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早期显性梅毒疗效评价
裴晓燕, 杨永华, 赵伟, 张园, 李珍, 温晶, 田洪青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6): 373-375.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6373
摘要1983)      PDF (320KB)(378)    收藏
目的:评价头孢克肟对早期显性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本院性病门诊收治的60例早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每次100 mg,每日2次,连续15天;对照组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每次240万单位,分双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2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率、TRUST转阴率。结果:共治疗患者60例,每组30例,实验组治疗治愈率为83.3%,对照组治愈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18.17±2.13)天和(17.00±2.6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第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的TRUST滴度转阴率(6.7%,40%,53.3%)均高于对照组(3.3%,23.3%,40%),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孢克肟治疗早期显性梅毒疗效、安全性与苄星青霉素相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顽固性扁平疣患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皮损自行消退一例
孙右才, 孙琦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4): 251-252.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4251
摘要1778)      PDF (640KB)(212)    收藏
患者,男,26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上肢出现多发扁平丘疹,曾多次就诊于我院,诊断为“扁平疣”给予维A酸类药物外用、CO2点阵激光治疗,效果欠佳。2021年5月13日患者行COVID-19-1(Vero Cell)(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北京生物,批号2021020088)首剂接种,1天后扁平疣皮损变红,自觉瘙痒明显,于2021年5月17日来我院就诊,未予药物治疗,嘱观察,2021年5月23日复诊时疣体枯萎脱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发生急性荨麻疹19例临床分析
万笑, 魏志平, 路全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70-17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70
摘要1510)      PDF (303KB)(301)    收藏
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北京生物生产)接种后发生的19例急性荨麻疹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中,男8例,女11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0岁。1例患者于疫苗注射后1小时,周身出现红色风团,喉头水肿,轻微憋喘症状,其余18例均于注射疫苗24小时内周身出现风团,瘙痒明显,无发热、关节痛等伴随症状,19例患者给予相应治疗后,均痊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的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二例
张倩倩, 戚兆亮, 杨惠, 王晓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4): 232-235.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4232
摘要1251)      PDF (2904KB)(216)    收藏
2例患者分别在首次使用卡瑞利珠单抗2周和3周后出现头面部、躯干和四肢皮肤的血管赘生物,部分皮损伴破溃出血,遂行手术切除,术后行组织病理活检示:肉芽组织型血管瘤。诊断: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导致严重湿疹一例
王娜, 暴芳芳, 崔晓晨, 周盛基, 施仲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393-395.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393
摘要1125)      PDF (1380KB)(231)    收藏
Secukinumab是第一个完全人源化的抗白介素17A单克隆抗体,已成功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这些新的靶向药物越来越普遍,但长期副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国际上已有患者应用司库奇尤单抗后出现类似汗疱疹和痤疮样皮损皮疹的报道。本文报道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患者后发生严重红皮病,并出现手足汗疱疹样改变1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接种COVID-19疫苗后罹患带状疱疹 —附三例报告
任建军, 赵晓霞, 李志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269-27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269
摘要1025)      PDF (931KB)(289)    收藏
报道3例接种COVID-19疫苗后发生带状疱疹的患者,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待确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紫薇, 栾超, 胡煜, 鞠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7): 477-480.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7477
摘要849)      PDF (380KB)(455)    收藏
随着白癜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特定免疫通路和分子的一系列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突破。Janus激酶(JAK)抑制剂的局部外用剂型在II期临床试验中促进皮损显著复色;白介素-15受体(CD122)、诱导性热休克蛋白70(HSP70i)、NLRP3炎症小体、WNT蛋白等靶点的干预也在白癜风的细胞或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确切疗效。本文从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近五年来白癜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TB-IGRA阳性感染性肉芽肿一例
陈祚玺, 赵晴, 周桂芝,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112-1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112
摘要840)      PDF (1235KB)(246)    收藏
患者,男,62岁。因右手红斑、结节5个月就诊。发病前右手中指远端指节被海鱼刺伤,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感染性肉芽肿。结核分枝杆菌γ-干扰素体外释放定量试验(TB-IGRA)检测结果阳性。诊断为感染性肉芽肿。给予利福平、克拉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组织常驻记忆性T细胞与银屑病复发的研究进展
张颖, 郭金竹, 张春雷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93-49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93
摘要840)      PDF (411KB)(278)    收藏
银屑病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经常在原皮损消退的部位复发。组织常驻记忆T细胞(tissue resident memory T cells, TRM)能够长期驻留在皮肤中。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TRM是银屑病复发的重要原因,有效地抑制TRM可能是控制银屑病复发的关键。但TRM细胞具有抗损伤和抗凋亡特征,给控制复发带来困难。本文就皮肤TRM的产生、驻留以及TRM与银屑病复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阿法替尼引起痤疮样药疹二例
