个月的患者,肢端的疗效低于躯干(总有效率χ2=7.369,P<0.01)和四肢(总有效率χ2=4.554,P<0.05)的疗效。结论:巴瑞替尼治疗进展期白癜风安全有效,其疗效受治疗时间、皮损部位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甲沟重建联合甲内卷矫正术治疗重度嵌甲型甲沟炎48例
张明海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99-101.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099
摘要677)      PDF (1581KB)(198)    收藏
目的:评价甲沟重建联合甲内卷矫正术治疗嵌甲型甲沟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重度嵌甲型甲沟炎患者48例,均采用甲沟重建联合甲内卷矫正术治疗。手术要点:①楔形切除增生的肉芽组织缩小甲襞,通过新的缝合方法使甲襞侧组织与甲床同一水平,构建正常甲沟;② 橡胶片固定在甲缘下以钝化甲边缘;③ 用橡皮筋牵拉甲缘下橡胶片以抬高甲侧缘以纠正甲内卷畸形。结果:48例患者(81个拇趾)全部治愈,甲形态正常且美观,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甲沟重建联合甲内卷矫正术疗效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552例男性HP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
肖海璐, 卢彬, 刘利华, 谭兴友, 牛李莉, 鲁楠, 姚树兰, 刘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34-43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34
摘要654)      PDF (878KB)(252)    收藏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在男性感染者中的基因型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HPV基因分型检测阳性的男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分析552例男性HPV感染者,其中HPV6、11、16和51是最常见的感染亚型,占比分别为35.51%、23.73%、16.49%、10.14%。HPV高危亚型占63.95%(单纯高危型感染占比+高低危混合型感染占比)。单一感染占比为56.88%,多重感染(含二重感染)占比为43.12%。与临床联系方面,552例男性HPV感染者中,335例(60.69%)表现为尖锐湿疣,以HPV6、11型感染为主;鲍温样丘疹病7例,以HPV16型感染为主;210例(38.04%)为HPV亚临床感染者,以HPV16、52、58、51型感染为主。结论:本研究中,HPV6、11、16和51是最常见HPV感染亚型,高危HPV感染和单一感染占比高。亚临床感染占比较高,且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值得临床警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水光针注射美容致面部异物肉芽肿一例
乔桂芝, 史克实, 景鸣, 潘付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2): 886-8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12886
摘要651)      PDF (698KB)(227)    收藏
患者,女,27岁。面部起丘疹伴痒1个月。4个月前在当地美容院给予水光针注射。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诊断为面部异物肉芽肿。给予皮损内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头部巨大溃疡性毛鞘癌一例
吴晶晶, 王丽洁, 刘琴月, 杨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58-46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58
摘要640)      PDF (3457KB)(163)    收藏
患者,男,88岁。头顶部黑褐色皮肤肿物10年,增大伴破溃1年。患者头顶部可见一10.2 cm×7.1 cm肿物,形状不规则,界限清楚,边缘不规整并隆起呈瘤样增生,中央呈火山口状溃疡,底部凹凸不平。组织病理结果符合毛鞘癌改变。给予局部浸润麻醉下行皮肤肿物完整切除术,术后随访6 个月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疤痕区皮肤偶发分枝杆菌感染一例
胡伟城, 邱志浩, 刘文渤, 张葆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69-47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69
摘要639)      PDF (877KB)(229)    收藏
患者,女,68岁。左膝全膝关节置换术后5年,左膝胫骨结节手术疤痕表皮破溃3天。伤口拭子细菌培养示偶发分枝杆菌。从发病时间、影像提示假体周围软组织感染性病变、多次手术探查均考虑筋膜层完整,我们认为本患者属于术后外界环境种植。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及植皮手术,患者逐渐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银屑病研究进展
赵子葳, 李俊琴, 牛旭平, 侯瑞霞, 杨艳妮, 李新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88-49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88
摘要628)      PDF (400KB)(212)    收藏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及多谱系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特性。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高表达HLA-Ⅰ和对CD3+T细胞低免疫抑制能力促进炎症反应,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目前,研究者进行了以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模型为基础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银屑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可能存在潜在风险。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一例COVID-19核酸检测阳性个案的应急处置报告
槐鹏程, 李珍, 马衍鹏, 韦宝建, 杨旭日, 张兆升, 王川, 于功奇, 王猛, 程艳如, 孙远航, 韩淑馨, 杜文莉, 孙乐乐, 温绪岽, 刘军, 孙勇虎, 于学萍, 郭来雨, 曹印发, 刘红, 许庆贺,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8): 499-50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8499
摘要627)      PDF (426KB)(219)    收藏