周彦君, 汪映, 刘小琴, 李凤香, 杨晓龙, 熊心猜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116-11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116
摘要816)      PDF (1146KB)(249)    收藏
阿法替尼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现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该药物的主要毒性反应之一为皮肤不良反应,最常见为痤疮样药疹,本文报道2例服用阿法替尼后出现痤疮样药疹的患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长岛型掌跖角化症的研究进展
王昕怡, 李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9): 646-649.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9646
摘要807)      PDF (351KB)(290)    收藏
长岛型掌跖角化病(Nagashima-type palmoplantar keratosis,NPPK)是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掌跖角化病,2013年Kubo等学者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其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7(SERPINB7)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目前发现 15 种不同的致病性突变。NPPK的典型临床特征表现为超出掌跖皮肤掌缘的角化过度。NPPK远期预后良好,暂无标准化治疗方案,目前研究发现庆大霉素可以有效缓解NPPK患者皮肤角化过度和异味,然而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去验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生物制剂治疗化脓性汗腺炎的研究进展
毛蒙蒙, 柏冰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56-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56
摘要800)      PDF (364KB)(342)    收藏
化脓性汗腺炎(H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为新疗法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多项研究已表明针对参与疾病发展的特定细胞因子的靶向生物制剂对HS的治疗有效。本文就抗IL-17、TNF、IL-1、IL-12/IL-23单克隆抗体、JAK/STAT通路抑制剂、补体C5a抑制剂以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HS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皮肤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熊绮颖, 叶瑞贤, 张锡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65-7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65
摘要783)      PDF (457KB)(466)    收藏
小分子靶向药物作为新型药物,正处于治疗皮肤病临床试验研究前沿,包括Janus激酶(JAK)抑制剂,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等。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治疗成本,阻断特异性细胞因子作用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逐步用于治疗部分难治性皮肤病。本文就小分子靶向药物在皮肤病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及免疫学特征分析
刘玮, 曾志良, 马玲, 曹永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10-3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10
摘要778)      PDF (332KB)(393)    收藏
目的:分析抗着丝点抗体 (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皮肤科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CA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抗核抗体谱、免疫学指标、临床表现等。结果:共分析ACA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53例,ACA阴性患者31例。 ACA阳性组平均年龄(59.85±11.79)岁高于ACA阴性组(49.06±16.60)岁(P<0.05);ACA阳性组高滴度(≥1∶1000)、抗CENP-B抗体、抗AMA-M2抗体阳性占比分别为98.11%、94.34%和22.64%,高于ACA阴性组的77.42%、6.45%和6.45%(Ps<0.05);ACA阳性组血清IgG水平(11.22±5.36)g/L低于ACA阴性组(P<0.05);ACA阳性患者雷诺现象(43.40%)、心血管受累(33.96%)发生率高于ACA阴性组(P<0.05)。结论:ACA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晚、ACA检出滴度高,易出现雷诺现象、心血管受累,抗AMA-M2、CENP-B抗体检出率高、血清IgG降低的特征,AC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致病机制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吡非尼酮致皮肤光毒性反应一例
李隽, 张理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4): 236-2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4236
摘要775)      PDF (923KB)(167)    收藏
吡非尼酮是一种新的广谱抗炎及抗纤维化药物,尤其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如光过敏。本文报道1例肺纤维化患者服用吡非尼酮4周后出现严重光毒性反应,停用吡非尼酮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逐渐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儿童银屑病六例疗效评价
谢辉, 牛美丽, 王新慧, 刘渠, 苗国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57-1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57
摘要773)      PDF (1662KB)(292)    收藏
目的:评价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治疗儿童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传统治疗方法不佳的儿童银屑病患者,在第0、1、2、3、4周进行皮下注射司库奇尤单抗150 mg,每周一次,共5次。记录患者PASI及BSA评分。结果:司库奇尤单抗共治疗6例儿童银屑病,治疗第4周时,6例患者均达到PASI 90,BSA显著降低,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治疗儿童银屑病安全有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鱼刺伤肉芽肿一例
陈祚玺, 孙勇虎, 李建可, 施仲香, 周桂芝,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49-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49
摘要768)      PDF (1105KB)(310)    收藏
患者,女,43岁。右手背、右前臂红斑、触痛性结节2个月。发病前患者右手中指远节伸侧被海虾钳刺伤。组织病理不排除感染性肉芽肿。给予利福平、克拉霉素,病情好转。综上诊断为鱼刺伤性肉芽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长期被误诊为甲沟炎的甲下鳞状细胞癌一例
顾洪芝, 张恋, 杨海潮, 杨希川, 王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12): 803-80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12803
摘要760)      PDF (797KB)(198)    收藏