背景:2022年4月13日晚8点,笔者所在医院设置在院外的为社会提供COVID-19核酸检测“愿检尽检”样本中发现1管10:1混检管为阳性,为迅速锁定感染者、控制新冠疫情传播风险,特开展本次应急调查和处置。方法: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山东省医疗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应急处置指引》及本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信息报告、院区封锁、人员追踪、密接筛查、采样消杀、核酸检测、风险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结果:发现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1例,50岁女性,系医院周边劳务市场的“零工”,病毒毒株基因测序为奥密克戎BA.2。判定密接接触者65例,均落实隔离管控措施。医院全员新冠核酸检测、环境新冠核酸采样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排除院内新冠传播风险,4月14日上午8点,医院在封控12小时后正常开诊。随后7天,对全院职工一天两检,结果均为阴性,之后恢复每天一检。结论:结合文件要求和医院实际制定详细可执行的新冠应急处置预案并参照预案内容进行演练,可提高医院新冠阳性病例的应急处置效率,为控制新冠疫情院内传播风险,恢复医院正常诊疗秩序赢得宝贵时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103例学龄期儿童拔毛癖皮肤镜表现
周曼娣, 刘阳禾, 朱冠男, 王胜春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47-45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47
摘要623)      PDF (3115KB)(196)    收藏
目的:总结学龄期儿童拔毛癖患者皮肤镜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103例拔毛癖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03例患者中,男51例,女52例,平均年龄(10.20±2.75)岁。拔发部位位于头顶部(48.5%),单侧颞部(28.2%),双侧颞部(15.5%),额部(20.4%),枕部(5.8%)和眉部(2.9%)。皮肤镜特点有黑点征(95.1%),断发(71.8%),火焰状发(56.3%),点状出血(48.5%),猪尾样发(35%),毛发前端卷曲(27.2%)和枪刺样发(3.9%)。结论:学龄期儿童拔毛癖患者发病部位多位于头顶部,皮肤镜特点主要表现为黑点征、断发、火焰状发、点状出血以及猪尾样毛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伴甲损害的寻常型银屑病一例
游紫梦, 刘宏杰, 杨礼凤, 闫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8): 558-56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8558
摘要617)      PDF (3497KB)(259)    收藏
患者,男,38岁。头皮、腋下红斑脱屑,手足甲增厚变色1年余。皮肤科查体:头皮、双侧腋下可见红斑,部分红斑上可见细小鳞屑;双手足部分甲板远端甲分离、甲下角化过度,甲变色,甲板表面可见点状凹陷。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甲银屑病。给予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皮损迅速消退,指/趾甲损害显著改善。随访1年未见皮损反复及明显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口服米诺环素致面部及双手部色素沉着一例
赵晴,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43-44.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43
摘要616)      PDF (740KB)(268)    收藏
患者,男,64岁。因“大疱性类天疱疮“服用烟酰胺、雷公藤、氨苯砜和米诺环素治疗14周后,面部及双手背出现色素沉着。停用米诺环素,改用罗红霉素42周后,患者面部及双手背色素沉着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麻风患者治愈后41年复发一例
赵维兴, 冯婧, 黄进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75-47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75
摘要615)      PDF (1486KB)(166)    收藏
患者,男,73岁。麻风治愈后41年,突发全身疼痛性红斑,躯干、四肢散在大小不一红色结节,伴全身乏力不适,面部浮肿等症状,无关节痛,无神经肿大疼痛。病理检查确诊麻风复发。立即上报麻风确诊病例,并申请联合化疗相关药物进行治疗,目前患者病情稳定,恢复良好,在麻风院村内继续观察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银屑病停用TNF-α拮抗剂后诱发红皮病一例
张帆, 吕晨, 孙勇虎,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55-45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55
摘要615)      PDF (1932KB)(174)    收藏
患者,男,31岁。全身鳞屑性斑块5年,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8个月后皮疹复发,停药2周后全身泛发红斑、丘疹、鳞屑,伴发热。诊断为红皮病型银屑病,给予IL-17A拮抗剂1周后皮损得到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伴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陈文杰, 孙勇虎, 刘永霞,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39-44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39
摘要604)      PDF (1081KB)(186)    收藏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erythema elevatum diutinum, EED)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其病因不明确,认为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有关,因此除单纯的皮肤表现外,既往报道39.4%的EED伴发HIV、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副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现报道我院诊治的持久性隆起性红斑伴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伴发其他系统性疾病的EED的临床特征,初步探讨EED与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关联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光动力在鲜红斑痣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夏林欢, 刘莲, 杨李桦, 蒋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419-42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419
摘要602)      PDF (386KB)(215)    收藏
鲜红斑痣(PWS)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性疾病,光动力在治疗PWS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对大面积、紫红型及治疗抵抗型PWS起到了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治疗后可出现疼痛、肿胀、渗出、结痂等不良反应。本文将综述并探讨现有光动力疗法在PWS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及优缺点,为PWS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A酸类药物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张民阔, 宋智敏, 孙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53-6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53
摘要597)      PDF (449KB)(548)    收藏
维A酸类药物是一类维生素A衍生物,目前可分为四代,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及分化、调节免疫、抗炎、减少皮脂腺分泌、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皮脂腺疾病、银屑病、角化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及皮肤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维A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对皮肤黏膜、生殖系统、骨骼与肌肉、肝功能、血脂的影响及皮肤刺激反应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一例
朱文巍, 巴伟, 张晓宁, 何娟, 李承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63-465.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63
摘要596)      PDF (2138KB)(187)    收藏
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是基底细胞癌的少见类型,临床上少见,易被忽视而误诊,现报道1例。患者,女,65岁。鼻背丘疹,硬斑10余年,增大伴少量结痂1年。皮肤科检查:鼻背部有一基底约1.5 cm×2 cm、略隆起的局限性浸润性蜡样硬斑块,其上可见条线状凹陷,周围稍红,表面高低不平,可见小片黑痂。组织病理诊断: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皮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一例
张羽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8): 563-565.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8563
摘要595)      PDF (1593KB)(230)    收藏
患儿,女,5岁。全身出现散在分布的色素减退斑、淡红色斑1年。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萎缩,可见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CD3(+++),CD4(表皮内散在阳性,真皮内+),CD8(表皮内++,真皮内+),CD20(-),CD79a(-),Ki-67(index约10%)。诊断: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甲周纤维瘤继发甲脱落一例
吕晨, 张帆, 刘永霞, 孙勇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386-3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386
摘要593)      PDF (1122KB)(243)    收藏
患者,女,57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右手中指甲右侧缘出现肿物,指甲逐渐开裂。肿物组织病理示:(右手中指肿物)损害中央伴有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束,呈垂直走向;(右手中指双层甲)甲板平整,甲下大量角化物,表皮角化过度、灶性角化不全。诊断为甲周纤维瘤继发甲脱落。予以外科手术切除甲周疣状肿物及上层甲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先天自愈性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王娜, 吴梅, 周桂芝, 杨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37-39.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37
摘要586)      PDF (1818KB)(281)    收藏
患儿,女,1个月。头面部红色丘疹、结痂,逐渐增多1个月。皮肤科查体: 头皮、额头、躯干、四肢散在黄豆至豌豆大红褐色至黄褐色丘疹、丘疱疹、结痂,部分皮疹少量鳞屑,不易刮除。皮损组织病理示: 表皮细胞间水肿,单一核细胞移入,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中层较多单一核细胞浸润,细胞核大、胞浆丰富。DIF:表皮细胞间及基底膜带IgG、C3、IgM、IgA阴性。免疫组化:CD1a、S100、CD68弱阳性,Langerin+。未予治疗,随访1个月皮疹基本消退,无新发皮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昆虫椿象致足底橙色色素斑一例
熊承成, 张艳, 方险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1): 29-30.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1029
摘要584)      PDF (449KB)(283)    收藏
患者,男,2岁。发现右足底橙色斑片2天。家属反馈家中见到臭虫(椿象)。皮肤镜检查:足底皮肤表面的橙色色素沉着,中间色素融合,周边色素沿皮嵴分布。诊断:椿象致足底橙色色素斑。予以酒精清洗无效果,随访2周色斑逐渐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残毁性掌跖角皮症伴鱼鳞病一例
邵红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61-4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61
摘要577)      PDF (1415KB)(164)    收藏