甲下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常常被延迟诊断或误诊,平均延迟诊断时间为62.4个月,误诊率高达78.9%。本文报道一例误诊为甲沟炎2年的甲下鳞状细胞癌患者。患者,男,49岁。右手第5指外侧缘起皮疹伴疼痛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于局麻下行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及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恢复良好,随访半年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美容注射术后皮肤脓肿分枝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余敏, 廖桂秀, 纪明开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37-3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37
摘要754)      PDF (827KB)(317)    收藏
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确诊的7例皮肤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文患者均在非正规医院行美容注射术,术后注射部位都发生脓肿分枝杆菌感染。7例患者均为多发皮损,且为美容注射后发病,表现为红斑、结节、脓肿、溃疡。病理呈感染性肉芽肿改变。6例皮损组织脓液培养结果为脓肿分枝杆菌,1例行组织PCR扩增提示脓肿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为皮肤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给予克拉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治疗,皮损均消退,随访半年无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HIF-VEGF-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王美玲, 刘华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5): 332-336.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5332
摘要749)      PDF (405KB)(702)    收藏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血管的生成发育参与某些生理与病理的发生发展。其复杂过程包含多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基因调控等。本文就缺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中的关系及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唐文, 陈爱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3): 180-184.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3180
摘要745)      PDF (406KB)(551)    收藏
氨甲环酸是一种常见的抗纤溶药物,目前广泛用于血友病患者拔牙术后止血、其他外科手术或急性创伤止血、月经过多等疾病。越来越多地研究表明它不仅具有抗继发性纤溶作用,还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减少黑色素生成、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皮肤自然衰老和光老化作用。在皮肤科领域,氨甲环酸对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Riehl黑变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本文对氨甲环酸在皮肤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皮肤惠普尔养障体感染一例
宋朋, 蔡大幸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396-39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396
摘要741)      PDF (1738KB)(167)    收藏
患者,男,62岁。左腰部及左股部多发皮下结节10个月余。皮肤科查体:左腰部、左股部触及多个皮下结节,左股部外侧结节中央小开口,有少许黄白色脓液。组织病理示:肉芽肿性炎伴大片坏死,小脓肿形成。组织感染病原体基因检测提示:惠普尔养障体。诊断为皮肤惠普尔养障体感染。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痤疮的抗雄激素治疗进展
冯睿, 蒋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7): 483-48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7483
摘要737)      PDF (401KB)(279)    收藏
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的发生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雄激素在痤疮发病中起到了关键的始动作用,临床上已经使用Clascoterone及口服避孕药等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痤疮,其他抗雄激素药物如ASC-J9霜、醋酸环丙孕酮洗剂、酮康唑霜剂、螺内酯、氟他胺等均显示出一定疗效,但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循证依据。本文对上述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痤疮进行了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外用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软膏治疗斑秃一例附文献复习
张帆, 糜自豪, 孙勇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4): 217-219.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4217
摘要737)      PDF (1933KB)(277)    收藏
斑秃既往治疗包括局部外用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米诺地尔等)、系统药物治疗(口服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环孢素等)以及物理疗法(如光化学疗法PUVA、308 nm准分子激光等)。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通过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进而调节一系列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国外曾有口服PDE-4抑制剂治疗斑秃的动物模型研究和病例报道,但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克立硼罗软膏是近年来新研发的外用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曾报道用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和白癜风等皮肤病的治疗,其治疗斑秃的二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斑秃的正式报道。我们报道一例外用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治疗斑秃的患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银屑病并发砷角化病一例
王娟娟, 尹兴平, 孙丽囡, 高远, 陆晓君, 刘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51-5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51
摘要725)      PDF (1202KB)(293)    收藏
患者,男,19岁。掌跖角化性丘疹、斑片,躯干、上肢近端色素异常1年余。患有银屑病8年,近2年长期服用当地诊所自制中成药丸(具体成分不详)。皮肤科检查:躯干、上肢近端见密集分布的色素沉着斑,中间夹杂色素减退斑,掌跖及侧缘多发角化过度性斑丘疹。砷含量测定:血、尿砷增高,药丸砷含量1.5 mg/100 g。治疗:停服中药丸剂;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阿维A胶囊等;皮损处外用维A酸乳膏封包。治疗2个月后掌跖角化性皮疹和躯干色素异常有好转,但头皮、躯干、四肢出现散在鳞屑性红斑。复查血砷、尿砷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Clascoterone对SZ95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叶枫, 莫小辉, 胡婷婷, 李昕, 魏子妤, 李嘉祺, 陈广洁, Christos C. Zouboulis, 鞠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6): 349-35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6349