患者,女,61岁。掌跖进行性角化伴关节挛缩、疼痛60年。双手掌、足跖弥漫性角化斑块,双手指挛缩畸形,指间关节可见纤维缩窄环,关节活动障碍,四肢伸侧可及褐色多角形鳞屑。诊断为残毁性掌跖角皮症伴鱼鳞病。该例患者不伴有听力异常和智能障碍。其父母为近亲结婚,其姐有相似症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发生在早期梅毒的脑部树胶肿一例
李爱莉, 孙培宏, 冯莉, 孙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38-639.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38
摘要564)      PDF (827KB)(158)    收藏
患者,女,50岁。梅毒病史17个月,阵发性头疼4个月。17个月前患者确诊“一期梅毒”,正规治疗并定期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下降4倍,皮疹消退。10个月前躯干、四肢出现鳞屑性红斑,掌跖部亦有类似皮疹,RPR滴度上升,梅毒复发,再次治疗后皮疹消退。4个月前出现阵发性头疼,后于外院神经外科住院,查头部核磁共振成像为右侧肿块,考虑为转移性肿瘤。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组织病理为梅毒树胶肿,头痛症状消失,遂于我院性病科进行梅毒治疗及随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维布妥昔单抗治疗Sézary综合征一例
张珂, 邵世宏, 薛宏伟, 陈官芝, 肖淑欣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66-46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66
摘要559)      PDF (2942KB)(164)    收藏
患者,男,41岁。全身弥漫性红斑伴严重瘙痒1年,多发淋巴结肿大3个月。PET/CT符合淋巴瘤;淋巴结病理:非霍奇金T细胞淋巴瘤,伴不规则、扭曲、脑回样核;皮肤病理:非霍奇金T细胞淋巴瘤,呈蕈样肉芽肿改变。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以及外周血T细胞基因重排均为阳性,诊断为Sézary综合征。给予化疗等一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更换为含有维布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红斑消退,瘙痒消失,淋巴结减小,达到完全缓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敏感性皮肤评估及治疗进展
冯睿, 蒋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8): 573-576.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8573
摘要556)      PDF (399KB)(240)    收藏
目前对敏感性皮肤病的主要评价方法包括主观、半主观及客观评价。治疗主要是对可能的发病诱因进行健康教育、适宜护肤品的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拮抗剂、低强度激光等。本文就近几年敏感性皮肤的评估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误诊为带状疱疹的血管肉瘤一例
闪莹, 常晓彤, 左亚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8): 556-55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8556
摘要553)      PDF (1431KB)(187)    收藏
患者,女,78岁。右侧头皮部结节水疱伴疼痛3个月,外院误诊为带状疱疹,给予抗炎,抗病毒,止痛等对症治疗无明显效果。我院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血管肉瘤。患者拒绝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依巴斯汀对Balb/c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的作用研究
华思瑞, 徐可佳, 王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355-35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355
摘要553)      PDF (1906KB)(237)    收藏
目的:评价抗组胺药依巴斯汀对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小鼠模型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6~8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DNFB外涂小鼠背部皮肤制备AD小鼠模型,造模2周后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每天分别予0.2 mL(浓度为0.41 mg/mL)依巴斯汀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一次,给药2周后观察小鼠体重及皮损变化、搔抓行为,HE染色观察小鼠皮损表皮厚度及嗜酸粒细胞数目,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造模小鼠的背部皮肤均出现红斑、水肿、渗液、结痂及皮肤增厚等典型AD皮损表现。治疗组及空白组小鼠体重在实验后增加(P<0.05),阴性对照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前皮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皮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搔抓次数、表皮厚度、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及血清中IL-4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抗组胺药依巴斯汀对AD小鼠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体内Th2型免疫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外显子测序联合体细胞突变检测发现汗孔角化症八个突变位点
魏腾超, 王真真, 孙乐乐, 付希安, 陈声利, 王建文, 张福仁, 刘红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25-429.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25
摘要549)      PDF (1284KB)(216)    收藏
目的:外显子测序联合体细胞突变检测发现新的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突变。方法:收集前期实验在已知基因上通过目标区域测序未发现突变的29例汗孔角化症患者的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并提取体细胞DNA进行Sanger测序。结果: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在3例患者外周血DNA中检出剪切位点突变 ,包含1个MVK基因上的新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在5例患者的体细胞DNA中检出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了 3个剪切位点突变,其中1个为新发突变,发现了5例单纯体细胞突变,丰富了汗孔角化症基因突变谱和突变形式,未发现新的突变基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2018-2020年皮肤科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及MRSA与MSSA耐药性分析
冉德琳, 张朝霞, 吴梅, 于长平, 潘付堂, 王娜, 李富容, 施仲香, 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30-43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30
摘要548)      PDF (366KB)(187)    收藏
目的:研究我院住院患者中皮肤软组织感染者(SSTIs)金黄色葡萄球(SA)感染情况及MRSA与MSSA耐药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入院时存在SSTIs且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患者,分析SA及MRSA检出率、病种分布,以及MRSA与MSSA耐药性的差异。结果:共分析1455例患者,其中检出SA 323例,占总数比例为22.2%;MRSA阳性者72例,占SA总数的22.3%。2018-2020年MRSA检出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MRSA阳性者主要病种来源为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湿疹、银屑病、红皮病等。MRSA对阿奇霉素、青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等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MSSA(均P<0.05),而对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与MSSA无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我院SSTIs致病菌SA检出率高,MRSA在SA中占比高,且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MSS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阿维A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一例
张松, 刘小勇, 张萍, 祃丽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400-40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400
摘要539)      PDF (1691KB)(121)    收藏
患者,男,58岁。周身紫红色扁平丘疹伴痒2个月。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给予口服阿维A胶囊30 mg日1次、雷公藤20 mg日3次,外用卤米松、哈西奈德于丘疹处。半个月后随访,水疱已全部消退,皮疹颜色较前明显变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鱼刺伤致腱鞘炎二例
张帆, 李建可, 李欢,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8): 561-56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8561
摘要538)      PDF (1372KB)(155)    收藏
鱼刺伤肉芽肿是因鱼刺伤后被海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肉芽肿性损伤,上肢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通常情况下,所报道的病例多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结节、红斑。累及肌腱、骨骼、关节等深部结构较为少见。现报道因海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腱鞘炎两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香菇皮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翟国丽, 李霞, 金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44-645.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44
摘要537)      PDF (659KB)(191)    收藏
香菇皮炎又名鞭挞样皮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条索状、线状的鞭挞样红斑,大部分患者伴瘙痒,有香菇食用史。本文报道3例香菇皮炎,患者1发病前曾两次食用未煮熟的香菇。患者2发病前48小时因聚会曾食用大量凉拌金针菇,患者3发病前1天食用大量未熟透的烧烤香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眼外型皮脂腺癌一例
高楠, 彭经, 万维松, 吴维维, 方险峰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8): 552-555.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8552
摘要535)      PDF (3731KB)(161)    收藏
患者,女,27岁。因头皮斑块2个月就诊。组织病理示:肿瘤呈水平及垂直方向生长,累及表皮、真皮至脂肪组织浅层。可见细胞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相。肿物扩大切除术后再次行组织病理示表皮内肿瘤细胞呈paget病样生长,一侧切缘仍有肿瘤细胞残留。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EMA(+)、AR(-),CAE(-)、ER(-),Ki67增殖指数为30%。诊断:皮脂腺癌。拟再次行切除术并辅以放疗或化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羟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和血糖影响的研究进展
周杰, 李娇, 汝林城, 金倩玮, 郭芸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405-40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405
摘要534)      PDF (350KB)(279)    收藏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多个系统,可伴有糖代谢、脂代谢的异常。羟氯喹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用药之一,已被发现在治疗本病的同时,还对SLE患者的血糖、血脂代谢有保护作用。本文就羟氯喹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和血糖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