摘要724)      PDF (1991KB)(322)    收藏
目的:明确clascoterone对雄激素作用下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其抗痤疮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Z95人皮脂腺细胞,分为双氢睾酮(DHT)组、clascoterone组,clascoterone+DHT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尼罗红染色检测细胞内中性脂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蛋白,RT-qPCR检测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结果:与DHT组相比,clascoterone和DHT共培养24h后细胞数量出现显著下降(P<0.01);在亚油酸(LA)作用下,clascoterone+DHT组细胞内中性脂质低于DHT组(P<0.0001);此外,clascoterone+DHT组PPARγ、PLIN2、FASN、SCD1等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IL-8及相应蛋白水平低于DHT组(均P<0.05)。结论:clascoterone体外对人皮脂腺细胞增殖、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和炎症因子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抗痤疮治疗机制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皮肤分枝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林秀球, 欧敏, 颜韵灵, 肖伟菊, 王晓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60-6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60
摘要718)      PDF (439KB)(331)    收藏
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是一类复杂的皮肤疾病,临床和病理无特异表现,易漏诊误诊。临床上大致分为3类,皮肤结核、麻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皮肤病。本文就各类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的皮肤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生物制剂治疗类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胥璟, 邓丹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5): 328-331.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5328
摘要717)      PDF (352KB)(285)    收藏
类天疱疮是一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黏膜类天疱疮、妊娠类天疱疮等。外用或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类天疱疮传统的治疗方法,长期使用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近年来一些学者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类天疱疮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生物制剂治疗类天疱疮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Meta分析
刘承灵, 贺赞, 任丹, 王婧宇, 杜治民, 孙玉发, 赵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8-13.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08
摘要716)      PDF (2492KB)(317)    收藏
目的:有研究报道银屑病或银屑病关节炎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本文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横断面研究3篇、病例对照研究2篇、队列研究8篇,包含银屑病723 402例,银屑病关节炎37 05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与溃疡性结肠炎[RR=1.65(95% CI 1.55~1.76),OR=1.76(95% CI 1.43~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银屑病关节炎与溃疡性结肠[RR=2.14 (95% CI 1.72~2.66),OR=2.05 (95% CI 1.50~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可能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手指部结节性黄瘤病一例
刘永霞, 王建文, 周桂芝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43-44.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43
摘要714)      PDF (1649KB)(289)    收藏
患者,男,41岁。双手指先后出现单个淡黄色丘疹、斑块半年,组织病理见泡沫细胞团块状浸润,免疫组化示泡沫样组织细胞CD68(+)、S100(-),查血血脂升高。诊断结节性黄瘤病。经规范降脂治疗,8个月随访未复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白癜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黄新绿, 杜娟, 徐前喜, 王芳, 李曼, 张艳坤, 丁晓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 37 (4): 256-259.   DOI: 10.12144/zgmfskin202104256
摘要708)      PDF (356KB)(535)    收藏
白癜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自身免疫、氧化应激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 建立适宜的白癜风动物模型可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疗法奠定基础。相较自发性白癜风模型,诱导性模型能更好的模拟白癜风发病的病理过程及影响因素。本文着重综述了诱导性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最新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单纯挂线治疗Ⅰ~Ⅲ期甲沟炎的疗效评价
陈美琳, 张碧红, 胡孟娇, 段柳, 王珺, 张英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97-10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097
摘要706)      PDF (1443KB)(272)    收藏
目的:评价单纯挂线治疗Ⅰ~Ⅲ期甲沟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107例(134处)Ⅰ~Ⅲ期甲沟炎用单纯挂线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单纯挂线治疗Ⅰ~Ⅲ期甲沟炎能在短期内缓解疼痛,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0.60%、97.01%和100%。缝线脱落时间49~81天,平均65天。总治愈甲沟炎132处,治愈率达98.51%,复发4处,复发率3.03%。结论:单纯挂线疗法治疗Ⅰ~Ⅲ期甲沟炎疗效好,术后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不破坏甲外观正常形态且复发率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误诊为寻常疣的二期梅毒一例
南海峰, 董国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118-119.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118
摘要704)      PDF (1345KB)(257)    收藏
患者,女,42岁。双手掌多发斑丘疹45天。曾按寻常疣治疗效果不佳。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浅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实验室检查:TPPA(+),RPR 1:64(+)。诊断:二期梅毒。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治疗,每周1次,治疗3次皮损消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圣经》中的“麻风病”
朱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 32 (2): 127-128.  
摘要699)      PDF    收藏
1《圣经》中出现"麻风病"的章节[1]《圣经》中一共有62章节65次出现"麻风病",([利]3章25节有2处,[民]12章10节有2处,[王下]5章27节有2处),其中摩西五经中记载37次,[出]1次,[利]32次,[民]3次,[申]1次;历史书中记载15次,[申]1次,[王下]10次,[代下]4次);福音书中记载13次([太]5次,[可]3次,[路]5次)。1.1《圣经》中记载"麻风病"的相关内容。1.2与"麻风病"相关的人和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内源性皮肤衰老研究新进展
徐晓庆, 程晖, 杨森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5): 334-337.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5334
摘要698)      PDF (375KB)(370)    收藏
皮肤衰老主要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衰老。外源性衰老主要为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皮肤老化。内源性衰老主要是随年龄增长导致的自然老化,其相关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基因、线粒体、端粒、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几年皮肤内源性衰老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阿达木单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HSV相关性慢性复发性多形红斑一例
王娜, 刘红, 吴卫志, 张朝霞, 周桂芝, 施仲香,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1): 34-36.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1034
摘要697)      PDF (1206KB)(283)    收藏
本文报道种球蛋白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单纯疱疹病毒(HSV)相关的复发性多形红斑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男,9岁。口唇反复糜烂、渗出15个月,全身反复红斑8个月。皮肤科查体:口唇糜烂,背部、四肢散在暗红色斑片,局部周边可见松弛水疱。病理检查符合多形红斑,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滴度444.72 RU/mL。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相关多形红斑,给予伐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阿达木单抗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2周后皮损消退,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滴度明显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大疱性类天疱疮一例
陈雪, 谭城, 单敏洁, 闵仲生, 吉津, 陈芳, 刘青, 吴皞, 潘永正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3): 185-188.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3185
摘要696)      PDF (1999KB)(256)    收藏
患者,男,35岁。四肢红斑、丘疹、水疱1个月。行皮肤组织病理、直接、间接免疫荧光及盐裂试验,符合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予系统运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冲击,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沙利度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疗效欠佳,改用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巴瑞替尼治疗进展期白癜风疗效分析
李子航, 王睿, 张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 39 (2): 102-105.   DOI: 10.12144/zgmfskin202302102
摘要695)      PDF (349KB)(295)    收藏
目的:评价巴瑞替尼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因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拒绝使用糖皮质激素而接受巴瑞替尼治疗的病例,在第3、6个月评价其疗效。结果:共收集患者8例,经过3、6个月治疗后,显效率分别为35.3%、55.9%,总有效率分别为67.6%、73.5%。治疗6个月的患者,肢端的疗效低于躯干(总有效率χ2=7.369,P<0.01)和四肢(总有效率χ2=4.554,P<0.05)的疗效。结论:巴瑞替尼治疗进展期白癜风安全有效,其疗效受治疗时间、皮损部位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一例
方杰, 张艾丽, 王娟, 林伟清, 汪静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4): 249-250.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4249
摘要686)      PDF (1676KB)(223)    收藏
患者,男,29岁。颈部咖啡斑、斑块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境界清楚的无包膜团块,其内可见胞浆淡染的梭形细胞,细胞核扭曲变长,瘤体内散在肥大细胞。免疫组化:S-100阳性,CD34阳性。诊断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激光治疗脱发的研究进展
柴小伟, 陆正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 38 (2): 128-131.   DOI: 10.12144/zgmfskin202202128
摘要685)      PDF (377KB)(354)    收藏
激光不仅可以单独治疗脱发,而且能够通过激光辅助给药增强局部抗脱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从低能量激光、点阵激光、准分子激光以及激光辅助给药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脱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